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欽年譜簡編
說明:由於曆史遺留的有關範欽史料相對有限,各種史誌及文集對其活動又往往缺少時間方麵的記錄,或雖有而記焉不詳(如《正月十三集竹墟宅》一詩,何年的“正月十三”沒有交代明確;又如《中秋雜詠和東沙》,何年的中秋,令人摸不著頭腦)。對人物大多不用名或字,而喜歡用別號、室名,乃至籍貫、官銜等,這些均給編寫《範欽年譜簡編》帶來一定不便。編者試用以下原則來進行編寫:
——凡能查清事件或活動發生年月日的,依照原作如實著錄;
——原著中雖無具體時間記載,但可以從其他記載的活動中推算出其發生時間者,則設法推算(如範欽生前為子女析產,僅提到是其妻亡故後的第三年,於是這個具體年份就推算出來了);
——與其他記載聯係對照來確定它的發生時間(如他送別某一個曾在寧波任職的重要官員,筆者便從《寧波府誌·職官》中查到該官員的任職和離任時間,這樣大致上也可以把時間搞清楚;
——參照記事排列的次序(一般均依時間先後為序),再結合我所了解的史實,測出一個盡可能接近實際的年份,並冠以“約”字,如“約嘉靖十一年”,不過這樣的方法一般極少采用。
——有關農曆和公元換算,均依照陳垣先生1925年所撰《中西回史日曆》(原為勵耘書屋印本,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為準。
明正德元年丙寅1506一歲
正德元年丙寅九月十九日戌時(1506年10月5日20時),誕生於寧波府鄞縣西門外後莫家漕範宅。父璧,民籍,後以欽貴,誥封工部員外郎。母王氏宜人。
正德四年己巳1509四歲
“四歲,祖父親教之誦讀古詩歌能通大義,喜曰:‘此兒必能勝吾誌。’”(沈一貫《明通奉大夫兵部右侍郎東明公墓誌》,文載民國《範氏支譜》)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十一歲
十一年丙子十一月十九日亥時(1516年12月12日22時),祖父訢病逝,享年六十七歲。,歲貢生,授修職郎,江西饒州府德興縣司訓。葬鄞西南馮灣。
正德晚年至嘉靖初年(約正德十五年至嘉靖二年1520—1523)髫年
“髫年補博士弟子員。”(民國《範氏支譜》。按字義解釋,髫年乃是童年、幼年之別稱;博士弟子員指在府學就讀的生員,即入學之秀才。古代男子二十稱“弱冠”,既曰髫年,一般不會超過十幾歲,至少不會逾越二十歲,以此推算,範欽中秀才當在正德晚年至嘉靖初年。)
嘉靖二年癸未1523十八歲
是年,寧波發生“爭貢之亂”,名為“貢使”,實為武裝走私的倭寇,以市舶司驗貨先後對待不公為借口,尋釁滋事,大肆劫掠燒殺,我軍民死傷逾萬人。不久,朝廷重申東南沿海實行海禁。此事給範欽留下了深刻記憶。
嘉靖三年甲申1524十九歲
嘉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1524年11月22日),從子大澈出生。大澈係欽胞兄鏞之長子。
嘉靖四年乙酉1525二十歲
大婚,娶袁氏。
嘉靖七年戊子1528二十三歲
中浙江鄉試舉人。《嘉靖七年浙江鄉試錄》:“中式舉人第七十名範欽”,“考試官從仕郎工部給事中陸粲等。”
侄子虛誕生。《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祭侄子虛文》:“汝之初誕也,予方舉於省闈。”子虛乃範欽胞兄鏞之子。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二十七歲
參加壬辰科會試,中第一百七十八名;殿試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十八名。《嘉靖十一年壬辰進士登科錄》雲:“讀卷官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榮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李時等十七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十八名範欽,貫浙江寧波府鄞縣。民籍。國子生。治《書經》。字堯卿,行五十五,年二十七,九月十九日生。”
