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附錄之三(2 / 3)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五十歲

南京兵部侍郎屠大山被劾歸裏,時範欽丁憂在家,作《屠司馬》一詩以表同情和慰問。詩曰:“功成百戰薄封侯,投劾歸來半白頭;觸眼風波驚往事,放懷天地攬情遊。賭棋晚結東山社,擊劍時登滄海樓。隻恐簡書催物役,滿林猿鶴不勝愁。”(《天一閣集》卷之十二)

寧波知府張正和蒞任,借座城南延慶寺宴請範欽,賓主即席唱和甚歡,範欽步張守之韻而和之:“星橋雲閣俯垂楊,楚舞燕歌對舉觴;月轉高城沉夕漏,風來別殿識無香。百年民物逢開泰,四座賓朋荷寵光;促席不辭閶闔曉,由來意興似高陽。”張正和字巽峰,江西南昌人,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555—1556)在寧波任知府。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五十一歲

丙辰除夕(1557年1月29日),丁憂在家,時屆歲末辭舊迎新之際,仍念念不忘平倭和藏書兩件大事,又感父母雙亡,無法效老萊子承歡堂前,賦《丙辰除夕》以寄懷:“瞬息韶光逼歲除,淒涼懷抱極憐予。萊庭莫效千齡祝,鄴架虛稱萬卷書。海國經年頻禦寇,山林何地可投居?城隅鍾鼓催元會,擬看青陽冉冉舒。”(《天一閣集》卷之十一)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五十二歲

夏,周莓崖督撫江西,範欽贈詩三首以賀,此選其一:“開府洪都壯麗並,相逢誰不羨君行?炎天驛路含風爽,曉日官舡拂浪輕。貢水遙兼章水潤,法星高舉將星明。循良四十年來事,聞有穹碑滿道橫。”周莓崖亦是甬人,曾任南贛巡撫兼督汀漳等地軍務,為範欽之前任。

撰《寧波府重修社稷壇碑》。文載《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四。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五十三歲

起補河南布政使。同年,平宗藩馬價;主持河南戊午科鄉試,任提調官。

作《送李澄城》詩並序。“李子時中家豐丘,由郡知事轉簿澄城。餘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左轄陝西,戊午複補河南,感今懷舊,爰賦斯篇”。詩曰:“煌煌二陝域中開,使節交加問俗來。勝事已隨流水去,壯懷可向美人裁?天低太華摽仙掌,路繞黃河出漢台。曠典祗今歸異擢,知君簿領濟時才。”(《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四)

九月(1558年10月),升為右副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明世宗實錄》(卷四百六十四)曰:“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九月,升河南左布政使範欽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又《範司馬奏議》稱:“特命爾前去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廣郴州地方,提督軍務。”

撰《壽莓崖兼促北上》。周莓崖為範欽之前任,亦是欽之同裏好友。接篆時適逢周之六十大壽,範欽贈詩促其先北上進京覲謝,然後早日致仕歸鄉,故詩中有“遺像畫麒麟,可憐丘林臥……黃金他日賜,歸待樂餘春”等句(《天一閣集》卷之十)。

九月(1558年10月),由提刑按察使兼嶺北道兵備副使朱應奎向範欽呈上印信,“計有:前任右僉都禦史何留交的(案發治字九號)巡撫江西巡視江西等處關防一顆,達字三百八十八號;符驗一道,令字三百等號;旗牌八麵副及吏卷等項。因係交收關防、符驗、旗牌等事,未敢擅收,特差舍人屠環齎捧具奏。”(《範司馬奏議》)

作《贈梅林胡公節製江西軍務序》:“江西在海內以晏謐稱。間者,寇盜蠭起,吉、贛、建、撫諸郡橫罹抄掠至殺虜,憲臣患至钜矣。……今少保梅林胡公雅受上眷知,方視浙直諸師,翦平倭寇,遂畀璽書,俾得兼製,便宜從事焉。範子聞之,矍然喜曰:‘彌亂有本,江西之寇當不足平矣!夫天下非盜寇之患,而不握權之難;握權矣,病在於望之不隆;及其望屹然起也,猶慮於不蒙主知。以吾觀於胡公,其殆進於是乎’。”又雲:“主上命公節製,畀以便宜之權,三省撫臣將拱手受成,欲食則食,欲兵則兵,欲戰則戰,欲攻則攻,投之所向,靡不如意,牽製將何從生?”(《天一閣集》卷之十八)

