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年貨有瓜子、花生、糖果等吃食。北方的年貨則少不了餃子、餑餑、花糕等物品。南方一般會買年糕、糍粑等食物。有的地方,辦年貨一定要有魚和丸子,謂之“年年有餘”、“團團圓圓”。雖然地方不同年貨也有區別。但大致都離不開吃、穿、用三方麵。

在物質商品極度豐富的今天,年貨範圍變得越來越廣。各種數碼產品、家用電器、甚至小車都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辦年貨越來越成為工作了一年的人們,對自己的消費釋放。它讓人們在忙碌的喜悅中,體會年節的味道。

年夜飯

辭舊迎新之際,日本人要吃長麵條,西班牙人要吃葡萄,意大利人要吃蜂蜜湯團,法國人要喝酒。而中國人則要全家聚集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這頓飯叫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團年飯,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家庭聚餐。

年三十這天,無論你身在何方,離家多麼遠,都要回家和家人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曆史上,甚至連監獄中的囚犯,也曾被釋放回家。實在不能回的人,家人也會在為他留一個位置,備上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

年夜飯不僅講究,而且充滿了寓意。在北方很多城市,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表示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又因為餃子形狀像銀元寶,又“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的象征。南方一些城市,年夜飯一定要有一條頭尾完整的魚。為的是圖個“年年有餘”的彩頭。此外,不同的地方年夜飯也別具特色。如老北京有一道特殊菜肴——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象征合家團圓。揚州年夜飯要吃豌豆苗,俗稱“安豆”,安安穩穩的意思。閩南一帶要吃大蘿卜,俗稱“菜頭”,取“好彩頭”的意思。

當然,無論是“更歲交子”還是“年年有餘”,無論是“必齊”還是“安豆”,今天的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疇,在乎的是家庭舉宴,長幼鹹集的那份溫馨。它既包含人們對逝去的舊歲滿懷眷戀,也包含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期待。

在上海,每年過年都把一個燒炭的火鍋拿出來,一年至少用這一次。可以做好多好吃的一做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李真惠(生於1940年代,配音演員)

我們北方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吃餃子。晚飯大概七點多鍾吃,然後看春節聯歡晚會,一直吃一直看,這飯桌不撤的。一直看到十一點多鍾開始放鞭炮。放到十二點多開始吃餃子。

薑培琳(生於1970年代,模特)

我保持過年的習慣,再忙也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傳統的習俗,走再遠也回來。

賈璋柯(生於1970年代,導演)

壓歲錢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賈府中人祭祀完祖先後,紛紛給賈母行禮。待寧、榮二府的男婦小廝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完畢後,便散押歲錢、荷包、金錢錁等物品。

這押歲錢就是今天的壓歲錢,也叫壓崇錢、守歲錢。是家中的長輩給小孩的錢。起於漢朝,明清時期在中國真正流行開來。據說古時候有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崇”。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通宵點燈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壓崇”“守崇”。因“崇”與“歲”諧音,後來也叫“守歲”“壓歲”。

中國小孩對新年壓歲錢的期盼,不亞於西方小孩對聖誕禮物的渴望。年夜飯吃完了,家裏的長輩就該給小孩壓歲錢了。這既是來自長輩的祝福,也是一筆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私有財產。小孩可以用壓歲錢買泡泡糖、玩具槍以及各種自己想買的東西。

五十年代,小孩子可以得到一分、兩分壓歲錢。六、七十年代,小孩子的壓歲錢是一角或兩角錢。到今天,壓歲錢已經從十元、五十元上升到成百上千元,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

壓歲錢的增加,卻沒有讓人們的快樂相應的增長。反而讓大人們不知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這筆錢財。相比之下,更多的人們懷念拿壓歲錢去換炮仗、換糖果的年代。因為不管怎麼樣,壓歲錢更多的還是一份祝願和美好的心情,而不僅僅是金錢本身。

放鞭炮

曾幾何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安全、衛生等名義禁止在城市燃放煙花鞭炮。人們放鞭炮必須到城郊或者農村去。那幾年裏,禁止燃放鞭炮的城市,整個春節顯得冷冷清清。很多人都在感歎:沒有年味了。

之後,這些城市相繼改變了春節禁止燃放鞭炮的規定。以有限的禁放代替了全麵禁放。城市的春節又因為鞭炮的聲音而顯得熱鬧起來。在鞭炮齊鳴、煙花飛舞的日子裏,人們歡欣鼓舞地度過一個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

過年放鞭炮,是中國人的重要習俗。大約在臘月之後,在一些城市的角落裏,就隱約能聽到鞭炮的聲音了。到年三十的晚上,這股聲音達到最高潮,一直要到正月十五之後,才漸漸稀疏下來。在鞭炮聲聲的助陣下,傳統春節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爆竹聲中辭舊歲”,“火樹銀花不夜天”。

按中國人的傳統,大年三十晚上要放一掛鞭炮,叫“送舊”,等於是歡送舊的一年。初一早上要放一掛鞭炮,叫“迎新”,等於是對新的一年的祝福。

有人說,鞭炮是春節的象征。它炸碎的是一年中的晦氣、苦澀與疲憊。傳遞的是收獲後的喜悅、歡樂與滿足。除夕的晚上,空氣中的濃厚硝煙味,滿地的紅紙屑,熊熊的爐火以及放著鞭炮活蹦亂跳的孩子,是留在無數人心中的美麗畫麵。

人家放炮仗,滿地爆炸,總會有幾個沒炸開的,我就去搶。搶來以後自己慢慢地一個個放。

董浩(生於1950年代,中央電視台少兒部主持人)

春節聯歡晚會

1983年的除夕夜,對於導演黃一鶴來說,也許是他最難忘和最興奮的時刻。

三個月前,他接到台裏的任務:辦一台除夕夜的“迎春晚會”。這是央視的一個慣例。早在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就推出過《春節大聯歡》。這次晚會不過是中國人節日慶典的延續和繼承。

晚八點整,由黃一鶴擔綱總導演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在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大廳正式拉開帷幕。誰都沒想到,這台僅僅準備了三個月左右的晚會大獲成功。人們反映熱烈,整場晚會,僅李穀一一人就唱了七首歌曲,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此後,春晚作為中央電視台在除夕夜的必備節目確認了下來。那時候還出現了一個中國特色,就是每年年前,不少人爭著買電視,為的就是過年在家看春晚。年後大家談論的話題也離不開春晚的內容。漸漸的,這台綜藝晚會變得和年夜飯、放鞭炮一樣重要。

團圓、喜慶、祥和與奮進一直是春晚的基調。幾十年的創作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吃雞》(1983年)、《吃麵條》(1984年)、《冬天裏的一把火》(1987年)、《相約98》(1997年)、《賣拐》(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