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姆媽”哀史
蔣經國的“上海姆媽”陳夫人,據張明鎬回憶,是在上海受過中等教育、能說俄語的。後來,
北伐期間,蔣與宋美齡日益接近。姚、陳已不為蔣所重視。蔣、宋結婚前,蔣先給陳潔如大洋十萬元,促其離國去美深造,並著蔣的侍從秘書陳舜耕陪她去。而姚冶誠仍以蔣緯國的養母身份移居蘇州,蔣托吳禮卿(曾任貴州省主席)照料姚等生活。蔣緯國住在蘇州,蔣常派侍從接蔣緯國到南京或溪口小住數天,寵愛有加。解放前夕,姚隨蔣緯國逃往台灣,母子仍同住在一起。至於陳潔如,據汪日章說:他於1932年擔任蔣介石侍從秘書時,接到陳潔如寫給蔣的幾封信,蔣批示送五萬元給陳,以後就沒有來信了。陳潔如於抗戰時期住在上海,解放後為上海市政協委員。1963年經批準特許去香港居住。
下麵就跟江南的文章相接:
到她1971年在香港去世為止,陳住美四十四年,在舊金山,有自己的產業。1967年完成自傳稿,紐約一出版公司有意付印問世,唐德剛教授且受到邀約,為書稿提供審查意見,無奈為蔣家收買,胎死腹中,傳說這件事由陸以正負責進行談判、成交,代價:美金三十萬元。
不久,陳遷居香港,可能再難耐異國枯寂,也可能葉落歸根,既無法回大陸,到香港總聊勝於無。1971年病故香港。她的獨生女且獲準赴港奔喪。
陳的骨灰,送回美國安葬,異鄉孤塚,正和她生前一樣,無人聞問,在寂寞中來,亦在寂寞中去。
在張明鎬的回憶中,透露了“上海姆媽”的哀史:
宋美齡下嫁蔣介石,提出一個先決條件,是要與蔣的元配毛福梅及側室姚冶誠、陳潔如脫離夫妻關係,宋自己也與劉紀文割絕友誼之愛。此事對姚、陳兩人來說,是容易辦到的,因她倆根本沒有跟蔣介石舉行過正式婚禮,屬於同居性質,既無正式夫妻的法律手續,自然可以不了而了。
張明鎬回憶中有一個錯誤,他不知道蔣介石、陳潔如事實上是結了婚的,這有1922年的結婚照片可證。而陳潔如能夠在大庭廣眾伴蔣出現,也正是因為她有正式夫人身份的緣故。但是,張明鎬的錯誤,似是中了蔣介石在與宋美齡結婚前隻結過一次婚的宣傳,這種宣傳顯然是刻意製造了的。蔣介石向宋美齡求婚時,宋美齡的母親曾堅持要他提出他與前妻的離婚證明。蔣介石實在無法提出跟毛夫人、陳夫人兩份證明,因為提出兩份就等於跟陳潔如的那次婚姻是重婚。於是他隻能提出毛夫人的一份,而把陳夫人降級為妾——離婚還不說,還降級後再離之,這等於打了一拳後再踢一腳。更妙的,還登報別有說辭呢!張明鎬回憶:
當時在奉化縣批準了蔣介石與毛福梅協議離婚後,居然在上海、寧波各報上刊登離婚啟事。其中有一段妙文,說是蔣與姚冶誠、陳潔如二人絲毫沒有關係,還有此兩人今後行動與蔣某無涉等語,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天下婦女如此之多,怎麼單說蔣介石與姚、陳二人無關,豈不是欲蓋彌彰,弄巧成拙,反而露出了馬腳。
張明鎬似乎不知道,登報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給宋美齡的媽媽看的,意思就在宣示:準女婿過去並沒結過那麼多次婚,其實隻結過一次婚,隻結過與毛夫人那次婚。今後由宋美齡這位蔣夫人直接接上毛夫人,中間實無其他夫人也!
隻算兩頭,不算中間
這一宣示,這一隻算兩頭、不算中間的宣示,後來成為傳記與譜係的標準答案,大家一體遵行。張明鎬回憶,在大陸失守前,
蔣介石迫不及待地命他的秘書沙文若重修家譜,對他的祖先作了許多考證;而對毛氏和蔣緯國的安排,卻頗費苦心,不知如何稱呼才適當。後來還是由修譜大總裁吳稚暉異想天開,稱毛氏為蔣母王氏的義女,是蔣介石的“義姐”。至於蔣緯國,當然不能說是領子,為戴季陶日婦所生,由姚冶誠撫養長大的,竟在新譜內把他以紅線吊在宋美齡名下,冒充為宋氏所出,真是滑稽可笑。此事被蔣經國的娘舅毛懋卿聞知,曾數次趕到南京力爭,並向蔣經國說:“你若知有生身母親,不應承認此譜。”但蔣經國表示出於嚴命,無可奈何。毛懋卿對他厲聲大罵,他隻能硬著頭皮聽下去,而充耳不聞。
蔣緯國生於1916年,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時期遠在蔣緯國出世後十二年,蔣氏新譜內竟說蔣緯國為宋氏所出。由此一事,可見舊時統治階級如蔣介石之類欲掩其醜,偽造虛構曆史,手段惡劣到了什麼程度。
張明鎬所說修譜的內幕,從1964年國民黨黨史會公布的《蔣總統年表》中,可以得到不少印證。這書為吳稚暉毛筆親跡,“至民十七年六十二歲,共計二十五頁”,顯然是吳稚暉這個馬屁精修譜時的一個草稿或底本。書中有關年表摘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