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總督兩江,振興江南(1 / 2)

1882年2月10日,左宗棠到達兩江總督所在地南京。12日,前兩江總督劉坤一交卸督印,左宗棠正式就任兩江總督,並兼班裏南洋通商事務大臣,承擔起兩江政務和南洋通商各務。

兩江總督衙門是江、皖、贛三省最高權力機構所在,也是總督的官邸。衙門外觀森嚴,大門常開,有親兵守衛。裏麵庭院深深,從甬道進去,第一進是大堂,第二進是接見官員談論公事的客廳和簽押房,第三進是內眷住房,這裏陶澍、林則徐和曾國藩的眷屬都住過多年,如今左宗棠、張夫人和兒、孫、媳婦等也住在這裏。幾個兒子中,孝寬常年在長沙管家,孝勳、孝同遇到鄉試期間要回鄉參加考試,他們經常在兩地來往,孫兒孫女們多住在南京,左宗棠過了一段熱鬧的家庭生活。

左宗棠認為,江南要政,不外水利、鹽務、防務三大端。

由於“治吳諸策,治水為要。”左宗棠“奉命移節南下,首議大興水利”。他在接任兩江總督任後,就在江南江北動工興修水利。

赤山湖地居句容縣,承受茅山諸水入湖,分流經溧水、上元、江寧三縣以達秦淮河,是左宗棠興修的一項重要水利工程。

赤山湖工程動工後,很快,從東之道士壩起,曆蠏子壩至西之麻培橋一段已挑挖完工。從1883年1月起,“接挑三汊、秦淮兩河,以殺下遊之勢”。到1884年年初,除原來動工的三汊河業已開竣,再接挑秦淮河道“以暢其流”外,另有一項二十餘裏長的工程,“均一律挑浚深通,圩堤加高培寬,捶築堅固”。不僅如此,這項工程還“沿堤栽種桑秧,以護堤而興利”。這年4月,秦淮河流經通濟門內外橋閘,以及入江去路的金川門內外河道港汊,均依地勢擇要建閘建橋,“乃得收納諸水導引清流,陸居舟居鹹受其益”。此外,帶子洲沿江的圩堤,汀寧鎮頻江的閘壩,省城道路溝渠,都先後分別動工,以慰紳民喁喁之請。

1882年3月,左宗棠提出引淮歸海的治淮方案。

並且,治淮工程進展較快。由於運河西堤已獲成效,左宗棠在1883年4月又指出:“運河兩堤,險工林立,現當春水漸生,亟宜乘時趕辦”。由於堤岸加緊趕修,故在這年入夏大雨不斷,湖水運河泛溢為患,較上年水勢盛漲時更高數尺,不僅上年新修的堤工堅固屹立,而且因堤壩攔水,使下河農民得以乘機拚力搶割遲稻,農民喜出望外,堤岸再次顯示作用。5月末,東岸堤完工。

1884年2月8日,左宗棠又到清江,會同漕運總督楊昌濬等人,用了8天時間,先看湖水出路張福口河等處,再由楊莊循舊黃河而行,沿途查看雲梯關,並由大通口查看引河入海道路。通過這次調查,他對導淮入海工程有了較具體的了解,擬訂了導淮入海的新方案。

左宗棠在江南興修水利,是在西北和畿輔興修水利的繼續和發展,範圍廣,規模大,江南江北幾處工程同時施工,並且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兩淮鹽務向來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產鹽地區之一。為了實現“複岸増引”,左宗棠整頓鹽政的措施和方法有:

1.講求鹽質。淮鹽有淮北、淮南兩種:淮北鹽借風力曬鹽,色白而味佳;淮南鹽用鍋引火煮鹽,色黯而味微澀。因此,淮北比較淮南鹽易銷,但產量小如淮南鹽。川鹽、粵鹽與淮北鹽相近,並以成本輕、質最高奪取淮陶鹽銷地。為此,左宗棠倡導改進淮南煮鹽辦法,將場灶存鹽重加水淋過濾,使其“色白味佳,較蜀、粵所產殆有過之”。這種提高產品質量以增強商品在商場上的競爭力方法是正確的。

2.裁減雜款規費。左宗棠說,鹽務本腥膻之場,四麵八方都伸手染指,雜稅陋規層出不窮。為此規定:除善舉有益地方,準隨時酌議加增外,應裁者裁,應減者減,逐加厘定備案,嗣後不準別立名色違章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