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孤島上的父與子(7)(1 / 2)

台灣光複之初,滿目瘡痍,乃戰後的表象,日本亦複如此。日本經營台灣五十年,為了有利可圖,在殖民地建置了不少經濟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業的開拓與增產,以及南北鐵路交通、鄉村水電等。此外還留下大型工廠,如鋁廠、糖廠等。總之,蔣介石退據的台灣,物質基礎之佳,遠非毛澤東退據的延安可以想象。

蔣介石的大撤退,帶來近兩百萬外省人,使台灣人口增至八百萬。總的來說,此一人口增加,“財富”多於“負擔”,其中大多數的軍公教人員,正是台灣所缺乏的,而大批技術人員更直接有助於經建。不要忘記,蔣還以非法手段把全中國的國庫黃金運到台灣,穩定了台灣的金融。

此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便是美國因素。美國人並不喜歡蔣介石,甚至厭惡他。然而為了阻遏共產主義的擴張,美於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主動派第七艦隊保護蔣介石的台灣,封鎖毛澤東的大陸。為了使台灣成為西太平洋上的“不沉母艦”,美國又恢複對蔣提供大量的軍援與經援。從1951年到1965年間的經濟援助,平均是每年一億美元。凡耗資較多的建設,均由美援支付,如肥料工業、石門水庫所需美元部分、交通運輸設施、農複會項目以及文化交流、教育衛生等。台灣經建的一個主要功臣尹仲容就承認美援的巨大功效:

美援一方麵解決部分長期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麵又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如無美援支應,則不但若幹經濟建設無法進行,即台幣內外值亦無法穩定……美援成為經濟發展及經濟穩定之主要支柱。(尹仲容《台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第282頁)

尹仲容在此沒有提到的是,美國的巨量軍援承擔了蔣政府龐大的軍費開支,減少財政赤字,不致嚴重影響到經建。美國也為台灣的經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和市場。不僅此也,即使美援停止後的十餘年間,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組織,繼續為台灣提供貸款達六十五億餘美元(據“國府”官方數字),對台灣的財政與工農生產,都起了積極作用。

在日本殖民地時代留下的基礎上,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下,加上眾多而又廉價勤奮的勞力,使台灣於1960年初開始進入經濟起飛時期。工業生產於1963年首次超過農產,確定了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經濟,賺取外彙,引進更先進技術,增加就業機會,使經濟持續高速成長,脫貧致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蔣氏父子對經建完全外行,他們的貢獻應從對經建阻力的大小來衡量。就蔣介石而言,他“一心一意都在反攻複國上致力”(語見蔣介石《掌握中興複國的機運》),並未把經建放在第一位。他的經濟學知識淺薄,又要以孫中山的信徒自居,受製於閉門造車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即使不是共產主義,至少是一種社會主義,絕對不會是使台灣經濟起飛的資本主義,以至於往往扞格叢生,矛盾百出,必要時連蔣介石也隻好暗中曲解行不通的三民主義。1967年6月7日,蔣介石主持國民黨第十二次黨務會議開幕典禮,以“機密”文件——“對本黨實行三民主義黨務工作之指示”,說:“實行三民主義優先任務,為民生主義。民生主義之中心工作,為平均地權與節製資本,對此課題之意義,據我對總理平時訓示所了解的,所謂平均地權之意義,第一,在交通發達之處及都市之土地,凡漲價者,借征收增值稅之方法,以達到‘漲價歸公’的目的,用意乃在求消除貧富之不均,故增值稅,亦可謂為實行‘漲價歸公’手段之一種。其次,則為現代都市政府如對其土地照價收買、區段征收、土地重劃、超額土地之收購以及都市整建(如違章建築)等之通例,亦皆為‘漲價歸公’之手段,政府可以發行都市土地債券,以籌集基金而實施之。此種良法美意,如能在都市實施,則不僅為平均地權,而實亦為消除貧富不均,並且為建設都市之張本。第二,在交通未發達以及土地未開發之處——鄉村土地,如農田山地,其地價變動性較少,則可征收田賦或實物,而免征地價稅,以便於‘耕者有其田’政策之實行。”如果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一“機密”訓詞的立論,不但與民生主義中“平均地權”有極大的出入,並且和蔣介石以前論列“平均地權”的文字有極大的出入。試看在這一“機密”訓詞前三十二年——1935年9月,蔣介石在峨眉軍訓團講《國父遺教概要》,就指出:“因社會之發達進步,地價必有增無已,如果土地之增價,歸之私人,則社會公共之努力無所護益,而地主反不勞而坐享其利;天下不平之事,未有甚於此者。所以總理說:‘地價之不可不先定,爾後從事於公共經營也。……定地價之法,……予以為當由地主自定之為便。其法以地價之百分抽一,為地方自治之經費。……此後凡公家收買土地,悉照此價,不得增減。……而將來所增之價,悉歸於地方團體之公有。如此則社會發達,地價愈增,則公家愈富。……不平之土地壟斷、資本專製,可以免卻,而社會革命、罷工風潮,悉能消弭於無形。此定地價一事,實吾國民生根本之大計,無論地方自治或中央經營,皆不可不以此為著手之急務也。’這種辦法,就是民生主義中‘平均地權’的實行。平均地權,是總理最大的創造,也是我們政治、經濟上最重要的學問,同時又是解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