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哈斯丁斯·張伯倫(1899—1967年)是美國經濟學家,壟斷競爭理論的創立者,20世紀西方經濟思想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張伯倫1899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的拉康納,1920年畢業於依阿華大學,1922年獲密歇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7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獲波士頓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29—1967年在哈佛大學任教,1934年任教授,1937年起任哈佛大學經濟係主任。1948—1958年接任哈佛大學著名刊物《經濟學季刊》主編,1965年當選為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傑出委員。1967年在馬薩諸塞的坎布裏去世。早在1927年他還是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時,就完成了以《壟斷競爭理論》為題的博士學位論文,1931年他以這篇論文為基礎,幾乎與英國的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同時,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壟斷競爭理論》,從此一鳴驚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壟斷競爭理論》(1933)、《走向更一般的價值論》(1957)等。
張伯倫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在於創立了壟斷競爭的廠商理論;提出了“大集團實例”,產生了市場結構作為純粹競爭與壟斷之間的統一體的概念,並由此成為創立現代工業組織分析之父;打破了羅賓遜所謂工人“剝削”的概念,因為在非純粹競爭的行業裏,工人獲得的是邊際收益產品,而不是邊際價值產品,張伯倫證明了兩者之間的差異並沒有被包括企業家在內的其他經濟單位所接受,但都被廠商當作一種外部收入約束來對待;另外,張伯倫通過出版他與其學生一起進行的模擬市場運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而成為現代市場經驗研究的創始人。
張伯倫認為,壟斷性競爭市場結構是指這樣的結構,其中,廠商感到競爭力量的外部壓力,它不同程度地由壟斷力量對其產品定價所緩和。他強調用產品差異和銷售成本來說明壟斷競爭廠商的行為,把產品看成是有差異的,這本身並不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張伯倫的貢獻在於,將壟斷競爭體係建立在產品差異這一普遍現象之上。他對壟斷競爭與純粹競爭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壟斷就是獨占。相應的,“純粹競爭”是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同時,出售的商品沒有差別、即完全一樣或標準化,因此可以相互替換。張伯倫認為,純粹的競爭或壟斷在經濟生活中都是罕見的,大量存在的是壟斷和競爭的混合,即“壟斷競爭”。因而,張伯倫的壟斷理論又被稱為“壟斷競爭理論”。他認為,在這種既有壟斷又有競爭的現實經濟下,根據純粹競爭理論,必然得出價格和成本太低、生產規模過大的錯誤結論;而如果考慮到銷售成本,純粹競爭理論的錯誤不再僅是程度上的問題,將會使以純粹競爭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來推算價格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純粹競爭條件下根本沒有銷售成本,這樣,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就隻是一種虛構的、不切合實際的、僅包括一部分需求和成本的曲線,因此,純粹競爭條件下由兩條供求曲線相交的價格不僅僅是太低,而且毫無意義。同時,他通過建立個人均衡和集團均衡分析了壟斷競爭下的廠商均衡。他首先研究了個別廠商的銷售量與價格的均衡問題,他稱之為“個人均衡”,然後再進行所謂“行業分析”,研究整個行業的“集體均衡”。他認為,個別廠商在決定其產量(銷售量)時,一方麵要考慮增加產量會增加多少收益,即邊際收益;另一方麵又要考慮增加產量會增加多少成本。隻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廠商就會增加產量,直至兩者相等為止,此時利潤最大,或虧損最小。在這種情況下,廠商就不會擴大或縮小產量,或者說達到“均衡”狀態。同時,他把壟斷力量公式化為操縱價格,把控製市場的賣方壟斷包括在壟斷競爭的概念之中,認為賣方壟斷的市場結構的核心特征是決策中那種看得見的依賴。從20世紀50年代起,張伯倫將其研究的重點轉向呈現特異的賣方壟斷方麵,對擁有略有差異產品的銷售廠商的十分現實的市場結構進行縝密的調查,揭示出了賣方壟斷式競爭的廠商的等級群。這是其壟斷競爭理論的特點。
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繼承了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研究了在壟斷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資本主義企業(廠商)如何決定產品的銷售數量和價格問題,也就是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的形成問題。可說是對馬歇爾的傳統經濟學的一個補充和發展,使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現象的描述更接近現實。同時,張伯倫首次詳細地研究了銷售成本,這對廣告經濟學以及企業經營管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由於張伯倫把市場看做是包含從純粹競爭到有競爭的壟斷,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壟斷的全變數範圍,後來的學者便可以放棄純粹競爭的模式去討論更加複雜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