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傳統工業是毛紡織業。直到17世紀末期,棉紡織業才在蘭開夏郡首先建立起來。因此,在當時的英國,棉紡織業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正因為它是新興工業部門,所以較少受到封建行會和傳統法規的束縛,比較容易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同傳統工業毛紡織業競爭,同國外輸入的棉紡織品競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就顯得格外迫切。需要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前提。哈格裏夫斯發明的新式紡紗機,正是當時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形勢需要的產物。
哈格裏夫斯發明新式紡紗機之前,紡紗是用舊式手搖紡車進行的。每人操作的手搖紡車,隻有一個錠子,每次隻能紡出一根紗線。直到18世紀初期,這種手搖紡車雖然效率不高,但是還能勉強滿足舊式織布機對棉紗的需求。可是,18世紀初期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733年,機械工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裝上這種飛梭的織布機,不僅能織出更寬的布匹,而且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凱伊又加以改進,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必須有8個至12個紡紗工紡出的紗線,才能夠供應一個使用飛梭織布機的織工的需要。棉紗供不應求,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情況。據說,1760年,曼徹斯特有個織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裏,從五六個紡紗工那裏收集棉紗,才能供給自己一天內的織布之用。如果一個織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紗,他就得用上衣或新絲帶去賄賂紡紗工。
長時間的棉紗供不應求,使棉紗價格不斷上漲,棉布工廠的廠主感到不能忍受。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為了提高棉紗產量,需要發明新式的紡紗機。1735年,有個名叫約翰·懷亞特的木匠發明了一種轉軸紡紗機,並於1738年得到了專利證。可是,由於這架機器很不完善,經常發生事故,因此也就沒有得到實際的推廣應用。棉紗供應不足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例如:大力興辦紡紗學校,對農村的紡紗生產實行獎勵,甚至在監獄和孤兒院中也發動紡紗。1761年,英國的“獎勵工藝協會”發表了一項文告,設立獎金來征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文告鄭重宣布:“獎勵最優良地發明一種能夠同時紡出六根毛線、六根麻紗、六根棉紗或六根絲線的並能僅由一個人操縱和看管的機器。”於是,這樣的紡紗機終於發明出來了,這就是哈格裏夫斯的珍妮紡紗機。
棉紗供不應求的情況,在蘭開夏郡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一名織布工人,哈格裏夫斯常常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棉紗而苦惱。他看到妻子和女兒從早到晚用手搖紡車紡紗,不僅辛苦勞累,而且效率不高,每天紡出的紗線很少。於是朝思暮想,怎樣才能將手搖紡車改進一下,使棉紗出得快一點多一點呢?由於他具有一些機械方麵的實際知識,便一麵思索琢磨,一麵利用木工工具和技術,進行設計和試驗,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