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值硬
肩部僵硬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症狀。有過度緊張感的人,或者血流不足的人,很容易罹患此症。據說,患有胃下垂或肩膀下垂的人,都會得上肩部僵硬的毛病。此外,姿勢不良、高血壓、貧血、五十肩以及眼鏡度數不合適的人,都很容易患肩膀僵硬症。
根據調查顯示,東西方患肩膀僵硬症的人數差不多,但東方人總是比西方人好得快。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東方人發覺自己肩膀僵硬後,不像西方人那樣忙著打針吃藥,而是主要用民間方法自我治療,如擦萬金油、在穴位上滾壓鐵球等,這些方法對於肩膀僵硬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用指壓法治療肩膀僵硬症效果也不錯。即使是特別嚴重的肩膀僵硬症狀,隻要對位於頸根部和肩部連接線中央的肩井穴進行按壓,也能減輕其僵硬程度。自我按壓肩井穴時,可用左手拇指按右側穴位,右側拇指按左側穴位,兩側交替進行,每穴1~2分鍾,反複進行。指壓肩井穴不僅可以改善肩膀僵硬症狀,而且對頭項強直、肩背痛、手臂不舉都有很好的療效。
指壓肩井穴每天做2次即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穿插其他輔助療法。
一種療法是將雙手交叉放在頸後,吸氣,然後雙手稍用力往前壓,再慢慢將雙手盡量往上伸直。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以上動作時,要盡量屏住呼吸,直到手部感覺酸痛時再放下,休息一會兒再重複進行。
另一種方法是,雙手在身前交叉握住,口中喊“一、二、三”的口令,有節奏地將手直直地舉到肩膀以上的高度,然後將手放下,再重複做幾遍。
美國著名的棒球選手泰德威廉斯,為了鍛煉手指和肩膀的力氣,每天都要做100次伏地挺身動作。這種運動做起來相當吃力,但對肩膀僵硬症非常有效,值得患者一試。
9.指壓法治療小兒索見疾病
小兒夜啼
嬰兒出生後,腦或神經都不發達,對外界的刺激也不靈敏,不管白天黑夜都是一個勁兒地睡覺。隨著機體的發育,有些嬰兒變得愛在夜間哭鬧。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夜間哭鬧就一定是有病。其實不然,有很多孩子隻是白天睡多了,到了晚上沒有睡意,自然又哭又鬧。還有些小兒是因為饑餓,不舒服,疼痛,發燒才在夜間啼哭的。
腸胃不舒服是造成小兒夜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原因確定後,可以指壓小兒的肚臍即神闕穴。指壓1~2分鍾後,改按為揉。以肚臍為中心,把按揉範圍逐漸擴大到整個腹部。
經過按揉後,如果孩子變得安靜下來,可以把孩子的衣服脫光,室內溫度必須合適對小兒全身進行按撫,如果小兒能在輕柔的按撫中人睡,就會睡得很實,一般情況下不會再起來哭鬧。
小兒夜啼不是突如其來的症狀,家長心中都有數。如果小兒夜間哭鬧的程度不太重,人睡前可對其手掌的勞宮穴和腳底的湧泉穴做重點按揉。
勞宮穴分內外,內勞宮穴在掌心中央,外勞宮穴在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穴相對處。按揉內勞宮穴時不要太用力,微微用力後就要將手指抬起,每次按壓10~20次。按壓外勞宮穴應連帶揉,取順時針方向,時間為4~20分鍾。
湧泉穴在足底前部中央。對這個穴位的按壓可以稍微用一些力,最好能壓迫到有疼痛感,時間為2~4分鍾。但要注意的是,如小兒正患腹瀉,此穴應慎用。
如果在按壓過程中,小兒已人睡,按壓揉動也不要停止,力度不要減輕反而要加重,因為孩子和大人不同,一旦睡熟就不容易被弄醒。
小兒尿床
小兒在睡夢中尿床,弄濕被褥,實在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情。但小兒遺尿常常是由於機體發育不完善造成的,自己控製不了。即使是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尿床之後家長也不要責罵,否則就會演變成精神性夜尿。
小兒夜尿不宜用藥物治療,那樣會帶來很不好的副作用,相比之下,指壓法的好處就顯露了出來。
以指壓法治療小兒遺尿,所選穴位為龜尾穴和太衝穴。龜尾穴在尾椎的尖端,太衝穴在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邊凹陷處。對龜尾穴和太衝穴都要連按帶揉,一般要達到百次以上才能見效果。
小兒遺尿與受寒有一定關係。因此,每晚入睡前,家長應用力揉搓小兒的足底部,使其達到發熱的程度,然後將雙手搓熱,按壓小兒的腹部,也要使其達到發熱的程度。這樣還不算完,還要把熱水袋放於小兒的身體一側,伴其人睡。但要注意一定要對熱水袋做好檢查,千萬不要讓孩子被燙傷。當然,睡覺前能給孩子洗個熱水澡,也是個不錯的主意。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起碼也應給孩子用熱水洗腳。
