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1900—1978年)是英國經濟學家,生於英國諾福克。1919年進牛津大學,專修古典文學、哲學和曆史學。1922年畢業後去劍橋大學,在凱恩斯指導下學習經濟學一年,此後長期在牛津大學任教。1940—1945年間在英國政府工作。1945年繼凱恩斯之後擔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刊物《經濟學雜誌》的第三任主編。二戰後,除繼續在牛津大學執教外,於1947—1950年任聯合國就業與經濟穩定委員會委員,1952年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顧問等職。
哈羅德的主要著作有:《國際經濟學》(1933)、《論商業循環》(1936)、《動態經濟學導論》(1948)、《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生平》(1951)、《反通貨膨脹改革》(1958)、《動態經濟學》(1973)等。
哈羅德在國際經濟學領域的貢獻,主要是把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引進國際經濟學,考察了一國進出口貿易量與國民收入和就業、量之間的關係,從而開創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收入分析”,提出“國際貿易乘數”的概念。在《論商業循環》一書中,試圖在引進市場壟斷因素基礎上建立動態經濟學理論體係。他在該書中把凱恩斯的乘數原理與前人已提到的加速原理(他把加速係數稱為“關係”)結合起來,解釋周期性的累積的擴張和累積的緊縮這種經驗現象。其後,哈羅德在《論動態理論》(載《經濟學雜誌》1939年3月)一文中,一方麵應用均衡分析方法,探討實現均衡所需的條件,另一方麵把凱恩斯的短期靜態(或比較靜態)宏觀均衡分析長期化、動態化,提出了後來被稱為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研究在長時期內一國經濟均衡增長所需條件的理論模式。哈羅德在論證其經濟增長模型時提出的基本假設條件是:第一,社會隻生產一種既可用於消費又可用於投資的產品,即這種模型是一部門增長模型。第二,隻有資本與勞動兩種生產要素,而且,資本—勞動的比率是固定不變的。第三,規模收益不變。第四,不存在技術進步。以G代表經濟增長率,即國民收入增長率,S代表儲蓄率;C代表資本—產量比率,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亦即增量的資本—產量比率或加速係數;則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G=S/C,這就說明了,在技術不變,從而資本一產量比率(C)不變的條件下,要經濟增長維持一個固定的比率,這一經濟增長率所要求的投資率一定要等於儲蓄率,即長期穩定的增長率要保證儲蓄等於投資,這一模型既分析了長期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又分析了資本增加(即儲蓄率提高)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在這一基本公式的基礎上,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分析了經濟中短期與長期波動的原因。在進行這種分析時,哈羅德提出了三個重要的概念: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G)是指實際上所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它由實際儲蓄率(S)和實際成本產量比率(C)決定。所以:G=S/C;有保證的增長率(Gw)指長期中能使計劃的儲蓄與計劃的投資保持相等的經濟增長率,它由合意的儲蓄率(Sd),即長期中計劃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Cr),即資本家感到滿意,並願意保持下去的計劃的資本—產量比率所決定。所以:Gw=Sd/Cr;自然增長率(Gn)指長期中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它由最適宜的儲蓄率(So)和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決定。所以:Gn=So/Cr;長期中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是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相一致,即G=Gw=Gn,如果這三種增長率不一致,則會引起經濟中的短期或長期波動。
實際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不一致會引起經濟中的短期波動。當實際增長率大於有保證的增長率(G>Gw)時,會引起經濟中累積性的擴張。因為這時實際的資本—產量比率小於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C<Cr),資本家會增加投資,使這兩個比率一致,從而就刺激了經濟的擴張。相反,當實際增長率小於有保證的增長率(G<Gw)時,會引起經濟中累積性的收縮。因為這時實際的資本—產量大於合意的資本—產量比率(C>Cr),資本家會減少投資,使這兩個比率一致,從而就引起了經濟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