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佩四將印大唐班超王忠嗣(1 / 3)

一、父歿於陣 贈大將軍

《舊唐書》記載:史臣評價大唐有一位班超、傅介子式的將帥,他是禦寇陣亡的大唐功臣左金吾衛大將軍王海賓之子、靈州都督,後來出任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佩四將印”“控製萬裏”的大唐著名將帥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年),本名訓,先人為山西太原祁縣人。後來其家移居華州鄭縣,所以也有說是華州鄭縣人。他的父親王海賓,是開元年間名將、大唐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封太穀縣男,“以驍勇聞隴上”。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大軍入寇隴右,唐玄宗啟用薛訥攝左羽林將軍,出任隴右防禦使,率領杜賓客、郭知運、王睃、安思順四員大將抵禦吐蕃,以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海賓為唐軍先鋒。王海賓率軍與吐蕃軍戰於西階武驛,向北追趕至壕口,再戰長城堡,苦戰大勝,斬獲甚眾。但諸將嫉妒他的戰功,都按兵不動,王海賓孤軍深入,寡不敵眾,終於戰死於陣前。此時,各路大軍才利用王海賓打開的戰局,“乘其勢擊之”,斬首一萬七千級,獲馬七萬五千匹,羊牛十四萬頭(有說四十萬)。唐玄宗接到王海賓英勇作戰,為大唐捐軀的消息,“聞而憐之”,因“憐其忠”特下詔讚譽王海賓為“萬裏長城”,贈王海賓左金吾衛大將軍。

二、玄宗賜名 養於禁中

王訓生於神龍元年(705年)。開元二年(714年),他的父親王海賓歿於陣時候,他才隻有九歲,唐玄宗把他召進皇宮,小王訓見到玄宗“伏地嚎泣”,號啕大哭。唐玄宗懷念他父親王海賓忠於朝廷的戰功,就特別降旨拜王訓朝散大夫,授尚攆奉禦,並安慰王訓說:“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玄宗特別給小王訓賜名王忠嗣,並且“養於禁中累年”。從此王忠嗣被養於皇宮之中有好多年。玄宗還讓比他年長六歲的三子、即唐肅宗,當時封為忠王的李亨,與王忠嗣遊。稍長大以後,“雄毅寡言,有武略,上與論兵”,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大悅,對王忠嗣說:“爾後必為良將。”於是試跟隨忠王為代州別駕。少年氣盛的王忠嗣常常“輕騎出塞”,忠王奏於玄宗:“忠嗣敢鬥,恐亡之。”玄宗即將王忠嗣召回。

三、擊敗吐蕃 加官封爵

開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懷念王忠嗣之父王海賓,贈王海賓安西大都護。王忠嗣“為兵其後”,於是先後跟隨河西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還有河東副元帥、信安王李煒二位節帥數次引為麾下,任兵馬使。玄宗“以其年少”,且因父親陣亡,“有複誌讎,詔不得特將”,不讓王忠嗣做帶兵將領。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蕭嵩將要入朝,王忠嗣對他說:“從公三年,無以歸報天子。”於是,他請求率領數百精銳騎兵襲擊吐蕃。王忠嗣衝鋒陷陣,提刀略陣,斬吐蕃數千人,獲羊馬一萬多。蕭嵩向唐玄宗上報王忠嗣戰功,“帝大悅”。王忠嗣先後被升任為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代北都督,賜紫金魚袋,封清源縣男之爵。但因為他“短皇甫惟明義弟王昱”,“遂為所陷”,“構忠嗣罪”,竟被貶為東陽府左果毅。

四、再敗吐蕃 節度朔方

新任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準備奪取吐蕃新羅城,部將推薦王忠嗣之才,“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杜希望立即奏明玄宗,玄宗“詔追忠嗣赴河西”。王忠嗣到河西,再次率軍打敗吐蕃,順利奪取新城。論戰功忠嗣第一,玄宗再授左威衛郎將,專知行軍兵馬。當年秋,吐蕃大軍出動,欲奪回新城,報新城役之仇,“晨壓官軍,眾寡不敵,舉軍皆恐”,隻有忠嗣單馬率所部向前,“左右馳突,獨殺數百人”,“賊眾遂亂”,大唐三軍乘勝追擊,吐蕃大敗。這次戰爭,王忠嗣又立頭功,玄宗詔拜左金吾衛將軍,後又兼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兼大同軍使。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兼代州都督,攝禦史大夫,兼任河東節度使,再加雲麾將軍。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王忠嗣來靈州,代韋光乘出任朔方節度使,仍加權知河東節度事。後來,以田仁琬任節度河東,王忠嗣繼續充任朔方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