範欽之詩友四溟山人謝榛作《送範中丞堯卿鎮贛州》詩。詩雲:“九月去虔州,天南宿霧開。揚帆生遠思,秉鉞見雄才。地轉三吳盡,山連百粵回。夜深瞻北鬥,獨上鬱孤台。”[“虔州”係贛州古稱,隋開皇九年(589年)置,以虔化水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名贛州。此詩原載《四溟集》,轉引自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贛州市誌》下冊第26篇《藝文·詩文選錄》]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1559年1月),“有倭寇一股,侵入廣東惠來縣磚頭、崎石等地方……即飭廣東嶺道親詣該處,會同巡視海道副使林懋舉、都指揮孫敖,惠潮守備於憲,各督發原調田州報效狼兵黃真等,及揭陽、程鄉兩縣精勇鄉夫,相機設法捕剿;仍谘兩廣軍門調發南丹、東蘭等土兵前去策應,且為風汛之備。”(《範司馬奏議》)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59年2月5日),範欽具表謝恩。“臣由水陸兼程,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前到贛州府地方到任,接管行事,除望闕叩頭謝恩外,竊念臣非應世才,生適逢辰……錫命遽叨龍節之榮,寄重疆圉,勸存犬馬”等恩感知遇之語。(《範司馬奏議》)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五十四歲

擒劇盜李文彪,平其寨。賜金綺。

春,遣百戶殷璽具本進京,奏請增設參將一員,駐紮會昌,以便“節製四省附近有司,如江西南贛二府屬縣及萬安、龍泉,福建長汀、武平、上杭,廣東保昌、始興、翁源、仁化、程鄉、大埔、和平、龍川、興寧,湖廣桂東、桂陽各縣軍衛”;又從各州縣“共調選官軍民兵三千員名,聽其統領訓練”;再自汀、漳、惠、潮、郴、桂、南贛各州郡調集官兵共計七千員名“聽其調度,悉從調遣,得以聯屬兵權,而杜絕各路不軌之謀,盜賊或可屏息,地方賴以安寧”。

二月初八日(1559年3月16日),差舍人孫瓊齎表進京。奏曰,據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潮陽縣及江西右布政袁襲裳、江西按察使兼嶺北道兵備副使朱應奎等呈報,有大股寇入侵流竄,劫掠黃岡、海陽縣南洋都、惠來縣磚頭、福建詔安縣等地方。除調遣閩贛官兵堵剿外,又調發廣西前來報效官兵並谘兩廣軍門協同作戰。因係重大軍情,特差員齎表具報。(以上據《範司馬奏議》)又李杲堂《甬上耆舊傳》、嚴從簡《殊域周谘錄》記載:“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二月(1559年3月至4月),倭寇自饒平流入漳州等處,督閫(範欽)遣都指揮孫敖會兩廣兵進剿,親率‘狼兵’(係封建時代對廣西少數民族軍隊的不合理稱呼)及千戶張春等,二次斬級七十七顆,生擒九名,奪回被擄官民一百八十名……”

三月(1559年4—5月),“賊屯潮之烏石,流突戎水都神山溝地方,三千餘人。都閫範欽會同兩廣軍門吳桂芳、恭順侯吳繼爵督兵進剿;三月二十六日(1559年5月3日),總兵俞大猷移營,五鼓發兵……大戰良久,一鼓破之。”

四月(1559年5—6月),“倭二千餘突犯饒平、海豐,攻破黃岡城,巡撫南贛副都禦史範欽等責成兩廣軍門移駐惠、潮近地,調兵剿禦。事寧,議掣仍留謀勇將官一人領兵戍守。兵部(複)言:兩廣苗情反側,又兼山寇出沒,均宜周防。請命提督兩廣王鈁、總兵曹鬆遴選才將(及)精練士兵三千,馳赴剿賊,並戍要害。”(《明實錄·世宗》卷三十一)

範欽為軍需嚴重匱乏,維修城堡、置造衣甲、添修戰具、招募新兵以及補充賞功之銀俱無從著落,而“庫藏空虛,止有軍餉銀一百三十餘兩”,因此奏請仿效“往年先例,仍借袁(州)臨(川)二府行食鹽廣稅,以濟急用。”特遣百戶殷璽齎本上奏。(《範司馬奏議》)

範欽差舍人孫瓊、方恩等先後三次齎表進京,奏請《議處有司官員以資安攘事》。他根據各該官員實際政績和群眾口碑,提出因人而異的獎能汰劣具體意見。其中特別提到廣東肇慶府通判呂天恩,擬加汀州同知銜,增加俸給,但堅決要求挽留他仍在原地任職,專事安撫新民工作。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五十五歲

