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大唐靈州鎮將名錄(1 / 3)

引言

今寧夏吳忠市(原吳忠縣、吳忠縣級市)曆史上是古靈州城。古靈州城是指漢惠帝四年(前191年)初建,到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發大水淹沒而不得不“城凡三徙”的靈州城,是存在時間長達一千五百七十五年的著名古城,曆史上人們稱為古靈州城(吳忠市遺留下有“古城”,應指古靈州城),今吳忠與靈武源於一個古城靈州。唐朝的靈州管轄主要就是今天的寧夏,是寧夏曆史上最繁榮、最強大的時期,因為唐靈州管轄範圍主要包括今寧夏全部(除固原)以及陝西、內蒙古、甘肅的一部分,駐軍多達六萬四千多人,居民多達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人。靈州在唐朝是十大節度使最重要的朔方節度使的理所,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具有輝煌的篇章。研究唐朝靈州鎮將,對研究唐朝曆史,研究寧夏古代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唐朝州(府)的最高地方長官一般稱為刺史,在靈州,由於是邊地和重要地區,卻先後稱為總管、都督、行軍總管、行軍大總管、刺史、節度使,因為他們都是坐鎮靈州的將帥,本《名錄》都將其稱為“鎮將”。

唐朝的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和隋把都督改稱總管。唐初沿襲隋朝的製度,在沿邊及襟要地區一些州治設置總管府,任命一位將軍為總管或都督,總攬一州或附近數州的軍事。靈州在唐朝作為方鎮名,又稱朔方、靈武。唐高祖李淵開國的武德元年(618年),唐朝政府改隋朝的靈武郡為靈州,設靈州總管府,這一年,郭子和被唐高祖任命為首任靈州總管;武德七年(624年)總管府改為都督府,任命一位將軍為都督或大都督。至德元年(756年),李亨在靈州即位,是為唐肅宗,把靈州都督府升為靈州大都督府,鎮將稱靈州大都督府長史。以後,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唐朝在軍事鎮戍設總管,又設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靈州就有了總管和大總管。貞觀中,行軍稱總管,駐守稱都督。後來,行軍大總管成為統率諸軍、鎮的大軍區軍事長官。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成長駐專任的節度使,靈州的節度使稱朔方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靈州節度使、靈武節度使、靈鹽節度使等)。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唐玄宗改朔方大總管為朔方節度使,開元十年(722年)四月,兵部尚書、宰相張說被任命為靈州第一任朔方節度大使。唐玄宗在沿邊重要地區十個地方設十個大軍區,每個軍區設節度使,史稱“天寶十大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從唐高祖李淵立國的武德元年(618年)到唐末唐哀帝四年(907年)近三百年的曆史中,先後出鎮靈州擔任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包括靈州總管、靈州都督、靈州大都督、行軍總管和行軍大總管、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州刺史以及後來改為朔方節度使(含個別留後)的大唐鎮將共111位,大多數都是當時唐朝文武雙全的名將,其中有各部的尚書、開府儀同三司、禦史中丞、司空、大將軍等高官,有在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將、軍事家李靖和郭子儀,有“中國門神”尉遲敬德,有皇家的駙馬都尉楊師道、薛萬徹,而其中先後任大唐宰相者就近三十人,他們是李靖、楊師道、崔敦禮、婁師德、王孝傑、張說、王睃、蕭嵩、李林甫、牛仙客、郭子儀、杜黃裳、杜鴻漸、張仁願、趙彥昭、魏元忠、姚崇、郭元振、唐休璟、李光弼、李懷光、仆固懷恩、渾瑊、李回秀、薛訥、崔寧、唐弘夫、韓遜等二十八人,如果加上靈州司馬崔知溫則為二十九人;有唐宗室親王任城郡王李道宗、虔王李諒、袞王李歧,其中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入藏,特別是還有一個皇太子即唐玄宗的兒子,也就是後來到靈州即皇帝位的唐肅宗李亨,一個皇帝不在京城即位而在遠離首都的靈州稱帝,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經作者多年的研究和考證,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發現被任命為唐靈州鎮將的將軍、高官一百一十三人,現編撰《大唐靈州鎮將名錄》,以饗讀者。

