一、薛丁山者 正是薛訥
在中國古典小說、演義評話、評書戲曲和民間文學中,如《薛仁貴征東》《唐宋英雄傳》《薛家將》《汾河灣》《薛丁山征西》《薛丁山與樊梨花》《樊梨花三氣薛丁山》《薛剛反唐》等,講的都是關於唐朝名將薛仁貴(613~683年)及其長子薛丁山父子二人為大唐江山英勇作戰、累立戰功的故事和傳說。薛仁貴東征(高麗),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薛仁貴西征(鐵勒),“將軍三箭定天山”。而正是這位中國曆史上特別有名的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的長子薛丁山,在正史上名叫薛訥,而他也是唐朝名將,曾一度當過大唐宰相(同紫微黃門三品),官職超過了他的父親——大將軍薛仁貴。薛訥他也曾經到過寧夏,擔任過大唐靈州朔方軍大總管。
二、將門之後 抵製權貴
薛訥(648~720年),薛仁貴之長子,舊書舊戲和傳說中的薛丁山,是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農村,世代耕種為業,家境十分貧寒,“住過寒窯”。父親薛仁貴在賢妻柳氏指點下從軍,成為大唐有名的左驍衛大將軍、平陽郡公。薛訥就出生在這位大將軍家,自幼受到將軍的熏陶,抱定以武功為國效力的誌向。唐高宗中期,他先擔任城門郎,以此起家,後升任藍田縣(今陝西藍田縣)縣令。當時,有當地的富戶倪氏行賄給禦史台官員,目的是為他自己處理、補償私人債務。禦史中丞來俊臣因為接受了他的厚賄,就決斷用義倉的米數千補給倪氏。薛訥說:“義倉原是為防備水旱災之用,作為儲蓄,怎麼能大膽敢絕眾人之命,來補一家之財產?”於是,就給皇上報告,同時堅決不將縣裏義倉的糧食付給倪氏。正巧,來俊臣犯法判罪,這件違法的事,就被薛訥所阻止。
三、武後拜將 抗擊突厥
武則天當政時,突厥侵犯河北,武後因為薛訥是將門之子,於是就任命薛訥為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使。薛訥臨行時,武後在同明殿召見薛訥和他談話,問他對策。薛訥奏道,“突厥醜虜進犯搶掠,是以廬陵王為借口。今廬陵王雖然回東宮升為太子,外邊還是怕並未敲定不大相信。如果立太子的任命不改動,則突厥賊寇不討自然臣服”。武後認為薛訥講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接受了薛訥的建議,沒有改變關於立儲的決定。後又拜薛訥為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以後又轉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薛訥就這樣長期坐鎮邊疆,多有戰功。
四、節度使置 始自薛訥
“節度使”是中國古代中央朝廷在重要地區設置的官職,自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至元朝初年(1271年),曆經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遼、金,在曆史上存在長達五百六十一年之久。而中國曆史上“節度使”一職的最早設置,卻是自大唐名將薛仁貴之子左衛大將軍薛訥開始的。唐初,在重要地區沿襲北周和隋製,設置總管,後改為都督。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任命幽州都督薛訥為幽州鎮守經略大使,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從此,中國曆史上才開始有了“節度使”之稱號。唐玄宗天寶初在沿邊軍鎮設置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曆史上稱為“天寶十大節度使”。後來,內地也設節度使。五代更多,北宋以及遼金繼續設節度使,到元朝初年才廢節度使。
五、太子繼位 主掌中軍
先天元年(712年)皇太子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為了平息內亂,鞏固政權,麵對東北契丹和奚、北方的後突厥、西方的吐蕃、河西突厥等的軍事威脅,十一月,唐玄宗開始視察邊情。西起河、隴,東到燕、薊,在視察中,同時選拔將帥,訓練士兵。因為薛訥帶兵有方,十一月二十九日,得到唐玄宗重用,任命為中軍大總管,主掌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