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慘綠少年 必是名相
唐朝後期,靈州還有一位鎮將就是朔方判官杜黃裳,此人是唐憲宗(806~820年在位)“元和中興”時第一位賢明的宰相,而他曾經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主留務”(“主留事”)。“留”即“留後”,也作“節度留後”。唐朝中後期,節度使不在理所任上之時,節度使之子弟或親信將領代行其節度使之職務者,稱節度留後,簡稱留後,其中,有的事後由朝廷補行任命為正式的節度使。杜黃裳被令“主留務”或“主留事”,應該就是主持“留後”之事務,實際上也就是代理節度使。還有,此時正式的朔方留後,是常謙光,《舊唐書》說常謙光是“朔方右留後”。看來,留後還分左右。我猜想,有可能郭子儀入朝不在靈州,估計常謙光也可能不在,也可能在,而郭子儀信任杜黃裳,所以郭子儀讓朔方判官杜黃裳在靈州“主留務”“數月”,大概就是“朔方左留後”,雖然是臨時數月,但畢竟主持過朔方節度使的職務,因此,也給杜黃裳作傳。
杜黃裳(738~808年),字遵素,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京兆杜陵人)。擢進士第,又中宏辭科。他長得風度翩翩,曆史上留下了“慘綠少年”的典故。中國古人常稱風度翩翩的少年為“慘綠少年”,這一典故出自唐朝的張固所著《幽閑鼓吹》,其中講到一個關於杜黃裳的故事:唐朝侍郎潘炎之子潘孟陽,母親是宰相劉晏之女,因此,得到父親的朋友和多是公卿的外祖父的賓從的關照,靠蔭得進官。不到四十歲,便當了戶部侍郎,他母親太夫人對此非常憂心,對他說:“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潘孟陽“解喻再三”,母親又說:“要不然,你試約會朋友,吾觀之。”於是潘孟陽請來他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客人到了以後,太夫人垂簾觀看,宴會結束以後,母親高興地說:“都是你的好夥伴,我不需要憂愁了,那末座的慘綠少年是何人?”潘孟陽回答說:“是補闕杜黃裳。”太夫人評價杜黃裳說:“此人全別,必是有名卿相。”意思是將來必定是一位有作為的宰相。宋錢易《南部新書》、宋宋讜《唐語林·識鑒》、宋孔平仲《續世說·賢媛》等都記載有此事。潘孟陽母親原本是指穿淡綠衣衫的少年杜黃裳。後來人們就稱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為“慘綠少年”。不巧不成書,還真讓潘母說對了,杜黃裳後來果然成為元和年間第一位出類拔萃的宰相。而潘孟陽卻成為留戀娼妓音樂、召納錢財、多補官吏的貪官。
二、主留朔方 平息亂謀
杜黃裳,因為深得曾任朔方節度留後的杜鴻漸的器重,推薦到靈州做郭子儀的朔方節度使從事,任朔方節度判官。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年),郭子儀入朝,“令杜黃裳主留務於朔方”。這就是說杜黃裳代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坐鎮靈州使府,代行節度使之職務。當時,朔方將領李懷光乘郭帥不在,就與監軍陰謀,假造皇帝詔書,要誅殺大將溫雅儒等人,以便取代郭子儀奪取朔方節度使大權,主留務的杜黃裳看到詔書,慧眼識破詔書有假,杜黃裳當場揭露,李懷光嚇得汗流浹背,隻得服罪。朔方諸將中,有難管製者,杜黃裳都以郭子儀的命令,調出外任。這樣以來,數月期間,靈州局勢穩定,沒有發生動亂。李懷光後來在建中二年(781年)因戰功被唐德宗升任為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但最後還是反叛朝廷。需要指出是,鬱賢皓教授考證,大曆三年(768年)到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的朔方節度留後,應該是常謙光,這就是說,杜黃裳主持靈州朔方節度使職務,應該是半年時間。但史書上沒有載明,大曆十三年(778年)為什麼要“命黃裳主留務於朔方”?是常謙光當時也不在靈州嗎?估計應該是不在。但也不一定,有時候,也有兩個留後,如曾經任朔方節度使的虔王李諒在出任徐州節度使的時候,就有程懷信和張愔兩個人為留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