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一指去百病(五)(2 / 3)

按揉二人上馬穴^分鍾。這個穴位在第四五掌骨間的凹陷處,單獨按揉此穴可治療小便閉塞、牙痛、夢語等。

小兒痢疾

按中醫的說法,痢疾有紅痢、白痢之分。所謂紅痢(又叫赤痢)就是便中帶有膿血,白痢則不帶。

如果是紅痢,首先應按揉陰池穴2~3分鍾,再按揉腎水穴5分鍾,接下來按揉天河水穴區1分鍾。天河水穴區在前臂掌側中線上,從小心天心穴向此處推揉,能起到清熱去火的功效,然後推揉板門穴5分鍾,此穴可以與退下六腑穴區配合應用,有清胃熱的作用。再微微用力按揉四縫穴4分鍾左右,進而推揉肺金穴5分鍾。肺金穴在無名指上,主治大便秘結、咳嗽,但與退下六腑穴區、陽池穴配合應用,則對痢疾裏急後重症狀有緩解作用。最後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

如果是白痢,首先應按揉陰陽穴中的陽池穴2~3分鍾,再將拇指外側的脾土穴和乙窩風穴聯合按揉,各穴4~5分鍾,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接下來按揉外勞宮穴即掌背中心4分鍾,進而按揉腎水穴7分鍾,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逆運內八卦穴區2分鍾,點按四縫穴4分鍾。最後推揉大腸穴3分鍾。大腸穴在食指外側,此穴止瀉功能顯著,但若止瀉過急反而對患兒不利。所以,隻有等到痢疾症狀得到控製時,才可以按揉此穴。

在以指壓法治療小兒痢疾時,還應對其腹部的神闕、天樞等穴位加以適度按揉,這樣可以鞏固療效。

小兒感冒

按西醫理論,感冒是由一種或多種病毒引起的。而照中醫的說法,感冒可以由外感風寒和外感風熱引起,可分為外感風寒型感冒與外感風熱型感冒:外感風寒型感冒的主要症狀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打噴嚏,無汗,舌苔薄白;外感風熱型感冒的主要症狀為發燒有微汗,咽幹色紅,舌苔微黃。對於外感風寒型感冒,應該首先按揉小天心穴3分鍾,配合按揉乙窩風穴3分鍾,然後按揉腎水穴5分鍾,配合按揉板門穴5分鍾。接下來按揉陰陽穴1分鍾,手法以陰重陽輕為宜。同時按揉黃蜂人洞穴1分鍾,該穴位於鼻翼兩側,主治傷風感冒,鼻塞不通,取穴時應注意以指端觸到鼻骨的邊緣處為準,操作時應以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挨住鼻翼根部固定。再接下來逆運八卦穴區5分鍾,點按四縫穴4分鍾,按揉合穀穴1分鍾以及肺金穴5分鍾。最後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推揉天河水穴區1分鍾。

對於外感風熱型感冒,指壓順序與手法與上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按揉完肺金穴後,增加對退下六腑穴區3~5分鍾的推揉,最後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按揉小指根部的小橫紋5分鍾。

在結束針對以上兩類感冒的指壓時,還要對攢竹、魚腰、絲竹空各穴掐按3~5次,以增加療效。

小兒咳嗽

同感冒一樣,中醫把咳嗽分為外感型和內傷型兩種。外感型咳嗽的主要症狀有鼻流清涕,麵赤唇紅,鼻塞聲重,胸悶氣喘;內傷型咳嗽的主要症狀有久咳或幹咳,微熱,身體消瘦。

對於外感型咳嗽,應該首先按揉小天心穴3分鍾,配合按揉乙窩風穴3分鍾,然後推揉腎水穴5分鍾,配合推揉板門穴(5分鍾)、天河水穴區分鍾\接下來逆運內八卦穴區2分鍾,按壓四縫穴4分鍾。最後推揉肺金穴5分鍾,點按小橫紋穴5分鍾,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

對於外傷型咳嗽,首先推揉脾土穴5分鍾,按揉乙窩風穴4分鍾,然後逆運內八卦穴區2分鍾,按壓四縫穴4分鍾,接下來推腎水穴3分鍾,推揉板門穴5分鍾。最後推揉肺金穴5分鍾,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推揉天河水穴區1分鍾。

如果不考慮咳嗽的分型,還可以對用肺俞、列缺、合穀、尺澤、少商、足三裏等穴進行按壓。按壓時如果能把手指當作針一樣使用,就等於是掌握了指壓法的秘訣。每次可選用3~4個穴位,每日1次,輪換按壓。

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分熱秘和冷秘兩種。熱秘是由於多食厚味,腸胃積熱,津液不足造成的;冷秘是由於氣血不足,陰寒固結,大腸傳遞無力造成的。熱秘的主要症狀為腹部硬脹,口唇燥裂,口臭唇瘡,麵赤身熱,小便短澀不暢;冷秘的主要症狀為大便艱澀,小便清長,四肢發冷,喜熱惡寒。

對於患冷秘的小兒,應該首先按壓其四縫穴6~8分鍾,推揉肺金穴、退下六腑穴區各5~7分鍾,在按揉以上穴位時,手法要有力,速度可稍快。然後按揉陽池穴1分鍾,接下來推揉板門穴5分鍾,配合推揉腎水穴5分鍾,最後推揉天河水穴區1分鍾,按揉小天心穴3分鍾,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

