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親人之間最重要的基礎是寬容、尊重、信任和真誠。大方包容的待人態度不僅能給親人帶來歡樂,同時也是自己獲取快樂的巨大源泉。包容,可以使夫妻情篤,爺子情深,家庭和睦,獲得一種心情舒暢的生活氛圍,給自己贏得一個輕裝出擊的事業動力。包容親人,讓一切籠罩你生活的陰影隨之飄散,相信你會擁有更完美的人生。

1.包容對方是家庭和睦的良藥

我們處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中,每天都需要麵對和處理許多繁瑣的事情,自然免不了會出現缺點和錯誤。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大大小小的摩擦、隔閡。一個人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寬容和諒解。自然而然,別人說錯話、辦錯事時,自己也應當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來給予諒解和寬容。不能完全隻從自己的立足點出發,與人發生爭論甚至大吵大鬧,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是毫無意義的。

有時無謂的爭論也許能讓我們贏得戰爭,但卻不見得能贏得好心情,甚至還會輸掉彼此間的情分。一顆寬大的心是可以容納諸子百家的學說的,對別人的觀點,我們不一定要讚同,但是一定要尊重,這樣彼此才能夠都過得舒心。

戴維似乎一直以來就在看待問題的方式上和自己的妻子存在著分歧,他不明白也相當不讚同妻子的言說,甚至覺得那簡直有些荒謬至極。而妻子也是一樣的態度。所以,他們會經常為了把一件小事爭論清楚而不住地爭吵。這樣,日複一日,他們終於無法再忍受彼此的不講理,終於鬧到隻有離婚才是解決問題的地步。

然而,戴維還是對自己的婚姻存有美好期盼的,而且鬧到離婚並不是他的初衷。為了能夠挽救婚姻,戴維和找到了一位心理學的專家向他請教。在聽過了戴維對於自己婚姻走勢的描述後,專家分析道:也許當你說出你的觀點之後,對方不見得一定覺得它是錯的。但是由於這種觀點多半是以反駁的方式說出的,這就讓對方覺得你對她的觀點不夠尊重,即使出於自衛,你們也難免會吵起架來。

接著,專家還給出了他一個建議:當你們意見相左的時候,千萬不要執著於你的妻子是錯的,而自己一定是對的,哪怕是你十分確定答案的正確性的時候。當你不再強求她接受你的意見的時候,不再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的時候,你們就不會再爭吵了,而你也就再也沒有煩惱了。

回到家之後,戴維就按照專家的建議試著做了。每次,當他一遇到與妻子相反的觀點和看法時,要麼和她心平氣和的討論,要麼就回避不談,但絕不選擇去爭論不休。一段時間以後,效果果然很明顯,他們之間的爭吵越來越少,婚姻關係明顯得到了緩和。

心理學家席勒曾說過: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樣地,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在與人溝通和交往中,你錯了可以說是破壞力最強的三個字。所以,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中,在與人交談時,不要因為別人與自己觀點的不同而過於敏感,也不要強迫別人同意你的想法,要懂得去尊重別人的意見。

其實,我們總是試圖去糾正別人的錯誤,多半是出於要急切地證明自己。當你讓別人知道他是錯的而你是正確的時候,也許心底藏的那份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爭論並不見得能夠讓你次次都取得勝利。如果無法向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時,煩惱就會叢生了。

所以,即使是為了我們自己,也千萬別說你不承認自己有錯,我就證明給你看。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我比你聰明,我要用事實來糾正你的錯誤。聽的人自然會覺得很不舒服,這就相當於對著鏡子撒氣,得到的也一定是憤怒的表情。

在駁斥別人的觀點時,我們多半已經走進了一個思想誤區:一方麵,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已經浪費了非常多的心力,你的心情也會因此而感到疲憊和不快樂!另一方麵,你換來一個結果的同時,往往也換來了彼此懊惱的心情。

總之你要時刻謹記:不讚同的意見會招人反感,即使你用詞溫和地想要去改變別人的意誌,那也是極不容易的。換了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當別人把觀點硬塞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多半不會接受。既然知道自己這樣做很難打動別人的心,又多半會因為失敗而帶給自己一肚子悶氣,那麼我們何苦還要這樣去苛責對方也折磨自己呢?

