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國族子 官宦之家
唐肅宗即位於靈武(靈武郡即靈州,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境內),有許多功臣,其中有一位當時是駐靈武的最高長官——朔方留後杜鴻漸,迎接李亨來靈武,並且,勸李亨即位,指揮平叛,收複兩京,杜鴻漸應該算首功。曆史發展完全按杜鴻漸的設計進行,他可以說是唐肅宗靈武即位的總設計師。
杜鴻漸(708~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陽(今山東省郾城人)。他是唐玄宗開元中期著名的宰相杜暹的族子。杜鴻漸的祖父杜慎行,官至益州長史。父親杜鵬舉,官至安州(今四川雲陽縣北)刺史。正因為出身官宦人家,杜鴻漸從小就“敏悟好學”,成年後,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舉進士,解褐王府參軍”。天寶末年,升任大理司直、支度副使。後來成為朔方軍將領。
二、朔方留後 知節度事
天寶十一年(752年)至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因為李林甫推薦,唐玄宗任命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表奏杜鴻漸為朔方節度判官。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玄宗任命郭子儀接替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任命杜鴻漸為朔方節度判官,是郭子儀的副使。因為郭子儀在河東、河北,杜鴻漸就成為朔方節度留後,簡稱朔方留後。按唐製,“留後”就是節度留後,節度使不在,由其子弟或親信將吏充任節度留後,在節度府大權獨攬,行節度事,事後,朝廷再追加任命為節度使,因此,節度留後就是實際上的節度使。杜鴻漸作為朔方留後,就是當時靈州實際上的最高長官——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
三、肅宗即位 總設計師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出逃四川,讓皇太子李亨收拾殘局,麵對突如其來的叛亂,皇太子李亨於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九日帶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李子李適等“東宮內人”及後年2000人“北幸,至平涼”。此時的李亨“莫知所適”,不知道該怎麼辦,該往哪裏去。正是朔方留後杜鴻漸,設計、導演了皇太子李亨為中興唐朝北上靈武、登基稱帝、指揮平叛的三步曲。
一、迎駕靈武。為了要迎接皇太子李亨來靈武,杜鴻漸召集了靈州高官會議,參加的有六城水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關內鹽池判官李涵等人。會上,杜鴻漸對大家說:“今胡羯亂常,二京陷沒,主上南幸於巴蜀,皇太子理兵於平涼。然平涼散地,非聚兵之處,必欲製勝,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間,西收河、隴,回紇方強,與國通好,北征勁騎,南集諸城,大兵一舉,可複二京。雪社稷之恥,上報明主,下安蒼生,亦臣子之用心,國家之大計也。”與會靈武高官,一致讚同杜鴻漸的意見,決定迎皇太子來靈武。
靈武高官會議當天,杜鴻漸就“草簽具陳兵馬召集之勢,錄軍資、器械、倉儲、庫物之數”,派李涵趕赴平涼,向皇太子報告。李亨聽了“大悅”,決定北上靈武。杜鴻漸得知李亨由平涼出發,即親自率靈武守軍數千人,到北界白草屯(又名白草軍,今寧夏同心縣南)迎接皇太子,並慰勞“諸使及兵士”。當麵再次向皇太子進勸道:“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之處。今回紇請和,吐蕃內附,天下郡邑,人皆堅守,以待製命。”“殿下整理軍戎,長驅一舉,則逆胡不足滅也。”李亨“然之”。李亨等到靈武的鳴沙時,魏少遊又率一千人迎接。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在杜鴻漸等人數千朔方軍迎接、護衛下,皇太子李亨駕臨靈州。
二、勸進即位。皇太子李亨到靈武以後,杜鴻漸與裴冕等人積極進勸太子在靈武即皇帝位,“以歸中外之望”,杜鴻漸等上勸進書曰:“今寇逆亂常,毒流函穀,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百姓顒顒,思崇明聖,天意人事,不可固違。伏願殿下順其樂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太子先是推辭,為此,杜鴻漸等先後五次(一說六次)上表太子,太子才接受杜鴻漸等人的請求、進勸。正巧杜鴻漸本人“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於是,杜鴻漸又成了靈武即位的總導演,積極籌辦登基大典事宜,靈州的“宮室帳幃,皆似禁中(皇宮)”,還修建了“受命宮”。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皇太子李亨在靈州城南門城樓即位,是為唐肅宗,杜鴻漸率百官向新帝行君臣朝見製禮儀,因當時靈州稱靈武郡,故史稱“靈武即位”,改元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首先獎勵有功之臣,授杜鴻漸兵部郎中,知中書舍人事,“尋轉武部侍郎(相當於今國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