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相調任四川按察副使,範欽作《送王憲副之蜀序》。雲:“況丈夫墮地,誌在四方,既委質為臣,身非已有,險易邇遐,伸抑淹速之筭,寧複嬰心。蓋不欲以私滅公情犯義。古人叱馭絕裾,意或有所指也。公忠亮天植,籌之已熟,又所董惟戎政,蜀非公將疇畀乎?雖然公豈久於蜀哉,非試難不足以肩钜,非豫變不足以應世,帝王知人之哲,與官人之能,交相濟也。”(《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一)
萬曆元年癸酉1573六十八歲
聞好友譚綸擢任兵部尚書,寄詩祝賀。《寄譚二華司馬》詩雲:“薊門形勝拱神京,司馬當今大典兵;萬裏山川回氣色,一時魚鳥避威名。天空紫塞烽全斂,春入黃河草盡生。見說昔年籌國者,朔方曾築受降城。”(《天一閣集》卷之十三)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人。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年(1558—1561),曾任浙江分巡海道,駐守寧波。四十二年(1563),以右僉副都禦史巡撫福建,率俞大猷、戚繼光等屢殲倭寇,進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隆慶二年(1568),進兵部左侍郎;……神宗即位,升兵部尚書,卒於官,諡襄敏。
撰《贈總督浙東遊兵艾君序》:“比年倭奴內犯,乃改為遊兵都指揮(參將銜),仍駐定海,鬆海、金盤、昌國、臨觀及定海五(把)總鹹聽節製,臂連頤指,屹然為一重鎮,意蓋宏遠矣。第任者往往失職,巡撫禦史趙公、巡按禦史黃公鹹知艾君才,疏薦晉今官。職雖如舊,而寄畀加重矣。當是時,艾君方協總寧波團操陸兵,兼理海道中軍,即其前後督戰崎頭、韭山、太倉、仙居、馬跡、舟山、裘村諸路,水陸大小二十七捷,計馘者二百三十二,俘者一百九,奪回被虜者二十七,獲舟十,器五百有奇……”(《天一閣集》卷之十九)艾實升,為遊兵都指揮,駐定海(今鎮海)。所謂遊兵者,乃各地散兵也。
為繪畫作品《出師圖》作序。是年,“倭自對馬諸島向西來犯,劉觀察見嵩督參將艾實升、裨將徐景星等趕往舟山浪崗洋麵痛剿來犯之敵,大敗倭寇,俘馘數百,溺斃無算”。艾參將請畫師繪製《出師圖》,並呈範欽為之序。(《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二)
撰《劉大尹膺獎序》:“歲申壬(隆慶六年),鳴陽劉侯起自南服,以令吾鄞。鄞薦苦倭警,兵賦蝟興,瘡痍甫起,日求康定,服官者蓋甚難之。侯至,訪求民間疾苦,施措所緩,亟剗其苛煩,以身先之,務為平易簡直之政;不以私昵,不以勢怵,浮俗所稱巧宦揣摩、迎合鉤致籠絡之術,一切廢罷,使君子有所恃而為善,細人有所畏而不敢為非。”劉大尹名惠喬,字鳴陽,廣東潮陽人。隆慶六年至萬曆元年(1572—1573)為鄞縣令。經吏部考察,獲得褒獎,升遷在望。
萬曆二年甲戌1574六十九歲
七月十六日,題奉聖旨“範欽既勘明無幹,準致仕”。
賦《春日感述》、《詔許致仕作》等。在後一首詩中說:“解珮歸來歲薦更,何緣恩詔出承明?伏波薏苡心仍見,陶令田園計始成。滿眼蒼山堪載酒,幾人清世獲逃名。詢問親意氣胡為者,卻向風前歎未平。”雖蒙昭雪改正,司馬公稍感慰藉之餘,仍心有不平。(《天一閣集》卷之十三)
萬曆三年乙亥1575七十歲
