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拉州有一個叫傑森的小男孩,在他10歲患了腦癌,已經動過三次大手術並進行了數十次電療。主治醫生認為他的病情不容樂觀,但是傑森卻勇敢麵對他的絕症。他喜歡畫畫,即使在病床上,他也堅持作畫,他的作品曾經數次獲得全國大獎。為了在生前開第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個人畫展,他每天都抽出4個小時繪畫。他說:我一定要堅持活下去。貝多芬不是在耳聾後,仍創作出美妙的《月光曲》嗎?
經過多次化療後,傑森的視力持續衰退,耳朵開始潰爛,但是他的畫展依然如期開幕了。傑森因為手術無法親臨現場,隻能請一位同學代念了一封他寫的信。他在信中是這麼說的:我會好起來的,我相信我一定會好起來的。痛苦雖然很可怕,但我現在已經學會習慣它了。正是痛苦讓我知道了人生的寶貴,我將努力珍惜以後的時光。
勇敢的傑森已直接在腦袋上開過三次刀。他在第三次手術時,主動要求不要麻醉藥,因為癌症帶來的痛苦遠超過開刀的痛苦。麵對堅強的傑森,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人一旦超越了痛苦,痛苦就不再是牽絆,而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高爾基一生曆經坎坷,吃了不少苦,也收獲了不少人生閱曆,充實的人生經曆為他的成就打下了基礎。回顧往事的時候,高爾基說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吃不了的苦,那麼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情。人如果能正視苦難,是一種人生的豪邁。善待苦難,苦中作樂,是一種人生的樂趣!
一天,一棵小樹上有一隻繭蠕動,正巧被一個小孩看到了。好像有飛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小孩覺得很好奇,於是他饒有興趣地停下來,準備見識一下由蛹變飛蛾的過程。
但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飛蛾在繭裏奮力掙紮,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繭而出了。小孩子變得不耐煩了,心想,我幹脆幫它個忙吧。於是,他就用一把小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飛蛾擺脫束縛容易一些。果然,不一會兒,飛蛾就從繭裏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它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
小孩想看著飛蛾飛起來,但那隻飛蛾卻隻是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它就死了。這是因為飛娥在由蛹變成幼蟲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堅韌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不經曆痛苦的洗禮,飛蛾脆弱不堪。人生沒有痛苦,就會不堪一擊。正是因為有痛苦,所以成功才那麼美麗動人。
痛苦就像一架梯子,對於強者來說,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對於弱者來說,它則通向黑暗的地獄。痛苦,是一個煉鋼的火爐,讓你更加堅強;痛苦就像飛翔的翅膀,讓你更接近夢想。生活中,因為有災患,所以歡樂才那麼令人喜悅;因為有饑餓,所以佳肴才變得那麼美味。正是因為有痛苦的存在,才越能激發我們人生的力量,使我們的意誌更加堅強。
8.聰明人在逆境中學會微笑
人生重要的不是擁有什麼,而是經曆了什麼,任何坎坷的經曆都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厄運,適度的厄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因此厄運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厄運才會變得豐富而多彩,我們的性格因坎坷而錘煉得成熟。厄運來臨--與厄運挑戰--在戰鬥中升華自己,這就是逆境與厄運的意義所在。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關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麵對厄運與不幸。聰明的人會在逆境中學會微笑,因為,逆境中的微笑是可以讓人心平氣和,不急不燥,能讓人仔細分析所處的困境,理清思路,找出出路,順利渡過難關。
要在逆境中學會微笑卻相當不易……挫折、成功、失敗,有幾個人能看透?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從容?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諾曼-卡滋斯教授,四十多歲時患上了膠原病,醫生說,這種病康複的可能性是五百分之一。他照著醫生的話,經常看滑稽有趣的文娛體育節目,有的節目使他捧腹大笑,有的節目使他從心底發出微笑。他除了看有趣的節目,平日裏還有意識地與家人開開玩笑。一年過去了,醫生對他進行血沉檢查,發現血沉降低了五個小數點。兩年以後,他身上的膠原病自然消失了。後來,他撰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五百分之一的奇跡》。書中說:……如果消極情緒能引起肉體的消極化學反應的話,那麼,積極向上的情緒可以引起積極的化學反應……平和、愛、希望、信仰、笑、信賴、對生的渴望,等等,也具有醫療價值。
每天清晨,在印度孟買的一些大公園裏,可以看見許多男女老少站成一圈,一遍又一遍地哈哈大笑,這是在進行歡笑晨練。印度的馬丹-卡塔裏亞醫生在國內外開設了150家歡笑診所,人們可以在診所裏學到各種各樣的笑:哈哈開懷大笑;吃吃抿嘴偷笑;抱著胳膊會心微笑……用以治療心情壓抑等心理疾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你可以痛苦可以悲哀,但你絕不能怨天尤人,不可以借酒消愁,更不能整天生活在憂傷中。要學會笑著麵對困難,不能得到的暫棄之。人生本就苦短,何必再自己釀造苦酒自己喝呢?有人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這就是每個人所共同經曆的生活。人世滄桑,每個人對於人生的理解千差萬別,所以每個人都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這是人生經曆中所共知的一個因果法則。正是生活中得與失的多少,成為困擾人們心靈的問題,令人們在痛並快樂中生活著。隻有擁有一份平和積極的心態,才能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才能快樂生活,才能始終成為生活的主宰者和勝利者。
哲人說快樂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的惟一藥物,它的價值千百萬,但卻不要花費一分錢。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笑。逆境中的微笑可以讓人心平氣和,不急不怒,能讓人仔細分析所處困境,理清思路。找出解決辦法,順利渡過難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在不利的局麵下能保持微笑會給競爭對手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此時的微笑會讓對手心驚膽戰,不寒而栗。順境中的微笑也可以讓人保持心態平靜,戒驕戒躁,可以讓人看到陽光道上的陷井,看清鮮花叢中的荊棘,使人頭腦清醒,繼續勇往直前。