出任湖廣隨州知州,有惠政。王國維跋《隨州誌》雲:“《隨誌》二卷,四明範氏天一閣舊藏,明抄本。無撰人姓名,所記事起於洪武十三年(1380),迄於嘉靖十一年(1532),書中知州事最後者為範大夫欽。”
約在嘉靖十一年至十二年間,叔父範瑫寓書教誨範欽曰:“爾毋黷貨,毋妮(昵)勢,毋小人是狎,毋虐無告,毋負爾君,毋斬爾養晦大父之澤,毋背爾父之教。”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三十歲
校刻《王彭衙詩》九卷(阮元《天一閣書目》作《王彭衙集》九卷)。時在隨州知州任上。
賦詩《秋日閣望》:“楚地三年客,江鄉萬裏台。清秋頻悵望,何日好歸來?塞北深烽火,郊墟半草萊。登臨何意緒,遲暮此邅回。”(《天一閣集》卷之五)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三十一歲
顏木撰《送甬東先生擢繕部序》(張時徹輯《皇明文範》),其中雲:“其在今日,子也臨我,律身如幹,持法如鍾,詞采如弼,祗嚴莊重,惠厚宣朗,閔旱振貧,擿奸滌弊,民懷吏畏,盜賊屏跡,執此以往,雖天下可也。”
升任工部員外郎。
時大工頻起,武定侯郭勳為督,勢張甚。
“諸大工嗣興,欽以繕部郎筦內外廟宮,屯田俞郎谘伯筦山陵。會侯勳、中官忠表裏為奸,私冒官錢數十萬,(欽)皆抑不發。勳遂誣欽以愆稽,被逮。卒從薄罰。四年後出守袁州。”(光緒《鄞縣誌·範欽傳》)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三十四歲
冤獄昭雪。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三十五歲
是年三月十九日寅時(1540年4月25日4時),長子大衝誕生。係徐太孺人出。
撰《別俞泉州禮卿七首》,其中有“我情何連翩,與子厲修翰。飄飄薄顥蒼,順風托英盼。開心展嬿婉,日昃不顧返。各期終此歡,離別何由患。事變起無因,中道倏飄散。子也當遠役,我亦行江漢”。
出任江西袁州知府有惠政。雍正《江西通誌》引《袁州府誌》曰:“範欽,字堯卿,鄞縣人,由進士。嘉靖十九年,任袁州知府。詰奸剔蠹,群盜屏跡,屬境肅然。又念袁民貧苦賦重,力請於上,得稍蠲減,百姓德之。”
賦《初到袁州》五律一首。詩雲:“一麾仍出守,千裏此孤城;風壤鄰南楚,冠裳接上京。無才勞聖主,何術起蒼生?為憶昌黎子,修祠百代名。”
約嘉靖二十年辛醜1541三十六歲
嚴嵩子世蕃欲奪袁州宣化公宇欽不許。世蕃怒,訴諸其父嵩,欲斥之。嵩曰:“是抗武定侯者,以強項自喜,踣之適高其名,但當籠絡之耳。”其事始寢。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三十七歲
嘉靖《袁州府誌》卷二載:“署東為察院行台,舊為廉訪分司治所……嘉靖二十一年知府範欽一新之,改為察院行台”。
“大明正德間盜起,始議築土城,周七百一十丈,高一丈五尺,基闊一丈四尺,麵經八尺,架木複瓦。東南濱於河,旋決於水。知縣王甸修為石門三(東雙虹、西勝跡、南臨浦)。知縣盧秉章修為門七。嘉靖二十一年,知府範欽、知縣李參重修建四門(東通吳,西適楚,南朝陽,北振辰,又有小水門)。”
秋,範欽登鬱孤台,懷鄉思親,作《秋日鬱孤台》詩。詩曰:“斜日滄江上,憑虛倦眼開;時危常撫劍,秋盡始登台。霜重丹楓暗,雲間紫雁來。故鄉緲何所,延佇首重回。”(《天一閣集》卷之七)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三十八歲
校刻《熊士選集》一卷。正文卷首題“四明範欽校刻”。同時又校刻《阮嗣宗集》二卷。題“魏步兵校尉阮籍撰,鄞範欽、吉(州)陳德文校刊。”
守袁州已滿三年。範欽稽核所屬四縣之糧賦及茶課等,發現自正德十年(1515)以來,其征收率逐年有所增加,由是民力益疲。欽查得詳情後即奏請朝廷,得稍蠲免,袁民德之。
袁州府箭樓傾圮,因一時修複不易,“知府範欽因其圮處,以磚覆之”。
儒學“諸生以泮池堪輿家不利請,於是知府範欽覆土塞之。”
是年袁州宜春譙樓、掖樓、宣化樓均毀於火,“知府範欽、同知張澤、通判林日昭易石為基重建”。