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裏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條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頭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由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大袋爛蘋果。在每一次交換中,他倒真還是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氣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場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得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如果他回家競未受老伴任何責罰,金幣就算輸給他了,三人於是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又是給他擰毛巾擦臉又是端水解渴,聽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他毫不隱瞞,全過程一一道來。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她竟十分激動地予以肯定。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諸如此類。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吃到蘋果餡餅了!不由摟起老頭子,深情地吻他的額頭。

其結果不用說,英國人就此輸掉了一百多磅金幣。

這是一則安徒生童話。初讀這篇童話時,還不能理解這其中的深刻含義,以為是安徒生在諷刺嘲弄愚蠢之人,或是在宣揚夫唱婦隨。

隨著人生經曆和婚姻生活的不斷磨煉,我們才慢慢解悟了安徒生的精妙用意。他是要告訴我們家庭生活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基礎是寬容、尊重、信任和真誠。即使對方做錯了什麼,隻要心是真誠的,就應該重過程重動機而輕結果,這樣才能有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恩愛、寬容是善待婚姻的最好的方式,充分理解對方的行事做法,不苛求不責怨,如此,必然給對方以愛的源泉,婚姻一定如童話般妙趣橫生,和美幸福。

生活中,每個人總有避免不了的缺陷,我們要將心比心,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批評別人。當觀點不一時,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完全可以一笑置之。即使實在感到無法忍受,也不要立即去應對。暫時把它放一放,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去。

大山不語,是因為它的寬容,才有了和諧動人的自然風景;大海蔚藍,是因為它的寬容才有了深邃博大的底蘊;穀穗低頭,是因為它的寬容,奉獻給了人們沉澱的果實。萬事萬物,都是以它的寬容在為世界創造奇跡和給生命賦予新的活力。隻有相互包容了、理解了,才能化解矛盾和隔閡,避免一些毫無意義的爭論和吵鬧產生。這樣人際關係才能融洽,個人順利發展才有了很好的保障和促進。

2.以寬廣心胸包容忍耐親人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開篇第一章便是學會寬容,可見寬容在這位大師心目中的卓然地位。寬容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溫暖了你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寬容是一個開心的笑臉,使我們握手言和並肩作戰;寬容是對方落難時一個有力的攙扶,幫助你走出困境。寬容的胸襟向海洋一樣容納百川。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寬容,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身邊的事物。

一位母親在失去丈夫後,與女兒相依為命,並含辛茹苦地把女兒撫養長大。當女兒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與同班的一位男生戀愛了。他們愛得純粹而又專注。男孩來自鄉村,是個遺腹子,家中還有一位含辛茹苦的寡母。母親在女兒的央求下見了那個男孩,並在閑談中得知他的家庭背景之後,便堅決地拒絕了女兒要與他來往的請求。女兒傷心至極,從此與母親感情日漸寡淡,對母親的成見也是日益加深。終於,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女兒不顧母親反對,義無反顧地跟著男孩去了他的家鄉--一座小小的縣城。兩個人匆匆成了家,並把男孩的母親從鄉下接到了縣城的家裏一起過日子。

歲月使這座小城的顏色日漸斑駁脫落,當年那光鮮豐腴的愛情也逐漸被生活的瑣碎磨掉痕跡,銷蝕得瘦骨嶙峋,慘不忍睹。女孩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感覺幸福在他們的生活中來說,始終是遙遠的、不切實際的抽象幻覺。當她滿身風塵地趕回母親的家,看到母親那熟悉的臉的那一刻,她立刻淚雨滂沱。母親問她說:是不是他心裏有另外一個更為深愛的人?女兒無言地點點頭。是不是他總站在那個人的立場上,而不顧你的內心感受?女兒依然沉默地點點頭。是不是他對那個人從來都是言聽計從,而不管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女孩驚詫地答道:是的。你嫉妒,甚至怨恨那個人卻又無可奈何?女兒更加吃驚:是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媽媽,對嗎……

