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人物終局忠臣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省東莞人,死時47歲。乾隆四十七年皇帝親為其平反。公元1952年國家主席毛主席親筆批示保存袁崇煥墓。佘義士的後人始終遵循先祖遺囑,為袁崇煥守墓,直至公元200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政府市政規劃,拆遷守墓平房,共計374年,但佘家後人依舊在祠堂內守墓。墓在特殊時期中被毀,2002年重建,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在廣渠門內,廟在龍潭公園內。
鄭森(1624—1662)——即後來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字明儼,福建泉州人。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鄭成功得封忠孝伯、禦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改名成功。清軍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鄭成功哭諫不聽,遂與其父決裂,與叔父鄭鴻逵(鄭芝豹)、鄭芝莞起兵抗清,先後攻取金門、廈門,取得海上控製權,留叔父鄭芝莞守廈門,被清軍偷襲得手,鄭成功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順治十年二月,清廷遣鄭成功親弟鄭渡、鄭蔭往議和,鄭成功拒絕,又聯師北伐,一度以大軍包圍金陵,震動東南,後功敗垂成。率軍渡台灣海峽,擊敗荷蘭人,占領台灣。康熙元年五月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麵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麵而死,年僅39歲。
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秦良玉獨子馬祥麟被征調到湖廣禦農民軍,戰死襄陽。死前給母親寫信:“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見兒絕筆,秦良玉淚下如雨,心如刀割,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崇禎自殺,秦良玉服孝痛哭。清軍南侵,秦良玉已73歲,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權賜封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以及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舉扶明抗清旗幟。南明永曆二年,永曆帝加久臥病床的秦良玉太子太傅,良玉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朽骨餘生,實先皇帝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但幾日之後,秦良玉病重抱恨而終,葬於石柱縣東龍河北岸的回龍山(今石柱縣大河鄉鴨樁村),享年75歲。
左良玉(1599—1645)——字昆山,山東臨清人。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左良玉盡出私財二三萬,散給諸將,穩住軍心。福王立,封晉寧南侯,擁兵80萬,成為南明重要屏蔽。弘光元年以“奉太子傳國密詔清君側”為名,傳檄討馬士英,被黃得功擊敗。四月至九江,已是久病之軀,江督袁繼鹹責以大義,良玉大哭曰“予負袁公!”嘔血數升而死,時年47歲。其子左夢庚拘袁繼鹹,降清。袁繼鹹為清兵所執,不屈身死。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浙江省餘姚人。為父黃尊素申冤歸鄉後,發憤讀書,終成一代大家。著作宏富,在經學、史學、思想、地理、天文、曆算、經濟、教育諸多方麵都有精研著述,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首倡“民本”、“民主”思想,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清軍入關後,召集裏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廷屢次詔征皆不就。享年86歲。
抗清
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崇禎十七年四月招降吳三桂未果,戰敗,二十九日在北京稱帝,次日出逃。十七年五月在湖北通山被清軍擊殺,時年40歲。
張獻忠(1606—1647)——字秉吾,陝西省定邊人。崇禎十七年八月破成都,號稱六十萬大軍,蜀王朱至澍及嬪妃全部自殺身亡,再號稱秦王,後稱帝,以成都為西京。清順治二年,南明福王弘光政權滅亡,清朝下詔誘降張獻忠,獻忠置之不理。三年七月,放棄成都北上陝西抗擊清軍,盡殺其妻妾子,對義子孫可望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十一月在四川被清軍擊殺,時年40歲。
劉宗敏(?—1645)——陝西藍田人。農軍入京後劉宗敏強占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清順治二年李自成敗死後劉宗敏占領武昌,旋被清軍包圍,突圍不成被俘遇害。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陝西榆林人。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順治九年初,出兵八萬攻湖南,取沅州(今黔陽)、靖州(今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隨後下柳州、衡州,直指向長沙。清廷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尼堪率軍尾追,定國陣斬清軍主帥、親王尼堪,清軍全軍覆沒。康熙元年,南明滅亡。定國悲憤成疾,在猛臘(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以李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