唐高祖李淵時期(618~626年)

李子和(郭子和)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首任靈州鎮將——靈州總管。陝西同州蒲城縣人。本名郭子和,因唐高祖賜姓李,後來又稱李子和。隋末義軍首領,曾被突厥可汗封為“平構天子”。隋亡、唐朝建立以後,歸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獻款,授靈州總管、金河郡公、郕國公”。在平滅梁師都割據勢力和抗擊突厥進犯的戰爭中立過功。封金紫光祿大夫、夷國公。

唐奉義 約武德二三年間,即公元619年、620年任靈州總管。他是隋朝安樂公唐遐顯之子。

楊師道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至武德五年(622年),任靈州總管。他是隋朝的宗室。在抗擊突厥的戰爭中立了大功,還曾隨唐太宗征高麗。他還是一位詩人。他被封安德郡公,曾任工部尚書、攝中書令、太常卿,貞觀元年(627年)六月為侍中參與朝政,貞觀十年(636年)三月為中書令即宰相。

李道宗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六年(623年),出任靈州總管,貞觀三年(629年),再次出任靈州大都督。在抗擊突厥進犯戰爭中立了大功。他是唐朝宗室,據說他就是文成公主的父親,唐太宗派他親自送文成公主入藏與鬆讚幹布結婚,為民族團結作出了很大的曆史貢獻。他先被唐高祖封為任城郡王,後又被唐太宗封為江夏王,先後任刑部尚書、太常卿、特進。

李靖(571~649年) 武德九年(626年),任靈州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出身隋朝官宦家庭。李靖是唐朝也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之一,名列第一位的唐朝大將,在多次戰爭中任各路大軍的統帥,文武雙全,唐初名宰相,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名將。在唐初統一江南、擊敗突厥和吐穀渾等戰爭中立有頭功,被譽為“盛唐戰神”。李靖以自己的戰功和政績獲得的官職和爵位多達幾十個,兵部尚書、上柱國、中書令(宰相)、代國公、衛國公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627~649年)

薛萬徹(?~653年) 貞觀三年(629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娶丹陽公主,是大唐駙馬。本人是將門出身,兄弟四人都是唐朝名將,是被唐太宗稱為“當今三大名將”之一。他在滅竇建德的戰爭中立有頭功,在反擊東突厥、吐穀渾、薛延陀以及征高麗的戰爭中,都建功勳。他還曾抵製過“玄武門之變”,最後因坐“房遺愛案”被唐高宗問斬。他是大唐駙馬都尉、右衛大將軍。

張寶相 貞觀四年(630年)任靈州總管。鬱賢皓《唐刺史考》據《通典》載:在唐初大將李靖統帥唐大軍滅東突厥的戰爭中,貞觀四年(630年),“靈州總管張寶相擒頡利獻焉”。頡利是當時突厥的可汗。但其他史書記載張寶相為朔州道總管,這裏兩說並存。

尉遲敬德(尉遲恭) (585~658年)貞觀五年(631年)至八年(634年)出任靈州都督。名恭,字敬德,以字行。史書記載不一致。有說貞觀五年九月“靈州都督吳國公尉遲敬德”,有說貞觀八年“累遷靈(州)、鄜(州)、夏(州)三州都督”,又有記載:“貞觀中曆靈、鄜、夏三州都督。”他是隋末唐初大將,吳國公、鄂國公。

李孝節 是約在貞觀中為靈州都督。唐宗室大鄭王房,武德五年(822年)被封為清河郡公。

李正明 約在貞觀中出任靈(州)、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兩州都督。被封為永康郡開國公、右衛將軍,他是著名軍事家、大將李靖之弟。

李大亮(586~644年) 貞觀三年(629年)出任靈州大都督。京兆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人。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就具有文才武略。貞觀十五年(641年)出任靈州道行軍總管。在擊敗突厥、吐穀渾等戰爭中,立有戰功。做朝臣,工作認真,品德高尚,“位通顯,而居漏狹甚”。唐太宗稱讚說:“大亮可謂忠直。”先後任名宰相房玄齡的副手、太子右衛、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右衛大將軍、武陽縣公。