女兒十分的迷惑,她無從得知母親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難道母親去看過她?於是她開口問道:媽,你怎麼會知道?母親歎了口氣,對她說道:你的父親也是獨子,由於我和你奶奶之間的關係不好,導致了我和你父親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縫,到他去世,我也沒有原諒他。一個和自己的親生母親也無法溝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處理自己、妻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當時竭力反對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媽,我想和他離婚,好不好?女兒說。

母親一言不發,隻是從果盤裏揀了一個一個橘子,遞到她手裏。她看著女兒剝下橘皮扔在一邊,緩緩說道:我們總是隻想著吃掉那金燦燦的橘瓣,可是卻忘了橘皮和橘瓣是連在一起的一個整體。不管你是否樂意,橘瓣離了橘皮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單單是與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還要與他身後的整個家庭、背景結婚。你不僅要愛你愛的人,還要愛與他關聯的所有親朋好友。因為他不是純屬於你一個人的,他還有父母與朋友。婚姻的良好與否往往不是取決於婚前愛情的濃烈度,而是以你與他的家人相處的情況為標準。母親說完,意味深長地拍拍女兒的手,如果你還愛著他,那就回去,學會好好地與他的家人相處,學會包容與忍耐。

這位母親用樸實的話語教會我們,在生活中要擁有一顆包容、忍讓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寬廣的心胸來麵對,能夠以忍讓的態度來包容別人的失誤,原諒別人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就會更加輕鬆,更加完美……愛是一門藝術,寬容是愛的精髓。

有句至理名言就是:忍不是弱者,讓不是輸家。自古以來,忍讓就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弱者和輸家。在錯綜複雜的競爭環境中,弱必定勝不了強,以大欺小也是常見的現象,而失敗的一方隻好讓步認輸。因此,人們習慣上往往會認為忍的一方就是弱者,就是輸家,其實不然。有很多人在競爭或糾紛中,看似成功戰勝了對方,其實他在人格上,在未來的發展上已經輸給了別人。

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皆須經得起忍、讓的考驗。忍,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落中休養生息,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讓,就是退一步而進兩步,不輕易認輸,最終失而複得,發展壯大,達到目的。

忍讓,是人在逆境中,為了達到成功,而采取的一種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逆向思維策略。它可能會使一個人暫時處在劣勢之中,雖然會有委曲求全的時候,但卻並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忍辱負重,以尋求東山再起的時機。忍讓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處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智慧才華和深謀遠慮,以及一種靈活的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忍讓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恰恰是一種自信、大智若愚的表現。自古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以藺相如後來位在廉頗之右的官職,不見得就鬥不過廉頗,但是他以大仁大義的品德對廉頗處處忍讓,才最終造就了將相和局麵,為趙國的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忍讓,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謀略,擁有忍讓智慧的人往往不計較一時的高低和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懷未來;忍讓,是一種無私寬容的美德,擁有忍讓美德的人,就擁有寬廣的胸懷和無私的心靈,這樣的人懂得去容納人,感化人,團結人。

忍讓,是一種崇高的人生修養。一個人假如擁有忍讓的智慧,就能夠在麵對榮辱的時候寵辱不驚,心靜如水。忍讓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氣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夠澆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忍讓,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衝突為祥和。忍讓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假如別人不小心衝撞了你,內心必然會感到不安,這時候如果能夠以忍待人,自然會得到他人的感激與擁戴,而不分青紅皂白地計較,則會讓兩人間的嫌隙越來越深。

擁有忍讓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養的人。忍讓是一種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人心靈的寧靜升華與恬淡享受。擁有忍讓的智慧,就擁有了一塊敲開良好人際關係大門的試金石,不但能夠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還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慰藉。我們沒有必要總是和別人斤斤計較,爭強鬥狠,隻要給別人一條路,我們自己的路也自然順暢許多。

俗話說,忍,就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其實就是包容、忍讓的意思,就是對人對事在行為上、語言上的忍讓。在常人的眼裏,或許忍讓是個貶義詞,常常與受委屈、老實、吃虧、窩囊聯係在一起。而事實上,品味出忍讓二字真諦的人往往是具有良好修養的成功者,容忍別人,能夠使這些人不管在什麼場合,或是強大於自己的人麵前表現出一種過人的風度。

3.包容親人讓生命滲透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