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柏蒂爾·俄林: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人(1 / 2)

1899年4月23日,柏蒂爾·俄林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柯裏潘村。

俄林16歲讀完了中學,於191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隆德大學。在那裏他開始學習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他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了隆德大學的課程,獲得了學士學位。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征入伍服兵役,期滿後又到斯德哥爾摩大學,在著名教授古斯塔夫·卡塞爾門下當研究生。

為了擴大視野,他加入了全國經濟學家俱樂部。在那裏,聚集著全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除了他的老師赫克塞爾外,還有達維·達維遜、克納特·威克塞爾和古斯塔夫·卡塞爾等。他們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在貨幣理論方麵,他就深受威克塞爾的影響。

1919年,赫克塞爾發表了關於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影響的重要文章。文章裏著重分析了李嘉圖比較成本差別背後的事實,並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修正。赫克塞爾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極大興趣,這促使他把很大精力集中於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

1922年,俄林在向卡塞爾提交的博士資格預選論文裏,第一次提出了自己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初步大綱。這個大綱成為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隨後,俄林先到英國劍橋大學短期學習,後又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一年。他虛心向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弗蘭柯·W·陶西格、約翰·威廉姆斯等求教。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回國途中,他再次到劍橋大學,向著名經濟學家A·C·庇古求教,獲益匪淺。

出國學習使他增加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思想。回到斯德哥爾摩大學後,即抓緊時間完成博士論文。1924年5月28日,對俄林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瑞典幾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都來參加他的博士論文答辯。他滿懷信心地站在答辯席上,有條有理地闡述自己的見解,並回答提問。答辯持續了五個半小時,他終於以創新的論點,有說服力的論據贏得了教授們的稱讚。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被授予副教授職銜。

俄林在經濟學研究方麵的特點是,不做已有理論的奴隸、勇於探索和創新。他認為,後來者的任務不是對名家的理論僅僅做些解釋,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創新、突破。他登門求教於陶西格,但他並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貿易理論;他尊敬老師卡塞爾,但他決心衝破卡塞爾的封閉貿易均衡理論;他讚賞赫克塞爾的開放貿易理論分析,但他又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因此,俄林所提出的貿易理論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中關於區域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係第一次較完整的闡述。正如他在博士論文的前言中指出的,雖然在衝破卡塞爾封閉貿易均衡理論上他與赫克塞爾不同,但他的理論深受赫克塞爾理論的影響。雖然他的理論模型是建立在不同地區或國家的雙重價格分析基礎上,但卡塞爾的單個市場均衡理論卻是他理論模型的起點。俄林取得的成就真可用得上中國的一句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然,創立一種理論很難,而要贏得權威們的承認則更難。早在1922年,在老師卡塞爾的建議下,俄林曾把自己的貿易理論摘要寫成《國際貿易結果和原因的主程分析》寄給英國《經濟月刊》。雜誌編輯弗朗斯·艾得奇沃斯把他的文章轉給另一位編輯,即後來很有名聲的凱恩斯,征求意見。凱恩斯對這位年輕人的文章根本不放在眼裏。他在便箋上寫道:“我認為這沒有什麼價值,應該拒絕。”就這樣,文章被退回了。可貴的是,俄林並沒有因此而懊喪。他不僅繼續進行深入研究,還毫不示弱地在許多問題上與凱恩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1925年,俄林參加了獲取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經濟教授的競爭。按照挑選委員會的規定,參加競選者必須在三個月內就指定的題目寫一篇論文,在48小時之內準備一篇講演。結果,競選時,俄林以三比二的優勢獲勝。這樣,年僅26歲的俄林,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教授。1930年,他應聘回到母校斯德哥爾摩商業經濟學院,接替他的老師赫克塞爾任經濟學教授,從此擔負這一職務達35年之久。

俄林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還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一直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能爬上首相的寶座。他剛任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不久,就當上了自由青年協會的主席,一舉成為政壇上引人注目的活躍人物。1938年,俄林當選議會議員。1944年,他出任瑞典主要反對黨自由黨的主席。同年,在聯合政府中任貿易部部長。他連任自由黨主席達2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