三月二十九日(1560年4月24日),汀州府通判鄒子進奉調貴州寧州知州,省文書已到,催促起程。範欽及福建巡按禦史樊聯名保奏,請求將鄒仍留在汀州,“駐紮上杭溪南撫民公館,防禦盜賊”。候旨期間,突然獲悉鄒母病故,應遵例回籍丁憂。七月十七日(1560年8月8日),接吏部谘文,準許鄒離任丁憂,暫由漳南道委員管理。為此,範欽再次具本奏請皇上,敕吏部速派能員,嚴限到任,防賊安民。

七月二十日(1560年8月11日),範欽另具折奏報閩粵剿倭戰況,題為《地方賊情事》,並呈報地方官民奮起剿防的情況。關於“各該失事及有功人員,查明另行具奏”。

再次派舍人吳廷舉齎文赴京,題為《庫藏萬分窘乏,暫留鹽稅以濟急用事》,奏請皇上“軫念南贛重地,餉糧匱乏,安危所係,特飭該部(戶部)再加查議,(速)將八分起運鹽稅,自嘉靖三十六年起暫留五年,以應目前緊急之用”。(《範司馬奏議》)

九月甲子朔(公元1560年9月20日),兵部奉皇上諭旨覆範欽等所請在豪居太平營等處增設通判一員事:“兵部複議:‘提督兩廣侍郎鄭絅、巡撫南贛都禦史範欽言,程鄉豪居太平營等處俱係招撫賊巢,壤接三省,易與為亂,宜及地方稍寧,建立城鎮,徙豐順鄉巡司弓兵守之;增設潮州府通判一員,令其專駐本城,兼轄附近興寧、安遠、會昌、武平、上杭諸縣。’報可。”(《明實錄·世宗》卷四百八十八)

擒大盜馮天爵,升兵部右侍郎。

月份未詳,約在即將離開南贛赴京蒞任之前,欽再次上表詳奏擒大盜馮天爵之艱辛過程,以及馮匪等殘害良民和官兵的擢發罪行;又呈報立功官員的姓名,奏折長達四五千字(詳見《範司馬奏議》卷三)。文末雲:“其強賊馮天爵等監候處決。未獲□□,行令該道細鞫姓名、住址,通行各該管司設法緝捕,庶凶惡明正典刑,而地方晏謐矣。緣係募兵倡亂事理(按:馮天爵原係應募廣兵),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又差舍人吳廷舉齎表進京,為立功將吏請獎,提出“庶賢否不混,勸誡適宜,人爭奮勵於事功,而盜寇不足平矣。緣係舉劾武職官員以飭誡政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範司馬奏議》)

稍後,續奏對捕盜有功的文武官職人員論功行賞的初步建議,以及對慣匪巨寇的發落意見。提出“馮天爵、梁寬合依《支解人者律》各淩遲處死;馮勝等六十五名,俱依《強盜已行律》;而但得財者,不分首從,律皆斬,決不待時”。後又有一折,提出“淩遲馮天爵,梁寬斬罪,趙繼宗等六十五名徒罪,張五倫、吳春福等俱流放”。(《範司馬奏議》)

《明實錄·世宗》卷四百八十九:“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南京、貴州等道禦史王宗徐等劾奏:‘新升兵部侍郎範欽撫南贛時,黷貨縱賊,貽患地方,而代之者楊伊誌,亦非統才,乞許議處’。章下吏部……吏部覆言:‘欽被劾,罪當行勘;伊誌履任方新,當責其後功’。得旨:‘伊誌留用,欽回籍聽勘’。”

回籍後,一如既往關心國家和地方大事。作《贈王憲副印東平倭序》。王印東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接替譚綸為浙江分巡海道,在浙東抗倭屢建戰功。序文雲:“公來攝事,四方靖謐。一日,公檄兵往舟山,眾不知所為,至則倭奴艤舟將內(侵),向眾戳力,盡殲乃已,士氣飆奮。居無何,倭舟蔽海,分道入寇奉化、象山、定海(今鎮海)諸邑,長吏鹹告急,公情神怡適,若無所事事。倭聞不為意,乃潛師從間道分兵薄其營……左右伏起,無不以一當百,倭跽而授首。已而又戰諸方門,戰諸裘村,戰諸戴嶴,兵數十合,斬級以千計,屍積成丘,溪澗盡赤。全軍凱還,歡聲雷動。”(《天一閣集》卷之十八)。

