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幾乎每個人在降生到這個世界時,就注定了要背負起經曆各種困難折磨的命運。雖然注定了要靠勞力、靠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雖然注定了要通過七情六欲來品嚐人間各種各樣的離合悲歡,但另一方麵,我們才有機會欣賞這鳥語花香的世界,體味人間苦樂的真諦。有了悲歡,我們才有了愛、同情、善良等美麗的舉動。

1.在苦難中追尋人生境界

人生路上,有歡笑和快樂,但更多的是痛苦和磨難。對某些人來說,苦難是學校,不幸是老師。苦難能激發一個人的鬥誌,把蘊藏的潛力盡情地釋放,把人生的不幸轉變成一個人奮發進取的動力。古語說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憂勞可以興邦,逸豫足以亡身。

有一個女孩,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做一名出色的滑雪運動員。然而,不幸的是她竟患上了骨癌,為了保住生命,她被迫鋸掉了右腳。後來,癌症蔓延,她又先後失去了乳房及子宮。

人生的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到她的頭上,卻從來沒有使她放棄心中的夢想,她一直都告誡自己: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決不輕言放棄,我要向逆境挑戰。

她沒有被病魔打倒,相反,她以頑強的鬥誌和堅韌的毅力,排除萬難,成為滑雪運動員,還為國家創下多項世界紀錄,其中包括1988年冬奧會的冠軍,並在美國滑雪錦標賽中先後贏得29枚金牌。後來,她還成為攀登險峰的高手。她就是美國運動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著名滑雪運動員--戴安娜-高登。

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從初始到終結的艱苦曆程。苦難中能夠保持鎮靜,是常人很難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直麵苦難,不怨天尤人,不牢騷滿腹,將苦難看作生命中的一種磨礪,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也彰顯一個人的偉大。一旦我們超越了苦難,戰勝了苦難,我們所獲取的必定是麵對生活重新微笑的機會。

在一次大陸和台灣的十大傑出青年的座談會上,台灣第37屆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一家專門生產消防器材的大公司的廠長賴東進向大家講了他的故事:

他的父親是個盲人,母親也是個盲人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幾個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瞎眼的父親和母親隻能當乞丐,住的是亂墳崗裏的墓穴。他一生下來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討。

他9歲的時候,有人對他父親說:你應該送兒子去讀書,要不他長大了還是要當乞丐。父親就送他去讀書。為了供他讀書,才13歲的姐姐就到青樓去賣身。照顧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擔落到了他單薄的肩上--他從不缺一天課,每天一放學就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後來,他上了一所中專學校並且獲得了一個女同學的愛情,可是未來的丈母娘卻說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樣的一窩人,把女兒鎖在家裏,用扁擔把他打出了門……

故事講到這裏,他提高了聲音:可是,我要說,我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情。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雖然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直到現在我都還是跪著給他們喂飯;我也感謝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擔打我,讓我知道要想得到愛情,我必須奮鬥必須有出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煉,給了我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

在一個與成功者對話的論壇上,一位聽眾請教台上的企業家:您覺得一個人成功的秘訣在什麼地方?企業家沒有講一番大道理,而是告訴在座的各位: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隻要你對人對事對物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你一定會成功。這段話贏得了陣陣掌聲。

如果你換一種心情,感激上天給你陽光,給你空氣,也給你好運,讓你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生命中的知己;感激他人給你幫助,給你友情,給你智慧,也給你溫暖,就算你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也要先看到這世界美好的一麵。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充滿了苦難,人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唯有把苦難當作良藥,樂觀奮鬥,才能得到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

當你有壞情緒產生時,你可以走到小河邊,看頭上的天空怎樣在水裏倒映得藍盈盈;看河邊嫩綠的小草,怎樣年輕得可以擠出水來;看水中的石頭,怎樣有靈氣得仿佛在講述一個故事。再想想,你的一生注定了要永遠痛苦、永遠憤怒、永遠錯過這樣的天與地、水與石嗎?上天賜予我們生命,賜予我們優美的環境,賜予我們親情、友情、愛情,賜予我們勤勞和智慧,是想讓我們這樣記恨別人而生活在煩惱裏嗎?

其實,所有的苦難都無法阻攔住一顆純真、純樸而快樂的心靈,向往那最崇高的美的境界,如同雲遊鳥逍遙地飛向高空。懂得生活,了解生活的藝術,傾心於美的、有意義的工作,最後,生活本身就變成了藝術!把生活當成藝術,用一顆藝術的心靈去對待生活,善於采擷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情趣,生活會把美好的一麵回饋給你。

2.在生活挫敗中學會從容

有的人錯誤以為寬恕就是無限度地縱容,是對他人的一種縱容,是一種軟弱、一種妥協。這是誤解了寬容的概念。不管是寬容的還是被寬容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處世尺度,任何人一旦超越那個尺度,就會變成生活中徹底的失敗者。一朵紫羅蘭會把香氣留在踐踏它的人的腳上,這種大度才是寬容,可是如果紫羅蘭敞開胸懷歡迎別人來踐踏,那就是愚蠢的縱容了。

有一個女子向心理醫生求診,她明顯是患了憂鬱症,但是什麼原因造成她的憂鬱呢?隻有知道這一點才能對症治療。

原來,她的丈夫很喜歡喝酒,一喝醉就會動手打她。因為酗酒的緣故,她的丈夫沒有一個工作是能維持長久的,所以她不得不到外麵工作賺錢,來貼補家用。每天回到家裏,她還要做所有的家務,包括三個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她來處理。這使她身心俱疲,然而丈夫不僅不能給她任何幫助,還要常常毆打她,使她時時處於家庭暴力的恐懼之中,她還擔心這樣的生活會給孩子們造成不良影響。

醫生問道:你的公婆對此有何意見?