郡守周良賓(字蘋野)考評優績,即將升遷,範欽撰《贈蘋野周郡侯考績序》:“蘋野周君視府政且三年矣……見父老詢以疾苦(及)政所便與不便狀,曰:‘民之厄難若斯乎,是長民者之責也。’成大勩者不急小功,務遠略者不牟近利,亦惟簡靜不擾而已。乃敦持大體,專務休養生息,去苛急,罷搜剔,解紛糾,疏積滯,汰深文之吏,懲恣睢之豪。”(《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二)周福建晉江人,萬曆元年至三年(1573—1575)在寧波為知府。
撰《重修象山縣公署記》。象山縣公署重修“始於萬曆甲戌(萬曆二年,1574)明年春告成”。時任象山縣令者為九江人陳思愛,進士出身,由臨淮教諭晉象山縣令。因象山“薦罹倭警,轉徙靡遑,以故百務頹廢,諸所建置簡陋,日移月剝,莫知所底”。陳令蒞象後,“請發公帑,葺諸廟學殿廡門堂,及祠亭齋舍,俱森整輝奕;已乃飭戰艦兵械;已乃修預備倉;已乃夷治昌國、石浦諸孔道,所在鹹稱快。吏民又以公署請……”(《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六)可見陳令是把修縣署置於最後考慮的。
四月十五日酉時(1575年5月24日18時),配袁氏夫人(誥封宜人,後又例晉夫人)病故,享年六十九歲。範欽伉儷情篤,乃於“五七”之期,親撰情辭感人的《祭先妻袁宜人文》曰:“號天擗地,五內摧崩,寢食屢廢,若不欲生。”接著又作《先妻發引文》。
撰《壽盧總戎鏜》。詩曰:“壽星光接將星纏,仗鉞俄逢七十年。欲傍赤霄扶日月,早令滄海淨風煙。龍門高會西池並,麟閣芳名比鬥懸。共羨伏波勤報主,據鞍風度至今傳。”(《天一閣集》卷之十二)盧鏜(1505-1577)為範欽知己,於嘉靖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1559-1562)曾任浙江總兵分巡寧波。
萬曆四年丙子1576七十一歲
作《先妻周年祭文》。文中痛感“盲醫失策,二豎交纏,豈吾積咎,酷罰斯延?攀號無從,淚徹重泉;日居月諸,食損停眠。奚疑可質?奚憤可宣?仰屋長歎,伊誰之憐。……海填精衛,林咽愁鵑,物猶如此,吾寧不然!應時修薦,牲禮豆籩,率諸血胤,羅哭幾筵。此恨此情,悠悠蒼天”!(《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
撰《祭百歲姑柯太令人文》(《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此前十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欽曾作《壽父姑柯太令人九十序》,講到“大母(即祖母)仙逝,姑年十九,乃歸柯。我父年十六,(姑)朝夕作勞奉大父(指範欽祖父訢),恤諸弟妹……斯見我姑猶見父也。”可見這位姑媽在範欽的心目中是頗不一般的。(《天一閣集》卷之二十)
應天鄉試放榜,無二子之名,念自身已年邁力衰,感慨之餘,複囑二子三年之後當再作努力,乃賦《示衝潛》長詩一首,頗有淒涼之意。詩曰:“金陵放榜日,白發倚廬時。百年門戶計,風雲萬裏期。爾俱仍落魄,吾獨歎支離。世態營營見,年光冉冉催。漫矜和氏璞,須下董生帷。深夜親燈火,隨時節酒卮。遊徒停客禮,莊士作師資。業擅雕蟲技,文高倚馬辭。有才寧不達,無誌欲何為?驥騏輕千裏,鷦鷯棲一枝。楊朱曾泣路,墨子亦悲絲。曠跡常聞古,幽懷可對誰?道窮惟藉子,肱折始諳醫。駟馬題何在,桑榆力可施。三年看轉瞬,萬事待留思。而父緣何意,淒涼賦此詩。”(《天一閣集》卷之十)
萬曆五年丁醜1577七十二歲