撰《寧波府重修江東大石碶碑》。碑刻全文載《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四。文曰:“庚申(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安德曾侯鎰至(按:前任寧波知府周希哲以罷官去,他臨行時以未完成江東大石碶為念),公(指前任周知府)複申前議。侯曰:‘苟利於民,遑恤其他。’第往視,果如公所指。亟下令,趣所司糾役即工,民乃大來,果如期而河通碶成,連歲大水不為害田。黎庶歡躍,頌聲四作……”

作《祭聞莊簡文》。聞淵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曆官至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他曆事三朝,曾與權閹劉瑾作過鬥爭,為朝野所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七十而告老還鄉。他是範欽敬重的鄉裏長輩。範欽在文中稱讚他“林居掃軌垂十餘年,而實係天下之安危”。(《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五十六歲

始建藏書樓於月湖芙蓉洲。杲堂先生《甬上耆舊傳·範大澈傳》稱:“初,司馬公歸裏,於宅中起天一閣,藏書極浙東之盛。”又全祖望《天一閣碑目記》曰:“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木,然尚未有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揭奚斯)所書,而有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

範欽另有“東明草堂”藏書印。

五月,嚴嵩之妻歐陽氏卒,撰《祭歐陽夫人文》悼念:“惟靈;挺生高門,純懿端莊。動循內則,媲美姬薑。爰佐師相,夙夜劻勷。薦曆三朝,眷隆我皇。鹹有一德,如尹暨湯。忠弼休命,式克對揚。皇念厥助,錫賚殊常。夫人一品,逾二十霜。惟陟象賢,嶽峙龍驤。蘭孫雲興,冠珮趨蹌。日皆師相,康樂洋洋。環視宇內,繄誰可方?天胡不吊,寶婺沉光。驂鸞迅舉,遨遊莽蒼。訃聞龍陛,恤典相將。特詔乘傳,輿歸故鄉。某等夙欽令聞,均懷惻傷。望風寄奠,蕙淆椒漿。袁山矗矗,秀水泱泱。猗與夫人,百世其芳。嗚呼哀哉!”(《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九月二十七日(公元1561年11月4日),為太子少保、總督浙直軍務胡宗憲五十大壽。範欽撰《贈少保梅林胡公序》,頌揚其在平倭鬥爭中盡忠盡力,使“南抵甌閩,北盡淮楚,延袤數千餘裏,倭夷屏跡”。(《天一閣集》卷之十八)

撰《祭侄子虛文》,子虛係範鏞之子,生於嘉靖七年(1528),自少勤勉好學,被範氏寄予厚望。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五十七歲

八月望日(1562年9月13日),胞兄範鏞病逝,享年六十有二。十月初四日終七,範欽撰《祭長兄文》:“我父我母,生我三兒,二親背棄,惟兄是資。兄今長往,我輩何依?呼天籲地,我寧不悲!”欽生性孝友,父母逝世後,尊事長兄若父。(《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豐坊晚年得心疾,萬卷樓所藏之宋元刻本、抄本,被其門生輩竊去約十之六七;複遭回祿,所剩無幾。最後幸存之書籍、碑帖及月湖碧沚別業,均售與範侍郎欽。(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五十八歲

賦《送楊總兵》二首,送別寧波總兵楊尚英離任。楊於嘉靖四十二年間任寧波總兵,蒞任未久即他調,故範欽詩中有“仗節事專征,元戎最著名;何期投抒至,翻速掛冠行”之句。

送別寧波知府曾鎰去陝西任閑職,邑人多為之不平,範欽作《送曾侯遷陝苑馬少卿序》慰勸之。文曰:“任且三年,乃晉為陝苑馬寺少卿……苑馬散秩本不當屬公,地臨西陲數千裏外,亦不宜遠行。予曰不然,聞古者為官擇人,不聞以人擇官……公當行。郡人羅送於郊,囑予為言,遂以所聞書諸前旌。”

十二月初七日(1563年12月21日),範欽之兒媳大衝之妻屠氏病故,年僅二十四歲。屠氏為屠大山之女,屠本畯胞妹。範欽哀悼甚切,親撰《祭子婦屠氏文》。文曰:“汝毓名閥,夙嫻姆訓,恭順靜淑,質行天成,嬪於吾門,迨及七載,婦儀閫則,纂纂好修,凡厥外內,舉無間言……何辜於天,猝與禍會。醫不奏功,禱不播佑,於乎痛哉!”(《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七)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五十九歲

