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自打從宮裏回來,黛玉便一直惦記著要找哥哥問個清楚,偏偏自那日以後,林暉卻忙了起來,也不知在做些什麼,整日的早出晚歸。

這日好不容易忙過了端午,終於見了林暉身影,黛玉卻又有些不知從何說起了。

林暉卻是一笑,也沒有顧忌屋裏屋外的丫鬟,便對黛玉講起了自家老祖宗的故事——

林家祖上本姓徒,第一代先祖安國公(安定王)和靖國公(靖邊王)本與太祖為兄弟,高祖子。

高祖(時任前朝兵部侍郎,其祖為內閣輔臣)年過四十無子,而過繼太祖——本為孤兒,徒家遠親,憐其孤苦,且見其雖貧但誌堅,遂為繼子——時年太祖八歲,不想過繼太祖不到一年,仁聖皇後有孕,生下安國公,後又生下靖國公。

及至前朝末,高祖因禍(被陷害)連累家族,仁聖皇後帶著兄弟三人一路向北逃生,彼時三人皆年幼,全賴仁聖皇後討飯做活,養活三人,太祖知自己非後親生,欲自賣以解母弟危難,後不允,曰:“大郎雖非吾生,但若非大郎,焉知二郎三郎得在!”

太祖十六歲,病,為籌錢治病,二王自賣己身,籌得銀兩,太祖病愈而仁聖皇後亡。

太祖大痛,欲葬母而不能,欲尋弟而不得,次年,落草為寇。

太祖二十歲,父子團聚,舉徒氏之餘力,逐鹿天下。

高祖、太祖父子十年間不忘安定、靖邊二王,終在太祖二十八歲尋得安定,三十一尋得靖邊,父子兄弟團聚。

太祖得天下之際,欲與兄弟共享之,然安定請旨,退居深山,帝不允,奈何其意已決,靖邊本欲同往,帝痛哭,曰:“弟欲棄兄何往,兄何見生疑焉?”

安定,曰:“非兄疑,為天下計!”帝曰,“靖邊為幼,且連年征戰,滿身傷病,兄實不忍其山中度日。”

安定思忖再三,請旨改姓,永不封王,帝無奈,遂安定、靖邊二脈改姓林,從仁聖皇後姓。封安國公、靖國公,賜開國安定、開國靖邊鐵劵,並刻“開國安定(靖邊),帝脈相連,其支永赦,國祚永昌”。

後安國公返回故裏,尋山清水秀之地定居。靖國公留於朝廷,終成朝中權貴一脈。

****************************

至於靖國公的爵位怎麼丟的,林暉卻沒有細說。隻這些,已經聽的黛玉心潮起伏,怪不得當初父親與皇上有了嫌隙,卻仍舊能夠得到重用,怪不得母親每每提及賈家權勢時,林嬤嬤皆有不屑。

而廊下偷聽的紫鵑,早就懵了,耳中隻剩下那日白芷的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怪不得,怪不得!

而其他的丫鬟,不知是曾被告誡過,還是怎的,皆是一派鎮定。

林暉瞧著滿意,這才對黛玉道,“都說疏不間親,妹妹在那邊住了這麼些年,又與榮國府太夫人感情深厚,我不好說什麼。隻是。。。。。”

黛玉抿抿唇,暗啞著嗓音問道,“外祖母。。。。。她知道麼?”

林暉憐惜的看著她,雖想她離榮國府遠些,卻也不願破壞她心內的純真,便搖搖頭,“想來她是不知道的,這又與咱們致遠堂丟爵有關了。”又看了看屋內的丫頭,畫眉伶俐,帶著眾人退了出去,又守在門口,以防有人偷聽。

林暉這才細細說來,“當年祖父與祖母並不親厚,多年無子,因著咱們家的規矩(四十無子方可納妾)又不好納妾,便養了外室,寵的沒了分寸,竟將咱們家的秘密說與她知道,”頓了頓這才說,“這件事家裏人都知道,不過是因為父親謹慎,你又年幼,這才沒告訴你,林家厚德堂,便是皇上的暗哨,探子遍布南北內外,在內負責監察百官,在外負責刺探敵情。”

黛玉一驚,不想自家竟然做這樣隱秘的事,那父親。。。。。。隨即便目光晦澀,什麼看著自己年幼,這事兒母親都不知道,想來父親就是防著外祖父家,又怕自己禁不住誘哄,這才沒有告訴自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