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背景板·忙年
臘八節
金庸的武俠小說《俠客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海外有一俠客島,島上的人各個武藝高超而且殘忍無比。每隔十年,他們就派出賞善罰惡二使,強行邀請中原各大門派的掌門人上島喝臘八粥。不接受邀請的皆被二使斬盡殺絕,但去了俠客島的人又音信全無。因此武林人士談“島”色變,聞“粥”心慌。
後來人們上了島後,才知道這是一場誤會。俠客島兩位島主在島上發現了武功秘籍,二人參悟不透,故邀天下武林高手共同參悟。同時,島上長著一種十年才開一次花的“斷腸蝕骨腐心草”,喝下用它熬製的粥,對練武之人大有補益。所以每隔十年,俠客島就采草煮粥,一邊請人喝粥一邊共同參悟秘籍。
用“斷腸蝕骨腐心草”熬臘八粥是小說家的杜撰。但是在臘八節這一天,喝臘八粥卻是中國的傳統習慣。臘八粥是一種用穀米與果品熬出來的粥。每到農曆十二月初八,又叫臘八的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吃了臘八粥就意味著進入年關的階段了。因此又有“報信兒的臘八粥”一說。
關於臘八粥的來曆,民間故事和傳說不勝枚舉。一說臘八粥源於佛教。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日是十二月初八,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到這一天,各地寺院都會大興佛法,施舍用穀米、果實煮成的粥。因此臘八粥又稱為“佛粥”、“福壽粥”。一說臘八粥是為了紀念南宋著名將領嶽飛。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時,正值數九寒冬。嶽家軍衣食不濟,受凍挨餓。老百姓聞訊後,紛紛送粥犒勞嶽家軍,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嶽飛被害後,為了紀念他,老百姓便在十二月初八這天用雜糧等煮臘八粥。另外還有紀念修長城的民工說,紀念落難朱元璋說等等。
在古代,臘八粥煮好後,先是敬神祭祖,然後是饋贈親友,最後是全家食用。臘八粥有健脾開胃、補血禦寒的功能。有歌謠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一喝,春節的序幕就拉開了。
送灶神
“沉有履,灶有髻”。這是《莊子》中記載的灶神,說她是位穿著紅衣,梳著髻的女子。這大概是灶神最早的描述之一。這種描述難免讓人想入非非。不過,一位如此的尤物整日守在灶台旁邊,成天被煙熏火燎,即便是天生麗質,時間一長,恐怕也跟一個煨山藥差不多吧。
所以很多年以後,人們想明白了,把穿著紅衣的梳髻女子換成了峨冠博帶的虯髯老漢。拿一個滿麵塵灰的糙老漢來熏,心理上大概是更好接受的。於是大家紛紛把他請回家,貼在自家的灶台旁邊。並且給他取了十分親切的名字:灶王爺。
傳說中的灶王爺不但掌管著人們的飲食,而且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員。他左右隨侍兩神,一個捧著“善罐”,一個捧著“惡罐”。並隨時將這家人的言行保存在罐子裏。到了年終之時,一並向玉皇大帝彙報。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南方是二十四日)是小年。也是灶王爺離開人間,向玉皇大帝彙報的日子。東晉的葛洪在《抱樸子·微旨》中說灶神上天報人間過錯:“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也就是說罪過大的要減壽三百天,罪過小的減三天。
誰都害怕灶神上天打小報告,於是到了小年這天,大家就給灶王爺送些諸如糖瓜、麥芽糖、關東糖之類的又黏又甜的東西,封住他的嘴,讓他上天隻說好話。人們還在灶王爺像的旁邊寫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
送灶神多在晚上舉行,黃昏時分將祀灶所需的物品準備好。祭祀開始時,先給灶王爺敬香,然後跪拜。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儀式結束後,將供了一年的灶君神像取下來,連同草料等物品一起焚燒。這樣灶神和煙就一起升天了。送灶神也算完成了。
七天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了。其他神仙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而灶王爺則留在廚房內,繼續履行自己的使命。
送灶王爺這天小孩特高興。為什麼?可以吃關東糖,關東糖就是高粱飴,人們用它黏住灶王爺的嘴。
趙大年(生於1930年代,作家)
掃塵
在中國神話裏,神和人是住在一起的。但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神仙都要上天去,一直要到年初一回來。這一段時間,大地沒有神仙管理,人自由了。平時想幹而一直沒幹的也可以去幹了,平時想吃而一直沒吃的也可以去吃了。
但神仙不在的日子裏,大家沒有想到花天酒地,胡作非為,而是打掃衛生,迎接神的再次降臨。對於樸素的中國人來說,諸神離開的最大好處是,打掃房子的時候,不用擔心冒犯到家中的神明。
為什麼一定要打掃衛生呢?古人認為,人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這是一個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而且喜歡搬弄是非的家夥。它會把人的罪行寫在牆壁和屋簷下,以蜘蛛結網做記號。然後讓王靈官下界來殺人。灶王爺發現三屍神的詭計後,想出了一個應對之策。就是自己走後,大家必須清掃塵土,撣去蛛網。哪戶不清潔,來年灶王爺就拒不進宅。人們隻好遵照灶王爺的囑咐,送完灶神的第二天,臘月二十四日,就開始打掃自家的宅院。這也終於讓三屍神的詭計落空。
當然以上都是神話傳說,但掃塵確是一項曆史悠久的中國風俗。據《呂氏春秋》記載,上古唐堯虞舜時,中國人就有大掃除的習慣了。到了唐宋時期,掃塵的風俗盛行。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梁錄》寫道:“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塵”音同“陳”。掃塵因此有了“除陳布新”的含義,意思是把一切“晦氣”、“黴運”統統地掃地出門,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所以,“新歲之安”也許才是中國人真正追求的。
小時侯我記得媽媽最重視的是過年搞衛生,這個習俗一定要遵從。得擦、得掃、得洗、得弄得幹幹淨淨。因為鄰裏都要來,得收拾特別好。
鞠萍(生於1960年代,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幸福背景板·團年
辦年貨
電影《白毛女》裏,佃戶楊白勞被地主黃世仁逼債,隻能外逃,“連日裏東奔又西顛”。即便如此,大年三十的晚上,還是不忘給自己的閨女喜兒扯上兩尺紅頭繩。兩尺紅頭繩雖然寒酸,卻也算楊白勞在新年到來之際,為家人置辦了一次年貨。
年前置辦年貨,這是中國人的傳統。送完灶、打掃完房子,置辦年貨就成為家家戶戶的頭等事。蔬菜、瓜果、雞鴨、鞭炮……所有過年的東西,都要在年前準備。這個時候,整個市場也都是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大街上的年味也一天濃似一天。人們一般早早地出門,往往回來的時候,手裏就拎滿了大包小包的東西。
這種忙碌的場麵在中國至少延續了千年。北宋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就記述了開封府臘月的熱鬧場景:“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賣幹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