賦《送屠長卿令潁上》,送忘年之交小友屠隆去河南潁上為官。詩曰:“看君初得意,莽蕩出塵埃。有舄空中下,何花縣裏栽?飲冰存浚節,迎刃妙清裁。他日征奇績,還應似漢才。”(《天一閣集》卷之九)隆字長卿,一字緯真,萬曆五年(1577)進士,初選潁上知縣;越兩年,調任青浦。
與郡守王鵬江共遊定海(今鎮海)招寶山,賦《分題候濤山贈王鵬江太守》二首。今選其一:“勝地接蓬萊,登攀醉眼開。煙中孤島出,島外亂帆回。濤向天浮寺,山空月滿台。金聲元有賦,知是大丈夫。”(《天一閣集》卷之八)王鵬江曾任建安、閩縣縣令,後升南台禦史,萬曆四年(1576)調任寧波太守,萬曆八年(1580)擢為四川按察副使,係範欽摯友。僅《天一閣集》中,可檢得贈鵬江之詩文有十篇以上。
為兩子兩女析產。《告宗祖文》曰:“前年遂將兩兒分析;兩女適聞、陸兩家者,亦稍有給矣。”但其具體財產數字未有明言。
撰《祭子婿陸啟威文》。陸為範欽次女之夫婿,係陸光祿之子。範欽稱他“矯首出雲衢,寤寐文藝,誌非不銳矣,而胡肮髒棘闈(可見明科場黑暗之一斑)屢試而未之售?體貌魁壘,奕奕精英,神非不王矣,而胡羲和促轡中道焉,而不獲壽?……痛惟當年諧此婚媾,子方壯齡,吾已白首,猶冀往來夷遊見吾子之昌茂也,而今若此矣,是亦吾之寡佑。憑棺挹象,頓足長號,安能於涕泗之盈袖。”
張時徹病故,撰《祭大司馬東沙張公文》。張時徹字維靜,號東沙,鄞縣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因其部屬禦倭受挫,為嚴嵩所批斥,罷官歸,時年五十五歲。回裏後潛心著述,教育並獎掖後輩,經其門者,後俱成為知名的士大夫。與範欽、屠大山交往密切,為東海“三司馬”之一。(以上引文見《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
萬曆六年戊寅1578七十三歲
是年新秋,撰《告宗祖文》。此文對範欽上下三代家庭情況敘述頗詳(載《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如文中有“受封雖二十八年,茹苦力勤,朝夕不遑,而家業寥寥,猶圖養祿,竟不可待。悠悠蒼天,此恨何言!我正所兄、和軒弟又循理分守,黽勉婚嫁,自分析外未能長益,不肖與宜人念之!迨解官歸,稍以俸入修治諸塋,給田以供祀事,不意宜人亦逝。前年遂將兩兒分析;兩女適聞、陸兩家者,亦稍有給矣”等語,均為其他記載所未見。
萬曆七年己卯1579七十四歲
屠大山亡故,範欽撰《祭司馬竹墟屠公文》。範欽與大山結社為友五十年,又是兒女姻親,故其祭文中有“矧某締好姻連,同朝聯閭,嘉言淑行,沾洽心目,積五十年而如一時”等語。(《天一閣集》卷之二十八)屠大山,字國望,號竹墟。嘉靖元年(1522)舉人,次年即中進士,年僅二十三歲。曆任合州知州、南京刑部郎中、吉安知府、徐州兵備道、廣東按察使、湖廣巡撫直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兼江蘇巡撫。後以部屬參將與倭戰失利,累及主帥而被罷職,敕歸故裏。與範欽、張時徹等共同吟詩飲酒,為東海“三司馬”之一。
撰《送遊郡侯一川入覲序》及《贈遊郡侯考最序》。遊應乾,字一川,江西婺源人。萬曆四年至七年(1576—1579)任寧波知府,以考績優等奉命入覲,即將調離之際,欽受郡邑諸博士及弟子之托,為文贈之。
萬曆八年庚辰1580七十五歲
