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 題(2 / 3)

高傑(?—1645年)——字英吾,陝西米脂人。崇禎十七年正月初,李自成出潼關,高傑兵敗,南下徐州,投靠鳳陽總督馬士英。弘光帝政權成立時,高傑在南明江北四鎮中兵力最強,最受史可法器重。但搶掠焚殺,為江南士紳惡。清兵下河南,高傑拒清肅親王豪格誘降,聯絡睢周總兵許定國抗清。順治二年,許定國宴請高傑,把高傑灌醉,一刀砍下頭顱,持首級降清。史可法聞訊大哭說:“中原不可複為矣!”

李信(?—1644年)——字岩,河南博愛人。李自成攻吳三桂敗,在北京登基,隨後被迫撤出。經過山西時,聞河南農軍向明軍投降,李岩自薦親去領軍鎮壓。牛金星怨恨李信名望,早欲除之,入告李自成,言李信自信“十八子主神器”者指自己。李自成大疑,殺李信、李牟兄弟。

宋獻策(?—約1645)——字康年,河南永城人。李自成撤離北京向西安進發,一敗於定州,再敗於真定,敗死於湖北通山後,劉宗敏占領武昌,後被清軍包圍,宋獻策突圍中被俘,後生死不明。

牛金星(約1595—1652)——字聚明,河南寶豐人。清順治二年夏,李自成從西安退至湖北,死於通山縣九宮山,農軍敗散。牛金星匿於降清後任湖廣黃州知府的兒子牛佺家中。順治九年牛金星病危,囑佺曰:“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門教子勿再出。”牛佺遵囑,葬金星於香山之陽,即致仕旋裏。

貳臣

範文程(1597—1666)——字憲鬥,遼寧沈陽人。天聰十年任內秘書院大學士,順治十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遂以病乞休,後加太傅兼太子太師,十四年加秩一級,順治遣畫工至範文程府畫其像,藏之內府,不時觀覽。康熙五年因病去世,康熙親撰祭文,諡“文肅”。其子承謨、承勳等分任總督、尚書等要職。

祖大壽(生年不詳)——字複宇,遼寧寧遠(今興城)人。降後為滿清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寫信勸他的外甥吳三桂投降,吳三桂拒絕。順治十三年病死。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福建泉州人。清兵入京後,被順治任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洪承疇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係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盡量避免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斬殺了擁護明王室的左僉都禦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產、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領導的抗清武裝,他的母親和弟弟洪承畯也麵責他不忠。康熙四年死,享年73歲。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李自成進京,掠其家虜其妾殺其父,遂降清,受清廷封平西王。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平滅陝西等地的農民軍餘部,並滅張獻忠。順治十四年攻占南明雲貴等地。十六年奉命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晉封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十二年康熙下令撤藩,吳三桂叛清,自稱周王,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十七年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病死,年67歲。孫吳世璠繼位,二十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幾乎被徹底殺光。

孔有德(約1602—1652)——字瑞圖,遼寧鐵嶺人。清崇德元年出征朝鮮,錦州,鬆山等地。入關後隨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三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曆政權。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九年,被張獻忠義子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時年41歲,被李定國焚骨揚灰,朝廷破格予以厚葬,為孔有德建衣冠塚。惟一幸存的女兒孔四貞被孝莊皇後收為養女,封和碩公主。

耿仲明(1604—1649)——字雲台,遼寧蓋州(今蓋縣)人。順治初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複從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移師江南。三年,大破明將楊國棟,克衡州、祁陽、武岡諸郡縣,獲明將郭肇基。六年改封靖南王,賜金冊金印,與尚可喜征廣東。師既行,刑部奏論仲明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縱部卒匿逃人,罪當死。朝廷諭仲明,察隨征將士攜逃人以往者,械歸毋隱。仲明察得三百餘人械歸,上疏請罪,吏議當奪爵,上命寬之。仲明未聞命,十一月抵吉安,自經死,年46歲。其孫耿精忠為靖南王時,隨吳三桂叛清起兵。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徹底平息,耿精忠被淩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