作《贈劉憲副晉大參序》。序曰:“若吾寧東,濱於海,當諸寇衝。巡視憲副定議專駐,以資製馭。歲壬戌(嘉靖四十一年),會任者以失職去(劉應箕之前任為宋守誌,因失職離任),上命平川劉公來司厥事,振廢舉墜,誠嶄焉一新矣。先時逋賊徐明山輩,引麻葉諸倭酋為檇李患,公以僉事提兵殲滅,聲振海徼。已而,晉布政使參議。”又雲,劉來寧波後,使吾寧郡“獲有晏謐者三年”。(《天一閣集》卷之十九)因此,離任之際,士民不勝留戀。劉應箕,四川巴縣人,於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562—1564)任浙東分巡海道。前此,劉曾以都督僉事身份參加過王江涇剿倭大捷;後又殲滅王直義子毛烈股匪。

作《送雷郡侯序》相送。雷金科接替曾鎰在嘉靖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間(1563—1564)為寧波郡守。雷福建建寧人,為人衝和溫粹,後因病離去。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六十一歲

弘曆(清帝乾隆)《文源閣記》雲:“藏書家頗多,而必以浙之範氏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及知其閣建自嘉靖末,至今二百一十餘年。”以此推斷,範氏天一閣創建時間下限不會晚於嘉靖末年,即嘉靖四十五年。

作《壽父姑柯太令人九十序》。

隆慶元年丁卯1567六十二歲

作《吳太守歌贈別泰恒使君》。吳道直,字泰恒,廣東番禺人。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蒞甬,接雷守為寧波知府;隆慶元年(1567)離任。範欽贈別詩中有“太守蹇幃浙之東,治行今複有吳公;政舉六條猶揭日,化行列邑爭趨風”等句。(《天一閣集》卷之四)

送鄞縣令霍與瑕(字勉忠,號勉齋)升任南京太仆寺丞,賦《送霍令遷南仆丞》詩。曰:“雪日蕩晴湖,西行興不孤。雲霄新使節,天苑舊皇都。江送淩風鷁,庭留上漢鳧。君王罷遊獵,八駿未須圖。”(《天一閣集》卷之七)

約隆慶二年戊辰1568六十三歲

顧起經作《報範司馬》、《再報範司馬》、《寄範司馬十二韻》(全文見顧起經《九野山人文集》,明隆慶刻本,天一閣藏)。顧起經(1515-1569)明代詩文家、藏書家、學者,字長濟,號九霞。

隆慶三年己巳1569六十四歲

範欽詩賀侄大澈受官鴻臚寺序班曰:“牢落京華二十春,喜逢獻績渙恩綸;身當玉陛傳天語,名列金閨作近臣。漫以馳驅供歲月,好將忠孝答君親。棲遲愧我鄰衰暮,吟依江天望北辰。”(《天一閣集》卷之十三)

作《送徐憲副之廣東序》。徐善慶,字靖甫,金溪人。隆慶元年至三年(1567—1569)任寧波知府;隆慶三年晉廣東按察副使。範欽稱他為“東浙長城”,另一方麵,勸勉他廣東亦是“島夷土寇所至”的海防要地,是可以建功立業的地方。另有《贈徐太守靖甫》二首。

先後作《壽司馬竹墟屠公七十序》及《壽大司馬張公東沙七十序》。

隆慶四年庚午1570六十五歲

作《贈郡理趙侯應召序》:“百姓聞君之征也,相顧愕然歎曰:‘胡奪我君之遽耶!君嚐恤我困,平我訟,視邑而賦我,簡受委而稽我,慎保有天年室家完聚者,誰之賜!今乃棄我去耶?於是涕泫彷徨,若無以生’。”(《天一閣集》卷之二十)趙奮,字友石,閩縣人。進士出身,初任溫州教諭,隆慶二年(1568)調任寧波府推官,並曾攝鄞縣令。

隆慶五年辛未1571六十六歲

作《寧波府推官趙君去思碑》。趙奮因考績優異,於是年晉為禦史台吏科給事中。欽應寧波官紳父老之請,撰寫此碑文。

寧波知府王原相應範司馬之請為天一閣藏書樓題額,書“寶書樓”三個顏體大字,製成黑底金字匾額,至今仍完好無損懸掛於天一閣樓上中堂之上。此匾題款為“寧郡前柱史東粵王原相於隆慶五年歲次辛未季冬末(1572年1月)吉旦立”。王原相廣東番禺人,隆慶三年至萬曆元年(1569—1573)任寧波知府。

隆慶六年壬申1572六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