撰《贈黃總戎移鎮廣東序》。黃應甲,安慶人,萬曆五年(1577)起任浙江駐寧波總兵,萬曆八年(1580)調廣東。兩者職銜相當,屬於平調,但範欽稔知“廣東乃防倭重鎮,非幹將不能勝任”,故慰之曰:“秩不加舊,而寄畀重矣。”他又說:“先時蒞吾浙者,自俞(按:俞大猷,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在寧波任總兵)、朱(朱冠,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在寧波任總兵)二府外,鮮可人意者。大較巽軟偷惰,諛媚苟容,甚則恣意掊克,事權下移,而創祠樹碑,以塗耳目,欲其彌外患而能乎?”而開府(對黃應甲之尊稱)“躬及大海,揚兵厲士,夷乃屏跡遠遁。今已三載,斯廉勇兼資之效也。”(《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二)
是年,張謙(1151—1195,字子受,範欽同年、同裏)七十大壽,範欽作《憶昔行贈張子受長憲》相賀:“憶昔射策麒麟殿,眾中始識春風麵。天街上苑日追隨,青袍白馬誰不羨?瓊玖本為上國珍,金蘭況是同鄉彥。……張憲府,氣如虹,方如虎。今年七十我加五,奉君千觴歌且舞。澤畔蛟龍尚有囗,盎中蠛蠓何須數。佇見還精五內融,吐納日月灑冷風。偓佺鬆喬驂鶴轡,遊遨天壤樂無窮。”(《天一閣集》卷之四)
將保存三十餘年由豐坊撰寫的《底柱行》(原名《底柱行贈東明先生之江西》)摹刻上石,並為之補跋,名曰《底柱行跋》。範欽既欣賞其文章內蘊,又深愛其矯若遊龍、一氣嗬成的枯筆大草,乃於是年鐫石。現此帖石仍珍藏在天一閣內。
請人抄錄宋代《崇文總目》一冊,是書扉頁“宋崇文總目”題頭及左列四十四卷篇目,一律由範欽用行草寫就。該書半頁九行,行二十餘字不等,藍絲欄棉紙抄本;據駱兆平《叢談》稱,清乾隆年間,錢大昕曾從天一閣抄去一部。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四)雲:“今所傳者,即紹興中頒下諸州軍搜訪之本,有目無釋,取其便於尋檢耳。”同時,又利用洪武四年至萬曆七年科舉錄編錄《明貢舉錄》一冊,係範欽手稿(原書無名,書名由馮貞群題)。
撰《送司理葉君應召序》。寧波推官葉柳沙來“吾郡垂十年矣,廉肅明亮,聲績茂著”,(《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三)於萬曆八年(1580)晉升為禦史。他希望範欽能仿遊一川、黃應甲等例,臨別贈言留念。
為同意孫女訂婚事作答啟,題為《答汪大宗伯遠峰聘孫女書》。內稱:“華府由新安來,代有聞人,近世複以孝友行義稱郡中。太親家天挺奇傑,應時雷奮,遂以學行文章表儀,海內望隆。……猥蒙不棄,屬以令孫婚議於長兒(大衝)之次女,雖緣同氣之求,猶以非偶為懼,辭避數四,來命愈殷。……華緘光臨,重以腆貺,循省逾涯,彌增惶悚。謹治書以謝,伏維尊慈,鑒念不備。”(《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九)《範氏宗譜》亦有記載:“大衝次女,包氏出,適汪氏。”
撰《複李水部適庵聘孫女書》。書曰:“乃今敦念夙誼,惠顧寒門,偎以令孫,訂婚於孫女,某不佞,敢不恭敬以從。”(《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九)此女為大衝屠氏夫人所出(屠孺人早夭,僅此一女)。《宗譜》中亦有“屠孺人所出一女適李性光”之記載。
撰《複徐侍禦紫庭聘孫女書》。徐紫庭為其孫兒求聘於大衝之季女(此女係汪氏所出),範欽代為作答,表示應允並致感謝。書雲:“昨蒙以令孫議婚於小兒之季女,某因諗(其)淑賢天成,足稱快婿。重以世德家學,長毓熏培,不啻河東之柳(按:以柳宗元相喻),燕山之竇(指竇燕山),將來價重連城,致力千裏不難矣。用是不揆,勉應來命。……登領感荷,端布謝忱。伏惟尊慈,鑒念不備。”(《天一閣集》卷之二十九)
