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的盧潘(1 / 2)

一、塞北江南 詩送盧潘

古靈州,唐朝一度又曾稱靈武,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代名城,唐朝先後有上百位將帥、名臣出任靈州鎮將。唐代許多詩人寫了幾十首送別詩,唐朝詩人韋蟾一首《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讚頌靈州為“塞北江南”,更讓靈州全國聞名,後來發展延伸,稱寧夏就是“塞上江南”。而韋蟾詩中所要送別的主人公,正是在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前後,出任靈武節度使的尚書盧潘。

韋蟾是唐朝晚期詩人,字隱珪,下杜人。大中登進士第,初為徐商掌書記,鹹通末,終尚書左丞。大約在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年),韋蟾任禦事中丞。鹹通十年(869年)左右,詩人韋蟾撰寫了一首為他的朋友尚書盧潘到靈州任節度使的送別詩,這首詩一下子就提高了靈州的知名度,這就是《送盧潘尚書之靈武》(《全唐詩》卷566~15):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韋蟾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

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

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首先,詩的題目講得非常明確,《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人韋蟾要送別的人,是大唐尚書盧潘,他準備要去的地方是靈武,即靈州,他到靈武的任務是什麼,是出任靈武節度使。第一句詩是用詩的語言來介紹盧潘要去的靈武的位置在哪裏,是個什麼地方,賀蘭山下有一座古城,這是一座“果園城”。請注意,我這裏用“城”字《全唐詩為“成”字》,我認為這樣比較確切,為什麼是果園城?再往下麵看,這個果園城靈武城是“塞北江南”,很早就有名了,為什麼說“果園城”“舊有名”?因為早在赫連勃勃的時期,在這裏建薄骨律鎮就建有“果園城”,那個時候,這裏就已經是魚米之鄉的“塞北江南”了,所以說“舊”有名。接下來,進一步說明果園城。靈武城萬戶居民,靠黃河引來的渠水家家戶戶都有果木園林,繁茂的枝葉把各家的紅色大門都給遮上樹陰(暗)了。在這麼美麗迷人的地方,戰爭打起來,卻是身穿鎧甲的千萬將士出沒的戰場。去靈武出任節度使的盧潘“心源落落”,的確像是一位能戰的大將,而且他“膽氣堂堂”能指揮千軍萬馬。由於他表現為一個出色的將才,打得六蕃敗在盧潘將軍馬下,他們怎麼也不敢相信盧將軍原來還是個學識淵博的書生。韋蟾這首詩精辟地概括了靈州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既描寫了靈武作為“塞北江南”的富饒美景,又指出了古靈州是北部邊地重要的軍事重鎮,因此提高了靈州在中國古代曆史的知名度。而韋蟾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的主人公,就是在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左右,來靈州出任靈武節度使的盧潘。

除了韋蟾之外,詩人張蠙也有一首《送盧尚書赴靈武》,現錄於後:

送盧尚書赴靈武

張蠙

西北正傳烽堠急,靈州共喜信臣居。

從軍盡是清才去,屬郡無非大將除。

新地進圖移漢界,古城遺碣見蕃書。

山川不異江湖景,賓館常聞食有魚。

二、任右巡使 樂工新製

《全唐文》卷七九二記載:盧潘,文宗朝官戶部員外郎。大中時出為新安太守,徙廬州刺史。據此,唐文宗朝(太和元年827年到開成五年840年),盧潘在朝廷為官,大中初出任外官。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盧潘任巡司府右巡使。盧潘還是一位音樂家,《唐會要》卷三十四《論樂》記載:“大中六年十二月右巡使盧潘等奏:準四年八月宣約教坊音聲人,於新授觀察節度使處求乞,自今以後,許巡司府、州、縣等捉獲如是屬諸使有牒送本管,仍請宣付教坊司為遵守。依奏。”這段記載,對於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非常有意義,作為右巡使的盧潘向唐宣宗寫了一個關於樂工製度改革的奏章。據國內學者趙維平《日本古代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接受和變遷》一文稱,“原先從地方州縣選拔的樂工,應該進太常寺,通過盧潘的奏章,教坊的樂工也可以直接從地方的州縣選拔錄用,這樣盧潘提出的新的錄用準則表明,教坊樂工當然同義於教坊音聲人,也包含了教坊中的散樂、俳優等內容。這樣,音聲人的概念已經從純粹從事音樂的樂工,發展到泛指一般的打雜耍戲的藝人了。因此,中國音聲人從產生到成熟經曆了一個嬗變的過程,由原唱的樂人到泛指音樂機構中所有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