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拓增炮廠。他引述船政局出洋歸國學生的意見說,“中國欲興炮政”,必須取法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廠或英國法華士廠,“雇其上等工匠,定購製炮機器,就船政造船舊廠開拓加增,克日興工鑄造”。
2.開辦穆源鐵礦。這是因為,歸國留學生提出,“製炮之鐵與常用鐵器煉法不同,必須另開大礦,添機冶煉,始免向外洋購鐵”,而福州穆源鐵礦,礦苜甚旺,“若用以製炮,取之甚便”;如此“礦、炮並舉,不惟炮可自製,推之鐵甲兵船與夫火車鐵路,一切大政,皆可次第舉辦,較向外洋購買,終歲以銀易鐵,得失顯然”。
3.籌辦江蘇徐州鐵礦,並於“吳楚交界之處,擇要設立船政炮廠,專造鐵甲兵船後膛巨炮”。奏折強調說:“及時開廠創辦,補牢顧犬,已覺其遲;若更畏難惜費,不思振作,何以謀自強而息外患耶?”顯然,這是一個兼顧當前與長遠需要的建議,對於推動福州船政局的繼續發展以至整個海防建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正當左宗棠在福建積極調兵援台,加強東南海防,並逐步取得成效的時候,他所派王德榜的“恪靖定邊軍”在西南中越邊境抗法戰爭中,配合其他各軍,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885年3月23日,法侵略軍傾巢來犯,在關前隘激戰終日。次晨,侵略者乘霧鼓噪撲來,炮聲震穀,槍彈雨集,長牆有幾處已被轟塌,一些法國兵由指揮官持槍吆喝著,企圖爬牆衝入。堅守長牆的兵勇們眼裏冒火,恨不得立刻殺出去與敵人展開肉搏。下午,馮子材看到士氣旺盛,個個憋了一肚子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立刻發動反攻。隨著一陣連珠炮響,柵門大開,馮子材揮動長矛,一躍而出。兵勇們就潮水似地湧出柵門,奮勇爭先,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壓向敵人陣地,刀劈槍挑。侵略軍驚呆了,霎時旗靡陣亂,炮聲頓啞。
突然,陣後又殺聲大起,關外中、越群眾1000多人風馳電掣地衝殺進來。侵略軍全線崩潰,一個個丟盔棄甲,拔腿就跑,翻嶺越澗,倉皇逃命。各軍乘勝追殺10多裏,斃敵官兵1000多人。
法軍統帥尼格裏受重傷,躺在擔架上星夜南竄,這時,他恍惚理解了中國人在鎮南關上寫的那句“重建門戶”的話意味著什麼。
馮子材、王德榜兩軍將鎮南關營壘全部收複,蘇元春軍也加入作戰,三軍聯合攻占了敵軍老巢驅驢,當夜收複諒山,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鎮南關—諒山大捷”。清軍一直追趕法軍到堅老。同時,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西線也獲得臨洮大捷。
26日,各軍長驅出關,連克文淵、諒山,長慶府,前鋒直指北寧。北寧義軍2萬人,建立五大團大舉響應。3月28日,在諒山城北擊敗法軍,重創法軍司令尼格裏。29日,清軍收複諒山,法軍退往北寧、河內。3月30日,法國茹費理內閣宣告倒台。
越南人民得知清軍大勝,紛紛聞風響應起義。越南官員將北寧等處義民也集中起來,成立“忠義五大團”,打出馮子材軍旗號,自願為清軍挑飯、做向導,隨軍助剿。在中國國內,人民也都歡欣鼓舞。
當法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巴黎時,引起了法國全國上下的震動。
但是,在此有利的形勢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抱定“乘勝即收”的方針,派出李鴻章與法國使臣議和。
4月4日,雙方代表在巴黎商定和議草約即《中法停戰條件》。清廷在《草約》簽訂的第三天,即二月二十二日(1885年4月7日),慈禧太後立即下詔停戰。
停戰令迅速傳到前線,這時中越邊境將士士氣高昂,中越軍民同仇敵愾,正在奮勇追擊潰敗的法軍,突然傳來“停戰撤兵”的諭旨,將士們驚訝萬分,人人憤恨不已。據史書記載說,將士們“拔劍砍地,恨恨連聲”。王德榜和馮子材正在追擊法軍途中,得到諭旨後,雖然氣憤萬分,但隻能服從聖旨,放棄已收複的城池,將軍隊撤退到廣西境內。
5月13日,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正式條約。6月9日,《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正式簽訂,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中國在中越邊界開埠通商;中國日後修築鐵路應向法人商辦;法軍退出台灣、澎湖。”至此,中法戰爭宣告結束。中國雖收回了基隆、澎湖,法國卻不僅奪得了整個越南,而且把侵略勢力伸入到了我國的雲南和廣西。左宗棠滿懷憂憤抑鬱的心情邁入了他晚年的最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