對於患冷秘的小兒,首先應推揉腎水穴7分鍾,然後推揉脾土穴5分鍾,按揉乙窩風穴3分鍾。接下來按揉外勞宮穴4分鍾,同時捏擠神闕穴。再按揉小天心穴3分鍾,按壓四縫穴4分鍾,最後推肺金穴5分鍾。

小兒食欲不振

小兒食欲不振多因脾胃不和引發。病在脾而不在胃者,不知饑餓,食後難以消化,腹部脹滿;病在胃而不在脾者,知饑而不能食,少食即飽,飲食無味,厭惡油膩。

對於病在脾的患兒,應首先推揉脾土穴,然後逆運內八卦穴區,按壓四縫穴,接下來按壓合穀穴1分鍾,再推揉腎水穴5分鍾,按揉外勞宮穴4分鍾,最後按揉二人下馬穴3分鍾,推揉天河水穴區1分鍾。

對於病在胃的患兒,應首先逆運內八卦2分鍾,按壓四縫穴4分鍾,然後按壓合穀穴1分鍾,接下來推揉肺金穴5分鍾,按揉小天心穴3分鍾,最後按揉二人上馬穴3分鍾,推揉天河水穴區1分軸竹。

小兒腹痛

小兒腹痛可由各種原因引起,如傷食,如受寒,如蟲積。由傷食引起的腹痛,其主要症狀為麵黃唇赤,口臭,喜涼飲,厭食腹滿,吐酸水,大便秘結,食後疼痛加劇;由受寒引起的腹痛,其主要症狀為腹痛綿綿,麵黃帶青,惡寒喜熱飲,肚臍內有涼感,夜睡喜俯臥;由蟲積引起的腹痛,其主要症狀為麵部呈現蟹爪紋,乍青、乍白、乍赤,腹中作痛。

10.小兒常見穴位及簡明指壓法

頭麵部穴位

百會穴百會穴在頭頂中央,兩耳尖直上正中處。該穴主治脫肛、脾虛腹瀉、慢性消化不良。施法該穴時,應固定患兒頭部,以拇指端適當用力按壓,稍停一會兒後抬起拇指(抬起宜緩慢),反複操作,一般為3~7次。

本穴治療脾虛腹瀉效果顯著,但若患兒有嘔吐、惡心時應用此穴,則會使病情加重,故需注意。

天門穴即天庭穴,在兩眉中間至前發際的部位。該穴主治高燒無汗或汗出不暢。施法該穴時,應兩手扶住患兒頭,自眉心起用拇指交替上推按壓至發際,反複30~50次。

本穴為發汗解表要穴,如感冒髙燒無汗,以拇指端按壓本穴3~5次,可見汗出。但如患兒身體虛弱多汗或患有佝僂病,應用本穴時應加以注意。

攢竹穴攢竹穴在眼眶上眉端凹陷處。該穴主治頭痛、頭暈。施法此穴時應以掐按為主,一般為3~5次,也可以用針刺出血。

魚腰穴魚腰穴在眼眶上眉毛的中央處。該穴主治頭暈、頭痛。施法此穴時應以掐按為主,一般為3~5次,也可以用針刺出血。

絲竹空穴在眼眶上眉梢外端。該穴主治頭痛。施法此穴時應以餡按為主,一般為3~5次,也可用針刺出血。

取攢竹、魚腰,絲竹空三穴治療頭痛、頭暈,多是三穴聯合應用,順序為先掐攢竹,次掐魚腰,最後掐按絲竹空,持續操作3~5次。如果患兒病情較重,可用三棱針刺之,刺後擠捏微微出血,效果會更好。山根穴在印堂下兩眼內連線的中點處。該穴主治驚風、抽搐。施法時以左手扶住患兒的頭,用右手拇指甲掐按。

黃蜂入洞穴黃蜂人洞穴在鼻翼兩側根部。該穴主治鼻塞不通、傷風感冒。施法時以食、中兩指分開,上下按揉1~2分鍾。

人中穴在鼻唇溝中央靠近鼻中膈處。該穴主治驚風、癲癇、新生兒窒息、口噤不語等。施法時以左手扶住患兒的頭,以右手拇指甲掐按5~10次,用針刺也可。

承漿穴承漿穴在下嘴唇正中央下邊的凹陷處。該穴主治驚風、牙疳、口眼歪斜、暴啞。施法時以左手扶住患兒的頭,以右手拇指指甲或食指指甲掐按。

胸腹部穴位

天突穴天突穴在胸骨上窩凹陷中。該穴主治痰涎壅盛、食人不潔之物欲嘔而嘔吐不出、肺炎呼吸不暢、百日咳、急性扁桃體炎、痙攣性咳嗽等。施法時應根據患兒的病情決定手法。如需患兒吐出有毒或不潔之物,應施點按手法1~4分鍾。如需得到降氣、定喘、止咳的效果,應施捏擠手法。在捏擠本穴的同時,還要向左右旁開約2分處捏擠。

膻中穴膻中穴在前胸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交點上。該穴主治咳嗽、痰鳴、氣喘、噎膈、嘔吐。施法時可以中指在穴位上揉按1~3分鍾,然後以兩手拇指向左右方向推擦。

神闕穴神闕穴就是肚臍。該穴主治一切腹痛、腹鳴、腹脹、疝氣、脫肛以及一切泄瀉。對本穴最常應用的手法就是用手掌根按揉,其他方法還有掐按、捏擠、針刺。施行掐按手法時,一日一次即可;施行捏擠法時,至皮膚現紫紅色為度;施行針刺法時,刺後要捏擠使之微微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