“嘉靖二十二年,知府範欽重修韓文公廟。府署東、宜春台右祀唐韓愈。愈以刑部侍郎論事貶潮州刺史,量移袁州,以召去。宋皇祐間(1049—1053),知州祖無擇建祠於學;嘉定中(1208—1224),知州鄭自誠重建,有黃幹記。”此次範欽又一次重修。
宜春縣有呂公井,“每晨浮泡水麵,成呂字,袁人取為水火克製之義。其右又有池,皆湮塞為民居。近年城中頻火,袁人以井池不渫為厲,知府範欽稽其址浚之”。又有孚惠泉“久於占為民居,嘉靖二十二年知府範欽稽籍浚之”。
宜春縣吏舍“廳前中道為戒石亭,嘉靖間知府範欽建為高亭,升石於上,尤便仰觀”。
修繕袁州府之漕米糧倉、軍器庫與教場。“衛(指袁州屯田衛,始建於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中為正廳,後為鎮靜堂,左為經曆司,右為鎮撫司,右前為旗纛廟,嘉靖二十二年知府範欽檄指揮同知刁琛重修。左東北隅為倉,東南宜春台為軍器局,東宜陽門外為教場。場有將台,有演武亭,為屯田一十三處……”。(以上均見嘉靖《袁州府誌》)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三十九歲
授欽為江西九江兵備副使。《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一《贈段郡丞考績序》中有“嘉靖甲辰,餘備兵九江”等語。
六月十一日(1544年6月30日),次子大潛出生。係徐太孺人出。
七月初一日(1544年7月20日),賜進士出身天官尚書郎南禺外史豐坊道生作《底柱行贈東明先生之江西》,其中曰“嗟嗟範夫子,直氣棱棱羞委靡,中心光明尤愛士,特立獨行誰可比?行行江西旬月爾,天下望公如底柱,太宰司馬堪立取!亦知金甌眷當寧,萬金湖中波瀰瀰。狂夫樂此期沒齒,為君湖傍先洗耳”之句。
七月二十八日子時(1544年8月16日0時),範欽叔父範瑫病逝。欽撰《祭訒齋叔父文》。時欽在江西九江任上,緘辭祭奠,以表哀思。範瑫字伯良,號訒庵,郡增廣生。範欽在祭文中回憶:“某少也孱……叔父規誨引喻,靡間寒燠,某稍稍開悟,因緣隨叔父校藝,叨舉於鄉;後某且舉進士,服官中外,叔父寓書曰:‘爾毋黷貨,毋妮(昵)勢,毋小人是狎,毋虐無告,毋負爾君,毋斬爾養晦大父之澤,毋背爾父之教。’……某自以不敢逾佚,以至今日。”(《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四十一歲
擢任廣西參政。
得知即將出任廣西參政,詠詩述懷,題為《聞參廣藩作》。詩雲:“檄書忽報下江鄉,南去風程涉楚湘;敢以親交希異擢,隻緣疏懶合遐方。雲山五嶺歸侵土,幹羽諸蠻列舞行。可道腐儒堪落魄,伏波銅柱故相望。”(《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作《送呂敬叔倅全州》:“桂林風壤異他方,作宦逢君逸思長。絕嶂連雲開五嶺,輕帆掛月泝三湘。征蠻共惜王師老,吊古惟憐舜寢荒。萬裏橋邊逢驛使,可無書劄下衡陽?”(《天一閣集》卷之十三)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四十二歲
遊桂林漓江,賦《宿陽朔江得偏字》、《舜廟》。詩曰:“江舟臨夜泊,愁絕不成眠;曙色窺窗盡,灘聲到枕偏。草蒸兩岸暑,瘴老百蠻天。豈少楊朱淚,揮當歧路前。”“不謂重華廟,還留漓水陰。陽草迷輦道,洞發韶古音(洞名——範欽自注)。千載悲思地,當時出狩心。蒼梧望不極,雲日晚沉覺。”(《天一閣集》卷之五)
奉命分守桂平。桂平是廣西東南要地,位於桂林之南,南寧之東,丘陵與高山(大瑤山等)相間,黔江與鬱江在此彙合成為潯江,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明代的軍事重鎮(設有常駐軍隊的衛所和指揮使,有時還配置了更高級別的軍事長官),漢族與壯、瑤、苗、侗、彝等許多民族在此共居。範欽以廣西參政身份統管桂平的軍政事務,如何搞好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團結,是他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四十四歲