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幫助小兒改掉尿床的毛病,那就是每晚臨睡前,將小兒俯臥,用手對其臀部輕輕地進行有節奏的拍打,在其人睡後,還要拍打一段時間,在夜間母親也不要睡實,仍然要不時地拍打一會兒。這個辦法既利於小兒人睡,又可使小兒人睡後大腦保持一定的清醒狀態,有尿意時就有可能醒來自解小便。
小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很令家長害怕。輕者每晝夜大便5~7次,重者可達20多次,而且下瀉上吐,又一陣哭鬧。如果家長不及時送醫院治療,患兒會迅速脫水,甚至出現驚厥和虛脫。
小兒患腹瀉期間,除抓緊治療外,還應予以禁食。輕者禁食6~12小時,重者禁食18~24小時。禁食期間要喂一些糖開水、鹽開水、茶水等。
在腹瀉症狀有所控製後,方才可以施行指壓法。首先以拇指或中指朝逆時針方向按揉龜尾穴2~3分鍾,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為佳。在背後還有腎俞、脾俞、胃俞等穴,也可以一並加以按揉。這幾個穴位都在脊柱兩側,如能從上而下加以推揉,效果更好。
按揉完背部穴位後,再轉到腹部來。這裏的神闕穴和天樞穴對於小兒腹瀉有特效,如果兩穴結合按揉,效果會更顯著。按揉這兩個穴位要以揉為主,還可以變成掌根揉。經過按揉之後,不僅腹瀉症狀會得到改善,腹痛、腹脹也會減輕。在按揉這兩個穴位時,小兒感到很舒服,因而會變得很安靜,按揉時間可以長一些。
如果小兒腹瀉時伴有嘔吐症狀,可以對板門穴加以適當刺激。板門穴在食指下端與拇指丘的結合部,對它進行按揉後,再從拇指根部向掌橫紋處邊推邊搓,進行5~10分鍾,就能起到很好的止吐作用。
小兒驚風
驚風又叫驚厥,是兒科常見症候,通常由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和高燒等原因引起。
小兒驚風有急慢之分,急驚風起病急驟,突然發生抽搐、昏迷。輕者數秒鍾或數分鍾即可停止,重者則可持續較長時間或反複發作。慢驚風除了抽搐和昏迷症狀外,還有麵色萎黃,體溫低下,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症狀。
以指壓法救治驚風小兒,可按下述方法進行:
用手指沾涼水按揉小兒印堂、頸後窩、小天心穴。
從手肘外側向小指端方向推揉。
用手指深掐小兒四縫穴,即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指節橫紋正中處。
用四根手指一齊點按小兒肚臍四周。
用手指按揉小兒的山根穴。
1.用手指深掐其人中、少商、二扇門穴。
2.用手指按揉百會穴。
3.用拇指按揉患兒手內、外八卦,以其掌心皮膚有濕潤感為度。所謂內、外八卦,就是指以小兒手背手心為中心而劃定的一個區域,按八卦定出八個方位,順時針按揉時就是順運八卦,逆時針按揉時就是逆運八卦。對於驚風小兒,要逆運八卦。兩眼內角連線的中央點上。
從小兒龜尾穴開始向上按揉小兒脊柱兩側肌肉。
在施行上述救治方法時,要注意力度應由輕到重,但切勿用力過猛。如果發現小兒身上發熱,可解開小兒衣服為其散熱,但一旦發現出汗,就應馬上避風,防止著涼。
痄腮
痄腮是中醫學的病名,以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常伴有惡寒、發熱。而在西醫看來,這就叫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且不管這個病叫什麼名合適,反正發現這些症狀就需要抓緊治療。
以指壓法治療痄腮,顯然不能馬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安神定驚的效果相當不錯。小兒患痄腮總是又哭又鬧,施以指壓法能夠促使其安靜下來,從而間接地起到加快病程的作用。
以指壓法治療痄腮應按以下要求進行:
按揉掌根橫紋上方的小天心穴5分鍾,與之配合按揉手腕背麵掌根凹陷處的乙窩風穴3分鍾。這兩個穴位相配合按揉,有透表發汗的功效。
推揉小指上的腎水穴5分鍾,配推食指下的板門穴5分鍾。兩穴合推,有清熱作用,單按板門穴,對高熱持續不退有很好的療效。
在小天心穴的兩側,靠拇指側為陽池穴,靠小指側為陰池穴,合稱陰陽穴。對陰池穴要用重手法,對陽池穴應用輕手法,或單按揉陰池穴放棄陽池穴,以1~5分鍾為限,對患兒高燒不退有療效。
推揉上三關穴區1分鍾,推揉退下六腑穴區5分鍾,上三關穴區在自腕關節至肘關節橈骨一側的聯線上;退下六腑穴區在相應的尺骨一側。這兩個穴區既可合用,又可單用。但如果患兒不發高燒,則不宜用退下六腑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