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從軍 郭帥裨將
大曆十四年(779年),崔寧被唐德宗任命為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因為朝廷不信任崔寧,為“伺寧過犯”,在崔寧管轄各地又派留後,其中朔方節度虞候杜希全被任命為朔方節度留後。靈州實際是杜希全主事守邊。後來,杜希全又被唐德宗升任為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
杜希全(?~794年),京兆醴泉人(今陝西禮泉縣)。少年的杜希全就參軍入伍,在朔方軍效力。他作戰勇敢,得到朔方軍統帥的信任,曾經升任汾陽王、唐代宗尊為尚父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裨將。杜希全帶兵,軍令嚴肅,士卒們都心悅誠服。
二、兩鎮靈州 節度留後
杜希全曾經長期在靈州為將,他曾經兩屆擔任朔方節度使的朔方節度留後。先是大曆十四年(779年),“西川霸”崔寧因為不被朝廷信任,朝廷又拿他沒有辦法,就將他升官外調,而各處都派留後,實際負責,崔寧沒有實權,把崔寧架空。當時靈州就派已經是朔方節度虞候的杜希全為朔方節度留後,名義上崔寧是司空、禦史大夫、京畿觀察使、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鄜坊丹延四州團練觀察使,但各州都派留後,朔方節度使所在靈州,既然是杜希全為朔方節度留後,靈州的軍、政、財大權,都由杜希全掌握。
建中二年(781年),唐王朝又任命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但是,李懷光同崔寧一樣,不被朝廷信任,同時任命杜希全接著出任朔方節度留後。這樣,杜希全以留後名義,實際坐鎮統管靈州,長達四年之久,直到建中四年(783年)。
三、奉天赴難 因功升遷
建中四年(783年),發生了朱泚的叛亂。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許多將領來奉天赴難救駕,其中杜希全是各路救駕軍隊中第一個到達的,“希全首將所部與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時常春合兵赴難”。大軍到漠穀,受到朱泚叛軍的攻擊,傷者甚眾。德宗令出兵救援,援兵不得進,杜希全退守邠州。因為赴難有功,唐德宗加杜希全檢校戶部尚書、奉天行在都知兵馬使。後又跟隨唐德宗出走梁州。
四、將赴靈州 體要八章
興元元年(784年)八月,朱泚叛亂失敗,唐德宗返還京師長安,杜希全因保駕立功,被升為太子少師、檢校右仆射、禦史大夫,並委以重任,派他來到靈州,出任靈州大都督,兼靈州、鹽州、豐州、夏州等州節度使和支度營田觀察使以及押蕃落等使。
杜希全將赴靈州之時,特別向唐德宗獻上了一篇《體要》,共八章,主要內容就是“乏切政病”,“多所規諫”。唐德宗看了以後,非常感動,“帝嘉納之”,高興地接受下來。同時,德宗自己還特別親著《君臣箴》一篇,賜給杜希全。一開頭,德宗就首先明確“惟德惠人,惟辟奉天,從諫則聖,共理惟賢”,肯定納諫的重要性。接著,指出“一心不能獨鑒,一目不能周視”,帝王一個人視力有限,需要忠臣、哲人給以輔助。他把杜希全比作向帝王忠誠納諫的殷的盤銘、周的欹器、唐初的魏徵。他表示要把杜希全《體要》八章“與金鏡而高懸,將座右而同置”。他認為杜希全“辭高理要”,“華夷仰德”,德宗最後寫道:“既往既來,懷賢忡忡,唱予和汝,式示深衷。”
五、議築鹽州 中外稱賀
杜希全不但上書德宗,指出政弊,耐心勸德宗納諫,而且,他在靈州任內,因為身兼靈州和鹽州(今陝西定邊縣境)等四州節度使,又是支度營田押蕃落使,貞元三年(787年)七月,臨上任赴靈州時,唐德宗又任命朔方節度使杜希全為朔方、靈鹽、豐、夏、綏、銀節度都統,並且,加任太子少師,既然德宗對他如此重用,他也全心全意忠於朝廷。於是,他大膽地提出複建鹽州問題。他向德宗建言說:“鹽州據要會,為塞保障。自平涼背盟,城陷於虜,於是靈武勢隔,鄜坊單逼,為邊深患,請複鹽州。”杜希全特別強調鹽州地位的重要,自貞元三年(787年)以後,陷於吐蕃,便成為邊患,力主全力修複鹽州城。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議,於是貞元九年(793年),德宗專門下詔:“鹽州地當衝要,遠介朔陲,東達銀夏,西援靈武,密延慶,保扞王畿。乃者城池失守,製備無據,千裏庭障,烽燧不接,三隅要害,役戍其勤。若菲興集師徒繕修壁壘,設攻守之具,務耕戰之方,則封內多虞,諸華屢警,由中及外,皆扉寧居。”德宗接著禦示:為了“久遠之謀,修五原之壘,使邊城由守”,他特別強調,“與其臨事而重憂,豈若先備而即安”,“不有暫勞,安能永安逸。”德宗在詔中命令朔方、靈鹽、豐、夏、綏、銀節度都統杜希全,左右神策軍使、朔方河中絳邠寧慶兵馬副元帥渾瑊,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神策行營節度使邢君牙,銀夏節度使韓譚,鄜坊節度使王棲曜,振武節度使範希朝等八統帥各部將士三萬五千人“同赴鹽州”,“神策將軍張昌宜權知鹽州事,應板築雜役,取六千人充”。為保證築城安全,德宗又特詔涇源劍南山南各路大軍討吐蕃進行牽製,因此,築城期間,吐蕃未能“犯塞”。杜希全倡導並且親自與諸將領導大軍修建的鹽州城,凡二十天完成,“中外稱賀”。詩人白居易《城鹽州》詩讚曰:“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塞。”《舊唐書》記載:“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稍安,虜不敢深入。”杜希全等還在鹽州建了八個牧馬場,牧養軍馬數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