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紀,春晚也迎來了它的成熟期和挑戰期。此時各地電視台不斷湧現,各類電視節目層出不窮。曾經備受歡迎的春晚逐漸陷入到“邊看邊罵”、“挨罵還辦”的尷尬境地。但無論如何,春晚作為除夕夜奉獻給全球華人、體現中國人表達春節喜慶的一台綜藝性節目,已得到國人、港澳台和所有炎黃子孫的認可。相信在未來很多年裏,吃完年夜飯,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圍著火爐,一邊嗑瓜子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依然是許多中國老百姓記憶裏最溫馨和甜蜜的一幕。

幸福背景板·賀年

拜年

古代傳說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挨家挨戶地吃人。人們為了對付“年”,便貼上紅紙,燃放鞭炮,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初一早上,大家見麵後,互相作揖道喜,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這就是拜年的由來。這個習俗代代相傳,最終成為過年最具標誌性的禮儀。

拜年是新年歲首的主要活動。初一清晨,人們都早早地起床,穿上漂亮的衣服,開始給親朋好友拜年。一般都是晚輩給長輩拜年,恭祝新禧。主人家則以點心、糖果熱情款待。這時晚輩可以得到長輩給的紅包(壓歲錢)。拜年也有一定順序:“初一走自家,初二初三走舅家,初四初五走姑家……”一直到正月十五拜年結束。也有一種是大家聚集在一起,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相互慶賀,這種方式叫“團拜”。每年政府、機關團體舉行的春節茶話會就屬於這種團拜。

早年的官場中,新年伊始,職位低的人需要向年長位高者登門拜年。倘若主人不在,拜年的人就會留下紅色名片,上寫“登府拜年恭賀新禧”的字樣,表示曾上門拜年的意思。至民國,開始有了印製的賀年片,成為人們祝賀新年的一個新手段。

在今天,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的普及。人們拜年也變得更科技和時尚:電話拜年、發E—mail賀卡、網絡拜年、短信拜年等等。這種傳統的古老習俗,在新世紀通過這些新的方式,繼續為人們所繼承和弘揚。而且依然保持它所具有的尊崇長輩、聯係情感的內涵。

小時候初一一早起來,走門串戶挨個去拜年。先是大雜院鄰裏都走完,走完了走親戚。初二開始要走師傅家——工廠師傅家。完了有朋友家、同學家。

宗成濱(生於1950年代,相聲演員)

小時候過年,我媽媽樂團都有聚會,叫團拜會。食堂張燈結彩的。紙燈籠什麼都弄好以後,大夥約好中午十二點正式會餐。食堂有一個中南海的老師傅,他做的那個酥魚頭真香。

張薔(生於1960年代,歌手)

逛廟會

明清小說中,常常能看到富家小姐跟丫鬟偷逛廟會,一不小心遇到一個舉止文雅、眉清目秀的公子,然後兩人眉目傳情,由偶爾的邂逅最終發展出一段曠世情緣的故事。廟會就是這麼一個充滿幻想和傳奇的地方。

傳統的廟會,有祭祀活動、商品小吃以及各種文娛活動,如猜燈謎、舞龍燈、花會、戲曲……熱鬧非凡,是真正的民間博覽會。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新春廟會,保持著一些難得的傳統東西,讓人在遊玩中體會過年的氣氛。逛廟會因此成了很多人樂此不疲的選擇。

一到春節,北京滿城張燈結彩,傳統廟會更是滿地開花。北京比較著名的廟會有廠甸廟會、地壇廟會、龍潭湖廟會等等。廠甸廟會彙集了古舊書籍、文玩字畫,並有老北京傳統花會、民間百戲、天橋絕活表演等等。地壇廟會以地壇公園為依托,注重文化品位和民俗特色。龍潭湖廟會有地方特色小吃攤位,能嚐到從芝麻酥到爆肚等各色小吃。

上海的廟會有悠久的曆史,有城隍廟廟會、龍華廟會等。龍華廟會以民俗文化、佛教法會、傳統民間集市為主要內容。民俗文化的特色尤為鮮明,組織的文藝節目包括滬劇、越劇、舞龍舞獅等等。是上海這座大城市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線。

“迎春花市”則是廣州特有的節日民俗。這個素有“花城”之譽的城市,花市的曆史已有200多年。其花市分別在八個市屬區舉行,形成花街總長數十裏,幾百萬人同遊的壯觀景象。其它城市的著名廟會還有山東泰山東嶽廟會、福建莆田媽祖廟會等等。

過年我爺爺經常帶我們去老城隍廟。拉“武鬆打虎”(一種測試臂力、握力的機器),一定要拉到尾巴立起來。我坐在他肩膀上,這是長輩跟子女們最快樂的事情。

邵隆圖(生於1950年代,創意設計師)

鬧元宵

鬧元宵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鬧”字。

據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介紹,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他小的時候,每逢元宵節,北京城可謂萬人空巷。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燈。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是一些鮮果、小吃等物。那幾天的酒肆茶樓和其他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很紅火,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一說,但元宵節可以說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如果說春節是全體中國人參與的一場大戲,那麼元宵節可以說是這場大戲最後的壓軸。這個時候的中國人,祭祀了祖宗、走訪了親戚、慰問了好友。在一切都辦理妥當之後,他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他要放放鬆鬆、開開心心過個節了。

元宵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逛燈會、猜燈謎。夜幕來臨之時,各大城市的街道商場、歌廳酒吧都將懸掛彩燈、慶祝元宵。一些休閑廣場、工人文化宮等地方則會舉辦以元宵佳節為主題的燈會。燈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彩燈:如鯉魚燈、走馬燈、兔燈……燈謎便貼在這麼一些彩燈下,遊玩的人便可以一邊賞燈一邊猜燈謎。除此之外,燈會上一般還有文藝表演、魔術雜技、體育活動等等。

逛燈會、彩燈謎活動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為老百姓喜聞樂見。這個傳統不但在中國境內風行,美國的唐人街及東南亞等地區,每逢元宵節,當地華人也愛舉行類似的燈會活動。

元宵節的形成有很多的說法。其中有一種傳說是,漢武帝時有一宮女叫“元宵”,因思念家人,終日以淚洗麵。大臣東方朔便對漢武帝撒謊,火神要在正月十五燒長安,隻有讓元宵姑娘在這一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才能逃過此劫。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了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而元宵節吃“元宵”也成了一種習俗。

逛燈會、猜燈謎、吃元宵。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中國人迎來了春節後的第二個過年高潮。慶祝元宵節之後,春節就結束了,人們複歸到平常的日子裏。在忙忙碌碌的工作與生活中,等待來年春節的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