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清謹著稱朔方大總管韋抗(1 / 2)

一、出身官宦 清謹著稱

韋抗(?~726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世代官宦人家。他先人從曾祖父韋孝寬是北朝大周大司空、隕國公,從祖父韋津是隋朝民部尚書,從父韋琬為唐朝成州刺史。韋抗本人就是大唐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韋琬之子韋安石的從父兄之子。

韋抗“弱冠舉明經”,素以“清謹”著稱,曾任吏部郎中。唐睿宗景雲初年(710年)出任永昌縣令,他“不務威刑”,而“政令肅一”。他前後為政,“寬猛得中,無如抗者”。不多時升任右台禦史中丞,官員百姓到住所請他留下,但朝廷不許,因此,人們為韋抗立碑“於通衢”,“紀其遺惠”。

二、京畿按察 舉薦賢人

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任命禦史中丞韋抗為京畿按察使。他在任期間,曾經舉薦奉天尉梁升卿、新豐尉王倕、金城尉王冰、華原尉王燾為判官及度支使。後來他舉薦的梁升卿等人都成為“名位通顯”的高官,當時朝野上下讚揚韋抗有“知人之鑒”。

三、益州刺史 廣元千佛

據四川廣元地方史誌記載,廣元千佛崖石刻造像發展史中,韋抗有重大貢獻。開元二年(714年)至四年(716年),韋抗被任命為劍南道按察使、益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接受皇命以後,韋抗啟程赴任,他由陝入蜀,沿嘉陵江驛道,過廣元千佛崖。他看見這裏山勢陡峻,道路逼窄,遂命人開山修路,並沿山造佛像。廣元千佛崖大雲洞、就佛洞等龕窟均完成於韋抗在益州任期內。韋抗修造大雲洞及就佛洞等佛像後,使千佛崖造像初具雛形,又因為韋抗鑿石為路,大大改善了千佛崖的交通條件,使這處宜於造像的石崖有了更好的造像條件。自此以後,在一千多年時間裏,千佛崖鑿窟造佛像工程一直綿延不斷,開鑿曆史之長,居四川首位。因此,真正使千佛崖石刻造像活動興旺發達的,是盛唐政治家、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

開元四年(716年)以後,韋抗被召回京師,入為黃門侍郎,後出任中書侍郎、禦史大夫等官職。

四、中書侍郎 玄宗選相

開元八年(720年),韋抗以本官檢校鴻臚卿,代王睃為禦史大夫,兼京畿按察使。當時韋抗的弟弟韋拯為萬年令,兄弟同領本部,時人榮之。開元八年(720年)春,宰相宋璟、蘇頲被免職,唐玄宗想選一位宰相。入夜,命宦官持燭到中書省看是誰在“值宿”,宦官回報是中書侍郎韋抗。於是,玄宗便將韋抗召到自己的寢宮,對韋抗說:“朕想選一位宰相,朕常記得他的‘風操’,而今是北方大將,姓張是‘複名’,卿為朕想想是誰?”韋抗不假思索地說:“非張齊丘乎?今為朔方節度使。”玄宗便讓作詔書,以張齊丘為宰相。其後唐玄宗因閱大臣表疏,其中之一便是張嘉貞所獻,於是得知其名,這下想起來這張嘉貞才是自己要任命的宰相,因為是自己想起來的,特別高興,說“不是張齊丘,是張嘉貞”!玄宗連夜又讓重新作詔書,以張嘉貞為宰相:任命張嘉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