萬曆九年辛巳1581七十六歲
三月(1581年4月),中憲大夫原姚安太守秦次山病故於毗陵(今江蘇常州)裏第,範欽作《中憲大夫姚安太守次山秦公誄》吊唁之。
五月(1581年6月),作《自書詩翰卷》長卷。全幅用行草繕寫,選入古樂府二首、七古一首、五律十二首、七律九首、五絕三首、七絕四首,全部為其本人作品。長卷高度27.3厘米,長度519.5厘米,紙本。全卷二百餘行,行十至十二字不等。卷末題“東明山人稿”及“萬曆辛巳夏五朏”。辛巳為萬曆九年,“朏”為農曆初三日的代稱。此卷為國家一級方物,現珍藏於天一閣。
十月二十九日(1581年11月25日),喜得長孫。大衝之子汝楠誕生,為包氏所出。
萬曆十年壬午1582七十七歲
為寧波府學撰寫《寧波府厘複學山碑》。原刻的碑石今存天一閣東園,碑身高262厘米,寬129.5厘米;碑額為110×60厘米。落款為“萬曆十年歲在壬午春正月吉旦欽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奉敕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郡人範欽敬撰”,“郡人林迸書丹篆額、姑蘇吳應禎鐫。”
作《古篆序論跋》。昔年範欽摯友豐坊殤子,悲痛無比,於是豐坊“臨(觀音)大士像,書普門品大悲咒,祝其往生淨土”。範欽為其作《祝殤子鎜生淨土序論跋》。序論由豐坊大篆書寫;範欽附題之跋則以楷書寫就,其末鈐有“天一閣”長方朱文印及“範氏安卿”、“古司馬氏”白文方印。並於同年刻石,由吳應禎鐫刻。此帖石現存天一閣內。
萬曆十二年甲申1584七十九歲
六月十五日(1584年7月22日),範欽又添一孫,取名汝樺。係大衝次子,包氏出。
作《聘沈水部大若女啟》。為其四歲孫汝楠聘沈大若之孫女,訂下婚約。故文中有“小孫年尚弱稚,未獲師資;令孫女性本柔嘉,克嫻姆訓,顧兼葭之倚玉,已暢新。奚麟趾之呈祥,仍徼景福”等語。(《天一閣集》卷之三十)
撰《祭餘文敏公文》。餘有丁,字丙仲,號同麓,鄞縣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曆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並晉太子太保,卒諡文敏。他比範欽小二十一歲,卻比範欽早去世一年。此文為範欽所撰寫的祭文中最後的一篇。
萬曆十三年乙酉1585八十歲
六月十二日(1585年7月8日),次子大潛病逝。大潛字子昭,號繼明,係庶徐夫人所出。太學生,應天副舉,揀選教諭。
作《自讚》。全文(共六十二字)如下:“爾負爾軀,爾率爾趍。肮髒宦海,隱約裏閭。將為齗齗之厲,抑為嬽嬽之愚乎?古稱身不滿七尺而氣奪萬夫,陸沉人代而名與天壤俱,蓋有誌焉而未之獲圖也。籲!”此文為範欽謝世前之絕唱,亦是封筆之作。
作《重修梅墟江塘記》。此記作於萬曆十三年春,而鐫刻上石是在範欽逝世後數月。碑末題“大明龍飛萬曆乙酉(萬曆十三年,1585)歲孟冬吉旦。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兵部侍郎東明範欽撰。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楚亭楊德政校。賜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董樾書。”
