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亞曆山德羅·伏打:電池的發明者(1 / 3)

今天,電池已經廣泛地使用於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手電筒、收音機、電信儀表等,都離不開電池。不過,這種電池是經過多次改進而製成的,稱為幹電池。最初的電池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從電池的“池”字可以看到,它最初是與液體聯係在一起的。最初的電池,是把金屬片放在裝滿鹽水或稀硫酸的瓶子裏,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變成電能的裝置。發明這種裝置的人,就是亞曆山德羅·伏打。

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麓,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名叫科莫。科莫屬於倫巴地區,經濟比較繁榮。1745年2月18日,伏打就出生在這裏。他的父親是一位伯爵。伏打兄弟姐妹共8人,除他以外,都是神職人員。他的哥哥路易喬是個大主教。這個貴族家庭雖已趨於破落,但卻為青少年時代的伏打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

據說,伏打4歲時才會說話。家裏的人都以為他很遲鈍,智力不高。可是,7歲以後,他在學習上很快就趕上並超過了其他的孩子。上學時,他特別喜愛自然科學,而且喜歡同別人爭論。伏打14歲時,就曾表示要當一個物理學家。他閱讀了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電學著作後,對電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4歲時發表了第一篇論文,題為《關於電火的引力及其有關的現象》。這篇論文,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廣泛注意,產生了很大影響。

1774年,29歲的伏打成為科莫皇家學校的一名物理教師。第二年,他發明了一種靠靜電感應原理提供電源的裝置。這個裝置的製作方法是,將鬆香、鬆節油和蠟混合熔化,裝在一個金屬圓盆內,冷卻之後,成為表麵平滑的圓餅。再用錫做一個圓板,板麵比圓餅麵略小,板上安個玻璃柄,將錫板蓋在圓餅上。做成後,隻要用貓皮或毛布摩擦圓餅麵,再把錫板放在圓餅之上,用手指按一下,再握著玻璃柄把錫板提起來,這時錫板上便會產生電。重複以上動作,便能繼續得到電荷。伏打把這個裝置叫做“起電盆”(也叫“起電盤”)。此外,他還發現並分離了甲烷氣體,進行過各種氣體的爆炸試驗。

早年,伏打除了在故鄉科莫從事科研活動外,還在帕維亞進行過科學研究和實驗,並且發明和製作了許多儀器。其中有一種重要儀器,叫做“驗電器”。這個儀器可以檢驗很小的電量。帕維亞離科莫不遠,是米蘭南麵的一座城市,曆史悠久,文化發達。1779年,伏打被聘任為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

為了了解自然科學研究方麵的進展情況和最新信息,伏打還到歐洲一些國家去進行參觀訪問,廣泛接觸許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他同法國的著名化學家拉瓦錫有過交往。拉瓦錫曾將自己的一幅畫像贈送給他,以資留念,並在題詞中稱伏打為“我的學生和朋友”。1782年,他曾到過斯洛伐克,訪問了著名的班斯卡希提亞夫尼察礦業學院。也就在這一年,他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士。後來,伏打又到了英國,並於179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由於他在電學和化學上的科學貢獻,曾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

意大利波倫亞大學有位教授,名叫伽瓦尼。他提出了動物身上帶電的說法。早在1780年,伽瓦尼偶然觀察到,在放電火花附近,,或者在雷雨來臨時,青蛙腿與金屬環相接觸,就會發生顫動。幾年之後,他又發現隻要用兩種不同金屬組成的環與蛙腿接觸,蛙腿也會顫動起來。這個現象表明,伽瓦尼事實上已經發現了電流,可是他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認為,這可能是青蛙的肌肉中含有一種“動物電”。1791年,伽瓦尼發表了關於青蛙神經和肌肉切片試驗的論文,宣稱青蛙體內存在著電。於是,便產生了所謂“動物電”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