攜侄大澈遊京師。大澈題詩雙塔寺壁,為學士袁煒見而賞識,延為塾師。居三年,補國子監生;後又補鴻臚寺序班。曾七奉璽書,出使外國,進秩二品。
賦詩三首,送好友張惟本赴武昌太守任,題為《送張惟本赴武昌》。此選其一:“九江西去洞庭開,縹緲仙槎上漢來;青草瘴消湘女岸,彩雲春滿楚王台。逢時展任驊騮步,吊古傷偏鸚鵡才。同學少年今短發,暮天煙樹共徘徊。”(《天一閣集》卷之十一)張淵,字惟本,號纓泉,鄞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曆任工部主事、武昌太守、江西參政,後又遷廣東按察使,僅半載,即被任命為貴州布政使。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四十五歲
應同僚俞憲之請求,抄錄洪武年間三科進士登科錄內容給他,以便俞憲所輯《皇明進士登科考》的內容更趨完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總集存目二》稱:“俞憲字汝成(號嶽率),無錫人。嘉靖戊戌(十七年,1538)進士,官至湖廣按察使”(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作“官至山東按察使。”而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亦作湖廣按察使)。輯有《盛明百家詩》,著有《是堂學詩》、《鴸鳴集》等。關於俞憲編輯《皇明進士登科考》過程,《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述之甚詳:“戊申(嘉靖二十七年,1548)予謫楚,(《皇明進士登科考》共十二卷,國圖有藏本;而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為十三卷。但此書不是一次刻成,隻能說前麵除首卷以外的若幹卷)梓於楚;己酉(1549)移越,(續)梓於越。顧洪武間所亡三科,猶為闕典,覽者有餘憾矣。今年秋,明(州)章貞叔過餘曰:‘予(原)有是本,而今逸矣!當為君移劄範堯卿氏,可得也。’已而果如約。予乃取校入梓,悉補闕亡,並續庚戌(1550)榜三百二十人,另起為卷,於是錄始大備矣。於戲,二君拾遺之功,詎可掩哉!庸書以識,時庚戌冬日,憲在慧南讀書園。”
約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四十六歲
二月二十九日,叔父範琚病逝。琚字伯廉,號西塘,以子鎬貴,贈文林郎。欽撰《祭季叔父文》。
作詩答贈王世貞,題為《酬王鳳洲中丞》。詩曰:“交臂論文上國秋,別來夢想滿滄州。遠書繾綣高懷見,往事寢尋短發愁。肯向乾坤論瓠落,直驚詞壇擅風流。平原舊約依然在,安得乘槎十日留。”
得王世貞書翰曰:“所諭欲彼此各出書目,互補其缺失,甚盛心也。……長夏小閑,當如命也。”
向揚州太守借抄書籍。據駱兆平《天一閣叢談》引範欽《吹劍錄外集跋》雲:“是書,餘借之揚州守芝山,冗病相纏,委置幾閣,亦且數月,夏五下旬,乃抽暇錄之,四日而就。念予善忘,擲筆固不能一一憶也。辛亥歲(即嘉靖三十年)甬東範欽識。”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四十七歲
倭寇入侵浙東沿海,郭巨失守,賦《江上聞郭巨失守悵然有作》:“戰血昏滄海,驚傳夷寇饒。輕兵乘雨夜,利舸逐風潮。一旦軍容損,頻年士氣驕。秪今籌略者,誰似漢嫖姚。”(《天一閣集》卷之六)
擢任福建省提刑按察使。同年八月,出任壬子科福建鄉試監試官。
送友人張子受擢任廣西參政。因範欽曾任此職於桂,老馬識途,撰詩四首相贈,題為《送張子受參政廣右》:
久作閩中客,初移嶺外遊。分方周亞伯,建節漢諸侯。
天遠龍蛇國,霜驅瘴癘秋。伏波銅柱在,剔蘚好停舟。
西土驅馳日,支離笑此身。為看今去路,轉憶舊遊人。
雲嫋梧城夕,花迷粵甸春。漫將他夜夢,縹緲逐行塵。
楚塞極南地,人傳萬裏橋。湘漓分一水,白黑染諸苗。
譯語初通漢,文風漸慕堯。君才稱慷慨,端不負清朝。
故友日寥落,君行複異方。路歧當一別,雲樹鬱相望。