生活中,有太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應毫不猶豫地舍哭取笑!笑可以顯示你的信心,笑也是驅趕憂愁、除去煩惱的最佳武器。
笑是一種銳不可當的利劍,沒有其他粗言穢語比嫣然一笑更能使你的冤家對頭心如刀割的了。因此,對付侮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淡然一笑。
如果你的人生中能充滿微笑,那麼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呢?生氣的時候,請微笑;煩惱的時候,記住微笑;麵對他人辱罵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微笑……
艱難險阻是人生對你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你意誌的磨練和考驗。落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蕩,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嚐不是一種樂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與練達,一種至高的生活境界呢?
不論陰雲密布,不論陽光燦爛,都讓我們時時刻刻學會微笑。微笑是如此簡單,人人皆有;
微笑是如此重要,可以治心;微笑是如此有益,助人成事。微笑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我們始終要保持。
9.把挫敗作為新生活的起點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這隻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產生後悔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解剖與拋棄的前奏曲,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後悔,我們才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穩。
生命中,如果你決定把現在全部用於回憶過去、懊悔過去的機會或留戀往日的美好時光,不顧時不再來的事實,希望重溫舊夢,你就會不斷地扼殺現在。因此,我們強調要學會適當地放棄過去,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古希臘詩人荷馬曾說過:過去的事已經過去,過去的事無法挽回。的確,昨日的陽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畫冊。我們又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現在,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呢?為什麼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呢?
覆水難收,往事難追,後悔無益。
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老師,有一天在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隻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學生不斷發出惋惜聲。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複原形。心理學老師告訴學生:今後在你們生活中如果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
這隻破碎的咖啡杯,恰恰使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過去的已經過去,生活不可能重複過去的歲月,光陰如箭,來不及後悔。生活中的每一份養料都是從過雲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得來的,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轍,要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錯過了就別後悔。後悔不能改變現實,隻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最後,讓我們牢記卡耐基基的所說的這段: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
盡管每個人忘記過去都十分痛苦的事情,但事實上,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過去的不會再發生,你不能讓時間倒轉。無論何時,隻要你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損害了目前存在的意義,你就是在無意義地損害你自己。超越過去的第一步是不要留戀過去,不要讓過去損害現在,包括改變對現在所持的態度。
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牆壁上寫下這幾句話: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做錯事而後悔。
布思-塔金頓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低頭看著地上的地毯,眼前一片模糊,他無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紋。他去找了一個眼科專家,發現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他的視力在減退,有一隻眼睛幾乎全瞎了,另一隻離瞎也不遠了。最後,他最怕的事情終於降臨到他的身上了。
塔金頓對這種所有災難裏最可怕的事有什麼反應呢?他是不是覺得這下完了,我這一輩子就此完了呢?沒有,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還能活得非常開心,甚至還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浮動的黑斑令他很難過。它們會在他眼前遊過,遮擋住了他的視線,可是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在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說:嘿,又是黑斑老爺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空,它要到哪裏去。當塔金頓終於完全失明之後,他說:我發現我能承受我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我五種感官全都喪失了,我知道我還能夠繼續生存於自己的思想之中,因為我們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看,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生活,不論我們是否知道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