崔敦禮(596~656年) 約貞觀十七年(約643年)至二十年(646年)靈州都督、靈州大都督。永徽四年(653年)一月為侍中,六年(655年)七月為中書令。顯慶元年(656年)七月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顯慶元年(656年)八月逝世。曾任兵部尚書、中書令、兼檢校太子詹事、固安昭公、上柱國、安國公宰相。

王立行 約貞觀或高宗時為工部郎中,王立行曾任靈、夏、夔、潭四府都督。

唐高宗李治時期(650~683年)

鄭仁泰(601~663年) 名鄭廣,字仁泰。永徽四年(653年),授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靈、鹽二州都督。封同安郡開國公。右衛大將軍。

李君球 在麟德二年(665年)以後,高宗中出任靈州都督。曾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注:唐高宗麟德中(664~665年),崔知溫為靈州都督府司馬,實際是靈州副鎮將。後來,他升任為大唐宰相。本書附有其傳。)

武則天時期(684~704年)

宇文(某) 在垂拱三年(687年)曾任靈州都督,他的名字待考。拜左衛將軍(他是朝儀大夫宇文紀之父)。

薛狐知福 大約在武後時,出任靈州都督。其父薛狐吳仁龍朔二年(662年)官拜右金吾將軍。

婁師德(630~699年) 天授元年(690年)任檢校豐州都督,仍知靈、夏營田事,是靈州的營田大使,對寧夏、甘肅、青海以及內蒙古等西北地區屯墾農業發展有很大貢獻。曾任檢校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天兵軍大總管、隴右諸軍大使、納言、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聖曆二年(699年)八月,大唐營田大使、宰相婁師德逝世。

薛懷義(?~695年) 在長壽三年(694年)三月,由武則天任命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十八位將軍大軍,征討突厥。他是武則天的第一個“男寵”,本名馮小寶,武後給改名為薛懷義。因受武後恩寵而飛揚跋扈。他曾多次被委派擔任統帥率大軍出征。證聖元年(695年)因失寵被“縊殺死”。

王孝傑(?~697年) 證聖元年(695年)正月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從小參軍,一生征戰,累立戰功,特別因收複安西四鎮而功拜宰相。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為武威道行軍總管率大軍長驅直入,大敗吐蕃,收複了安西四鎮。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十二日,在與契丹的戰爭中不幸陣亡。武則天下詔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耿國公。唐玄宗時又追贈特進。

唐休璟(617~712年) 約證聖元年(695年)出任靈州都督;景龍三年(709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名璿,字休璟,以字行。出身官宦家庭,祖父唐宗在隋大業末就曾任朔方郡丞。曾任右肅政禦史大夫、右仆射太子少師。長安二年(702年)九月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三年(703年)七月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四年(704年)三月為輔國大將軍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師、特進、宋國公、宰相。

魏元忠(641~710年) 長安元年(701年)五月出任靈州道行軍大總管。本名真宰。曆事三朝的唐著名宰相。聖曆元年(698年)臘月為鳳閣鸞台平章事。長安元年(701年)十月為同鳳閣鸞台三品兼群牧大使。景龍元年(707年)十月為中書令,二年(708年)七月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令知兵部尚書、齊國公。

姚崇(姚元之)(650~721年) 長安四年(704年)九月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唐著名宰相。本名姚崇,字元之,以字行。長安四年(704年)九月知群牧大使兼攝右肅政台禦史大夫,十月檢校左台大夫。神龍元年(705年)為衛尉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六月為侍中。景雲元年(710年)七月兼太子庶子兼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年)十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月兼紫微令,四年(716年)潤十二月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梁國公。

唐中宗李顯時期(705~710年)

李廻秀 神龍元年(705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長安元年(701年)六月任夏官侍郎、右奉宸內供奉。神龍元年(705年)同鳳閣鸞太平章事,二年(706年)十月同鳳閣鸞台三品即宰相。

裴思亮 神龍元年(705年)六月,出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

沙陀忠義 神龍二年(706年)十二月任靈武軍大總管。當年,曾在靈州鳴沙縣抗擊突厥進犯。契丹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