他們都站在我丈夫那邊。女子無奈地說。公公婆婆偏袒自己的兒子,開始的時候她受到丈夫的毆打就會去請公婆做主,但公婆卻反過來指責她沒把事情處理好,才會激怒丈夫的。而妯娌姑嫂們,也都是自掃門前雪,誰也不幫她。到頭來,她變成了一切問題的核心,明明是受害者,卻必須負擔不要讓丈夫生氣的責任。她不斷受到傷害,卻還要不斷地受到別人的指責。而且,所有人都要我寬恕他們。大家都說隻有寬恕他們我才能夠活得快樂。可是說真的,我真的很難做到去寬恕那些傷害我的人。女子幾乎崩潰了。

醫生問:那你曾經報複過他們嗎?

我想去報複,但是又不敢。而且我也會覺得困惑,難道真的是因為我的錯,才導致丈夫打我?是不是因為我不好,才遭受這樣的問題?我很擔心自己是不是瘋了。

你仔細想一想,是關心你的人多,還是傷害你的人多?醫生慢慢引導著她。

女子想了很久,回答:其實還是關心我的人比較多。

那麼你花了多少心思在那些關心你的人身上?醫生問。

她一下愣住了。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醫生說,你被丈夫傷害,也被婆家傷害,你一心尋求所謂的正義,但你又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你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就是你既焦慮又憂鬱的主因。但是傷害你的人就那麼幾個,關心你的人卻很多,可你卻老是花時間討好那些傷害你的人,而把愛你的人棄之不顧。這難道合理嗎?看看最愛你的人是誰?是你自己。圍繞在你身邊的、關心你的人又是誰呢?是你的朋友。你得在心中提升他們的地位。你應該多為自己和朋友們著想,而把傷害你的人在心中降級。你無須去追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對你,也無需去討論他們到底好不好,這些事情你想不明白,就不用去想。你要做的,就是減低他們在你心中的比重。丈夫想打你,你就去申請保護令,不然就跑。公婆喜歡指責你,你就不要讓他們有開口的機會,他們一罵你你就借故離開,要不然就各說各話,不理睬他們的指責埋怨。

她怯怯地說:可是這樣,會被罵死的。

你又來了,你又在關心那些傷害你的人了。而且,說實在的,你就算配合他們,他們就會對你有好評嗎?

我明白了。女子想了想,又開始猶豫,可是這樣做不是違背了寬恕的真意嗎?我不是應該去原諒他們嗎?

醫生微笑道:不要著急,幾個月之後你就會知道我為什麼要你這樣做了。

一個月之後,女子來複診。她的臉上開始有笑容了。幾個月後,她再來的時候,整個人都變了樣子:衣著亮麗,聲音暢亮,一舉一動看起來都很有朝氣。乍看之下,很難想像這就是幾個月前那個幾乎崩潰的女子。

這幾個月來怎樣?醫生問。

簡直是奇跡。我照著您說的話去做,我才發現,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人在默默地關心我!我的鄰居、同事、朋友,甚至我的小姑們也是。我以前都沒有注意過他們,而且也根本不在意他們。我真的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我丈夫身上了,而偏偏他傷害我最大!我幹脆就不去理他。現在他一喝醉,我就躲開,讓他連想打我也沒機會。結果他竟然去打我婆婆,我婆婆氣壞了,開始罵他。

我現在除了必要的工作,其他事情都不管了。我把自己的時間放在和朋友們交際上,而且還去做義工,我還報名參加了才藝班。我要多學些東西。最令人高興的是,這些日子我的心情越來越好,我的小孩也仿佛感染了我的情緒似的,越來越開朗了。她神采飛揚地說。

那你現在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寬恕了嗎?醫生微笑道。

我不懂。一絲陰霾浮現在她的臉上,我現在還是偶爾會擔心,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了?

是該告訴你答案的時候了。醫生說,你覺得你丈夫為什麼會打你?

我發現他很缺乏自信,小時候被父母保護過度,又不懂得怎麼表達自己的意願。當他發現自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把憤怒直接發泄出來。而我就成了他的出氣筒。

所以你過去的挨打,其實是在幫助他繼續惡化,讓他永遠沒機會學習正確處理事情的方法。

以後不會了。女子尷尬地笑笑,說實話,我覺得他這樣很可憐。我想幫他,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你需要的是知識和方法。這些你可以在一些書籍和義工的工作中學習到,你也可以重回校園。還有其他問題嗎?

等等,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寬恕啊。

剛剛你就已經回答出來了啊。醫生笑道。

寬容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沒有批判性的寬容就是縱容。縱容是懦弱的表現,這種行為不僅無法體現人文和諧,反而是一種精神的墮落與悲哀,而寬恕則是勇敢的表現。所以寬容之前尚需三思。一個人如果學不會愛自己以及愛所有愛自己的人,那他就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抵抗懦弱,反而有意無意地幫助對方傷害自己。事實上,隻有當你內心的力量比對方更強大的時候,你才有資格、有勇氣去寬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