九月二十八日申時(1585年10月20日16時),範侍郎欽卒於月湖西隅芙蓉洲天一閣旁範氏新宅(《鄞縣誌》曰:“縣治西南預備倉右巷,兵部侍郎範欽所居”)。
葬於鄞南茅山。
約萬曆十三年乙酉至十五年丁亥間1585—1587範欽逝世後
由於司馬公哲嗣大衝並同邑在朝重臣沈一貫之申訴與請求恤典,經寧波府、浙江布政司層呈副都禦史、浙江巡撫溫純(1539—1567)認可,乃由溫純奏呈《大臣病故疏》,最後終於得旨恩準典恤並享恤典。至此,範司馬得到徹底昭雪。
溫純《大臣病故疏》:
“據浙江布政使司呈,據寧波府申,據鄞縣申,據援例光祿寺署丞範大衝呈,稱故父範欽由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湖廣隨州知州,曆升工部員外郎、郎中,江西袁州府知府,江西副使,整飭九江兵備,廣西參政,江西按察使,調福建按察使,升雲南右布政使,陝西左布政使,丁憂,起複補河南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內升兵部右侍郎,被論回籍聽勘,屢蒙撫按衙門先後勘明,至萬曆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題奉聖旨‘範欽既勘明無幹,準致仕’,於萬曆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病故。衝思父任三品京堂,兼有南贛軍功,例有恤典,呈乞轉達等情到縣。據此,就經行準府、縣二學牒,據廩、增、附生員毛大坤、餘暨等呈覆相同,又據該縣裏老鄰佑陸倫等結勘無異,申乞轉達等因到府,複查得本官原任侍郎,實曆三品,被論勘明,奉旨致仕,素行況協清議,照例應得恤典等因到司。先該本司左布政使餘一龍看得已故原任侍郎範欽生平無故,出處甚明,曆藩臬俱有聲稱,任巡撫尤多勳績,行誼允孚於鄉曲,著述見重於士林,致仕奉有欽依,被論委經勘結,相應呈乞,照例題請,俯賜恤典等因到臣。
據此,案查先為申飭恩例以杜濫冒事,該禮部題準今後兩京大臣致仕在家病故於例應得恤典者,本處有司限三個月以裏即與具奏,奏內止許直陳履曆,聽候處分。又為申定恤典條例以一法守事,該本部題奉欽依,節開:被劾致仕,雖曾經指摘,然既奉有成命,則公論已明,生前人品自可概見,死後恤恩,理應給予等因,俱經通行欽遵在卷。今據前因,該臣會同巡按浙江監察禦史王世揚議照,已故原任兵部右侍郎範欽,學博而宦履有聲,才練而公議無玷,自州郡屢任藩臬,惠愛宜民,曆督撫,晉貳夏卿,安攘樹績,雖經被論,旋已勘明,況奉特旨致仕,似與前例相合。既經該司查明,臣等輒敢遵例,具陳履曆所有,應得恤典。伏乞敕下禮部再加查議,照例覆請定奪施行。”(溫純《溫恭毅公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8冊。轉引自柯亞莉《天一閣明代文獻研究》,浙江大學文學院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萬曆十九年辛卯1591範欽逝世後六年
約在此期間前後,欽範生前校訂古籍二十一種出,天一閣刻本,世稱《範氏奇書》。此叢書由範大衝最後完成刻印任務。
春,由範欽開始校刻最後由範大衝完成的《天一閣集》三十二卷問世。沈一貫為此書作序。沈與範欽同裏,但比司馬公小三十六歲,當屬晚輩。沈在《序》後署名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殿大學士、記注起居經筵日講官、國史會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