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遠赴福建,頻獲大捷(1 / 2)

1884年9月15日,被清廷受命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後的左宗棠陛辭啟行,水陸兼程前進,於10月14日行抵江寧(南京)。

其實,清朝廷派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後,又對福建軍政官員作了部署和調整,將原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等撤職查處,任命楊昌濬為閩浙總督,穆圖善為福州將軍,充當左宗棠的副手。楊昌濬是他的舊部屬和老朋友;穆圖善以前在西北也共過事,但關係不融洽。台灣道劉璈是他的老部下,福建巡撫劉銘傳則是淮係將領,李鴻章的親信。

左宗棠抵達福州後,他會同福州將軍穆圖善、閩浙總督楊昌濬等,積極籌謀,多方部署,圍繞抗法戰爭的需要,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方麵的措施:

1.派兵增援台灣。馬尾之戰後,法軍以主要力量傾注於台灣。10月1日,法軍攻陷基隆。10月2日至8日,分兵進攻滬尾(今淡水)。10月23日,封鎖全台南、西、北、東各海口,艦艇遊弋台灣海峽,台灣局勢緊急萬分。督辦台灣軍務的劉銘傳不斷呼救請援。左宗棠認識到:“台灣為南北海道咽喉,關係甚火,倘有疏失,不但全閩震動,即沿海各省隘口,不知何時解嚴!”“若不趕緊救援,誠恐貽誤事機,牽動全局”;“目前軍務,實以援台為急”。因此,他還在江寧時,就奏請飛敕幫辦軍務楊嶽斌統帶湖南八營,南漢口附搭輪船赴滬,配載兵輪,先趨廈門,伺機渡台。

因此,左宗棠抵達福州後,盡管百端待舉,他首議調兵援台。

1885年2月上旬,王詩正、陳鳴誌等部乘重價雇用的英輪陸續渡抵台南;3月初,開赴台北。3月4日,基隆法軍大舉進犯台北月眉山,清軍敗退。3月6日,王詩正部威、良兩營到達前敵陣地,奪回月眉山尾一卡;次日,仰攻月眉山巔敵壘,傷亡很大,退駐五堵。此後,戰事處於相持狀態。3月19日,楊嶽斌率所部各營自卑南登岸,抵達台灣府城。台灣局勢漸趨緩和。

2.加強福建沿海防務。福州是福建省會所在,又是重要港口,因而成為福建防務的重點地區。由外海進入福州,要經曆兩道險要門戶,其一在長門、金牌,其一為閩安兩岸。

1885年2月上旬,臨近舊曆年關,忽據探報,法艦7艘泊駐馬祖澳,將乘歲除進攻,人心複起恐慌。左宗棠即與楊昌濬前往長門,會商穆圖善,妥籌布置:“將海口水道標識立即撤去,並督飭水雷教習將各雷火藥裝齊,沿港遍布,一麵通知各國領事,即日封港”;修複長門、金門等地及閩安南北岸各處炮台,又從馬江原被擊沉的“建勝”艦上起出18墩大炮,安置利用,嚴陣以待。

2月10日至12日,左宗棠、楊昌濬又先後離開福州,到南台、林浦、馬江、閩安南北岸和長門、金牌等地巡視。在長門、金牌閱兵時,“各營將士均站隊試槍,軍容甚肅。各炮台可放之炮,亦皆演放數過”。敵艦見有備,駛離閩江口。左宗棠回福州,“將經過情形宣示民眾,人心始安”。

除加強福州外圍的防務外,對福建其他濱海各府縣,左宗棠則沿用兩江地區的經驗,辦理各海口漁團。他“揀派勤練明十之員,分赴福州、福寧、興化、泉州四府各海口,設局會同地方官及本籍紳士,辦理漁團。擇漁戶中驍勇善水者作為閉長,勒以步伐,犒以資財,動以功名,段以利害”,使其不為敵用,消除內訌,並達到抵禦外侮的目的。

3.試辦閩台糖務。左宗棠抵福建後,見邊防緊要,營勇日增,軍用浩繁,庫司告竭,協餉不繼,雖借洋款400萬兩,而款多息巨,籌還不易,於是有開源節流之議。

左宗棠的規劃是:擬從借款內提銀數萬兩,先派熟知糖務之員赴美國產糖之區參觀做法,購小廠機器,兼雇洋工數名,來華試製。待考定得糖實數,“另議章程,或購蔗製糖,或代民熬煮,民利仍還之民,官隻收其多出之數。著有成效,即行擴充。不惟內地各口可以一律照辦,台灣產蔗尤多,軍務一平,即須加意仿辦”。左宗棠還提出:“惟以官經商,可暫而不可久。如官倡其利,民必羨之,有的實之戶不搭洋股者呈資入股,應準承課充商。官本既還,隻收歲課,不必派員管廠。”

4.奏拓福州船政局。馬尾之戰,中國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親手籌辦並畢生關注的福州船政局也遭到破壞。雖然因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船廠很快治好了戰爭創傷,繼續開工生產,但教訓是沉痛的。左宗棠痛定思痛,於抵達福州後,從加強戰備和海防全局出發,力圖亡羊補牢,重新加以規劃整理。

1885年3月11日,左宗棠會同穆圖善、楊昌濬向清廷上了一個《請旨敕議拓增船炮大廠以圖久遠折》。奏折首先提出:“海防以船炮為先,船炮以自製為便。”這是左宗棠籌辦福州船政局以來的一貫思想。接著,他從技術方麵總結了福州船政局前此的教訓,並且提出了如下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