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整頓防務,不遺餘力(1 / 2)

左宗棠在1882年2月12日接任兩江總督後,就於3月中旬,在省城金陵和瓜州、揚州、泰州、清江等地,巡閱各營製兵。又在同年6月、次年10月和1884年2月先後三次乘船東下,巡閱了江海防務。通過調查研究,他對江海防務提了不少見解和主張,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對加強江海防務做了大量工作。

設備是江海防務的物質基礎,改進設備是整頓防務的重要一環。“江海設防,一切規模,仿之洋法。”左宗棠改進設備時,求新是一個重要特點,比如創造洋式炮台,一切守台與兵輪炮台操練,以及儲緩急軍火物片,或購自外洋,或由上海、金陵兩處機器局造解撥濟,都反映了洋即新的特點。他要各地根據地勢,除注意舊有憑高俯擊的炮台外,“應傍岸修砌船塢,用木簿鋪鹹水炮台”。

1882年9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會商海防事宜折》,指出彭玉麟“專就長江海口而言,力主有海防無海戰之說”,與張佩綸原奏“江南可自為一軍之說,適相符合”。又著重指出:“就長江江防海口而言,兩江總督為固圉之謀,無以加此;若籌兼顧南洋,則遇有警報,各省同一洋麵,自顧不遑,何能為兩江之助?江南海口宜守,亦難應各省之援,其於兼顧之義,終鮮實際。”他向清政府說,兩江“自宜亟籌增製大輪船數隻,以資調度,而速戎機”。他增製五艘大兵輪,除向德國購買兩艘外,其餘三艘由福州船政局代造。

重要的防務設施有了,還需有一批運用和發揮這些設施的人員,因此建立防務隊伍是加強江海防務的中心課題。培養近代海軍人員,更是加強江海防務的最重要的問題。左宗棠說:“中國創設兵輪船,實為自強之計。”

漁產是加強江海防務的重要力量。早在鴉片戰爭時,左宗棠就將“練漁屯”作為反侵略的“固守持久之謀”的一項重要內容。現在,他創設漁團,不僅是“練漁屯”的重大發展,而且,將江海防務置根於江海群眾之中,使江海防務有更深厚的群眾基礎。

左宗棠說,崇明等地群眾,“以漁獵為業,長其子孫,良願者操網罟,完稅課”,是加強江海防務的重要力量。

1883年7月左宗棠提出創設漁團後,8月6日,吳淞設立漁團總局。隨即各地廳州縣亦相繼籌辦。10月19日,左宗棠由金陵乘船東下,先到靖江、通州校閱漁團。

1884年1月,左宗棠上奏清政府,提出創設漁團章程。他將設漁團與編保甲結合在一起,含有治安和抑民的目的,但主要是防洋衛民,有寓團於漁、寓兵於農之意。他的防與守是以戰為基礎,是積極的防守。而且,他強調誓死以戰,從而達到守的目的。

此外,左宗棠還將由福州船政局新造的“開濟”快船調至江陰,將從北洋調回的“登瀛州”兵輪開駐崇明海口,由長江和江南水師提督操練調遣,屆時他再親臨前敵督同指揮。這樣,江南防務自然確有把握。而且,江南防務既固,更可應南北兩洋急需,一旦聞警星馳,斷無緩不濟急之患。

當左宗棠1883年3月出巡上海後,與彭玉麟會晤於吳淞口,談及江海防務和趕辦船炮各事,二人豪情滿懷。左宗棠說:“但能破彼船堅炮利詭謀,老命固無足惜,或者四十餘年之惡氣藉此一吐,自此凶威頓挫,不敢動輒挾製要求,乃所願也。”彭玉麟亦說:“如此斷送老命,亦可值得!”顯然,反侵略,這既是左宗棠一生的宿願,也是他整頓江海防務的目的。

正當左宗棠加強江海防務之際,法國侵略越南已威脅我國雲南和廣西等地安全,清政府於1883年5月諭令左宗棠“悉心籌劃,迅速奏聞”。於是,左宗棠又積極籌劃抗擊法國侵略。

1883年8月15日,左宗棠遵旨上奏《敬籌南洋應辦邊務機宜折》,提出了對法國侵略的態度和采取的立場。首先,他認為,在法國侵略越南,繼則揚言要進軍廣東時,應堅決進行抵抗,不能退縮示弱,因為:“我愈俯則彼愈仰,我愈退則彼愈進。”接著,他指出法國侵略越南,不僅關係越南存亡,而且法國人得隴望蜀,滇、黔、廣西邊患愈迫,中國“旰食方勤,不敢置之不理”。他自以“任重南洋兼管七省海口,尤屬義無可辭”,已派舊部王德榜急赴滇粵與越交界處確探越南情況,以慎定進止。他又從“越南難與圖存,劉永福未可深恃”的情況認為,越南形勢嚴重,如果再置之不理,西南之禍就沒有有窮期。最後表示自己“雖衰庸無似,然每一思及,輒有難安寢饋者”,因此打算待王德榜將越南情況報來,“到時如必須用兵,即飭王德榜調募廣勇數營駐紮滇南粵西邊防要地,相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