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考茨基(1854—1938年)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著名理論家,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考茨基於1854年10月16日出生於布拉格,9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在1871年爆發的巴黎公社革命運動影響下,考茨基對社會主義發生了興趣,1874年開始研究社會主義,同年秋考入維也納大學哲學係。1875年1月,在維也納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後來轉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80年,應卡爾·赫希伯格的聘請,當了他的出版事業的助手,遷到蘇黎世。
1881年初開始與馬克思通信,3月來到倫敦,見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從此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並逐漸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他“是個天生的俗種”,從未達到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地步。1881年7月重返蘇黎世,第二年因赫希伯格破產,他辭去了工作,回到維也納,籌備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雜誌,1883年1月《新時代》創刊,考茨基擔任這一雜誌的主編一直到1917年。
1889年,協助恩格斯整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四卷《剩餘價值學說史》手稿,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後,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出現了一股修正主義的逆流。
自1896年開始,考茨基逐漸發展和暴露了他的修正主義傾向,最終蛻變成一個修正主義者。“十月革命”以後,成為反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凶惡敵人。191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參與了鎮壓德國無產階級的反革命活動。
1938年,當德國軍隊進入奧地利時,考茨基逃往捷克,後又逃到荷蘭。1938年10月17日死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的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7)、《土地問題》(1899)、《伯恩斯坦和社會民主黨的綱領》(1899)、《取得政權的道路》(1909)、《帝國主義》(1914)、《民族國家、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家聯盟》(1915)、《再論我們的幻想》(1915)、《俾斯麥和帝國主義》(1915)、《帝國主義戰爭》(1917)、《無產階級專政》(1918)、《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1919)、《從民主製到國家奴隸製》(1921)、《無產階級革命及其綱領》(1921)、《唯物史觀》(1927)、《處於絕境的布爾什維克主義》(1930)等。
“超帝國主義論”是考茨基的著名學說,集中反映了他的修正主義觀點。考茨基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社會和技術的種種原因,工業的發展總是快於農業的發展。工業產品和工業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農業生產的生活資料和農業地區市場的增長速度。
考茨基完全接受了馬爾薩斯的反動人口理論,認為工業和農業之間不可能達到平衡,資本主義工業民族就必然產生不斷擴大同它有交換關係的農業地區的意圖,帝國主義就是這種意圖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考茨基認為帝國主義是高度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是每個工業資本主義民族力圖征服和吞並愈來愈多的農業區域,而不管那裏居住的是什麼民族。
考茨基根據自己對帝國主義的上述解釋,認為帝國主義就是資本主義世界政策的最後可能的表現形式。而且,既然帝國主義隻是一種政策,同經濟沒有必然聯係,那就完全有可能以另一種辦法來代替它,帝國主義國家出於自身利害關係的考慮,也必然要這樣做。因此,從純粹經濟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不是不可能再經曆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把卡特爾政策應用到對外政策上的超帝國主義的階段,即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共同剝削世界,來代替各國金融資本的互相鬥爭,可能在資本主義範圍內造成新希望和新期待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