賦就知湘浦,書來定夜郎。不妨江海客,長日詠滄浪。
(《天一閣集》卷之五)
撰《水口驛簡省中舊遊》。水口在福建古田溪與閩江交會處,係水陸交通要道,明時此處設驛站。詩曰:“東南雄勝古閩州,銜命今叨攬轡遊。海日迥懸千嶂曉,天風晴卷亂帆秋。十年蹤跡真難定,滿地瘡痍苦未瘳。為問碧霄鸞鳳侶,欲將何術繼名流。”(《天一閣集》卷之十一)
嘉靖三十二年癸醜1553四十八歲
作《贈萬總兵民望》詩:“磊落雲台彥,經年水國居。遺榮希賀監,多病似相如。客至嚐懸榻,家貧隻著書。傳聞青海北,待爾駕長車!”(《天一閣集》卷之六)萬總兵表,字民望,鄞縣人,係抗倭名將。
冬,晉升雲南右布政使。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四十九歲
春,赴滇就任布政使,途經袁州。口占《再經袁州》:“五馬東馳歲屢遷,重來風日正暄妍;帆飛昌峽波濤靜,路轉春台紫翠連。寇盜久堪原野靜,人家半住水雲偏。未論棠樹今多少,華發催人自可憐。”
赴滇途中,遇萬懋卿,詠《別萬懋卿往貴藩,時予亦轉滇南》相贈。詩曰:“傾蓋江門屬往年,同台誼分更連翩;詎知水口(此水口在江西會昌縣西南,為入湘水之口)留歡地,卻是天涯送別筵。路指百蠻叢竹外,旌搖三楚夕陽邊;征南羽檄今仍急,誰替昌言黼扆前?北風吹客向邊州,立馬旗亭不可留;雪後稀逢彭蠡雁,春來好上洞庭舟。頻年軍國征輸盡,此日朝廷簡拔優。極目昆明吾更遠,連天落木起離愁。”
赴滇夜宿驛站,作《宿偏橋堡即事》:“極目昆明驛路遙,轅門映日暫停鑣;天連鬼國虺蛇簇,場對蠻江鼓角饒。春暮鶯花猶寂寂,夜深風雨忽蕭蕭。籌邊漫道無長策,幹羽由來格有苗。”
去滇未久,時約在秋冬之際,即陟陝西左布政使。範欽《送李澄城自序》中有“餘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左轄陝西”之句可證。
蒞陝未久,叔父琚之子範鎬選補寧國令,欽聞訊非常高興,賦《聞舍弟武卿就寧國令》一首:“煙花三月遍長安,縱馬逢人得意看;豈謂風塵終厄驥,遂令枳棘獨棲鸞。百年門閥心情苦,相隨明月度闌幹。”鎬字武卿,號南海,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中舉,至三十三年(1554)始補縣令缺。(以上均見《天一閣集》卷之十一)
登長安城眺望,賦《登長安城樓》一首:“雲閣縱秋攀,三秦指顧間。河流銀是派,□古玉為關。南下雁初急,西征人未還。誰當憑上策,不戰定天山。”(《天一閣集》卷之八)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七月十四日(公元1554年8月2日),其父範璧病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於馮灣,並葬衣冠於望春橋之西。未幾,其母王氏宜人,又於同月二十五日相繼而逝。是年秋,訃聞送至長安。欽由陝西告官回裏,丁父母憂。
作《告宗祖墳》:“歲序流易,節屆新秋,萬寶告成,恭修薦享禮也。困諗不肖,借我祖宗德澤之貽,先考妣養育之恩,遂以賤陋獲廁卿亞,且藉先室宜人為之助也。不幸薄祐,未蒙恩贈。先考妣心行純厚,事可師法,未嚐侵損於人。受封雖一十八年,茹苦力勤,朝夕不遑,而家業寥寥,猶圖祿養,竟不可待。悠悠蒼天,此恨何言!……”(《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
總督胡宗憲在嘉興抗倭大捷,誘捕並誅殺附倭巨寇王直、徐海等。範欽寄《海上聞捷》詩以表祝賀。詩曰:“烽火頻年塞海涯,俄傳血戰掃長蛇。氣兼貔虎輕千灶,陣列風雲按五花。殊伐共歸胡督府,征兵獨數漢良家。天心悔禍從今日,為報狂夷莫亂華。”(《天一閣集》卷之十一)
撰《封工部主事黃公墓誌銘》。黃宗欽為範欽之姑父,其弟宗明係禮部侍郎。宗欽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為工部營繕司主事,以彈劾宦官被貶外放任漳州通判。宗欽卒於三十二年癸醜(1553)二月,享年七十有二;次年(1554),下葬於鄞西鳳嶴山,範欽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