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孝聞天下,青年拜將(1 / 2)

大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距山海關約一百二十裏處的中後所城(今遼寧綏中縣城)內,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嬰兒的父親叫吳襄,先祖本居江南高郵州(今江蘇高郵),大約在吳襄父輩時舉家遷到遼東錦州一帶生活。此時的吳家尚未發跡,在經曆了一段飼養、販賣騾馬的營生後,吳襄棄商從軍,投入遼東名將李成梁麾下,成為廣寧前屯衛中後千戶所的一名低級軍官。依據家譜,吳襄給這個新生兒取名三桂,字長白,又一字月先。盡管在此之前,吳襄已育有一子,取名三鳳,但再為人父的吳襄仍難掩心中喜悅,懷抱幼子於祖先靈前,祈禱上天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他無法預料的是,三十二年後,這個孩子竟成為了左右曆史的關鍵人物。

像大多數父母一樣,吳襄希望兒子多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故而四處延聘名師來教導吳三桂。但童年時期的吳三桂活潑好動,加之生長在軍中,受環境影響,他對讀書並不感興趣,倒是樂於習武打獵,逐漸練就了一身刀馬騎射的本領。吳襄看出兒子並非讀書的材料,也就順其自然,樂得子承父業。

此時吳家時來運轉,吳襄在天啟二年(1622年)考取武舉,隨後又得到錦州總兵祖大壽的賞識,將妹妹許配給吳襄。這種聯姻在軍官家庭之間比較平常,但對吳氏父子來說,則是通往權力高峰的關鍵一步。

祖大壽,字複宇,明末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曾先後追隨王化貞、孫承宗、袁崇煥等人鎮守遼東,在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北京保衛戰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官至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總兵官,是明末遼東地區最具威望的武將之一。祖大壽所在祖氏家族幾世從軍,同輩兄弟祖大樂、祖大名、祖大成、祖大弼、祖大春等,子侄輩祖澤潤、祖澤洪、祖澤遠、祖澤淳、祖澤源、祖澤沛等,孫輩祖良璧等,甚至養子祖可法,家仆祖寬等,皆為明末著名統兵將領,有“祖家軍”之稱,是明末關外除李成梁家族外最有權勢的家族軍事集團。有了這樣一位功高權重的大舅子作靠山,吳氏父子自然前程無憂。

此後,吳襄在祖大壽手下任參將,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也是祖大壽麾下部將,駐守大淩河。而吳三桂則在父親和舅父的悉心調教下逐漸成長。由於天資聰慧,加之不凡的親屬背景,吳三桂在少年時即開始嶄露頭角。

16歲那年(1627年),吳三桂赴北京應試武科,一舉摘得武舉第一名,取得了武官資格,返回遼東後便前往舅舅祖大壽麾下任中軍官,正式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此時正值明金戰爭的關鍵時刻。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後金大汗皇太極親率五萬八旗勁旅,繞道內蒙古突入長城,包圍京師。明朝的崇禎皇帝又誤中後金“反間計”,將赴京“勤王”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通敵謀反罪”淩遲處死。袁崇煥部將祖大壽及吳襄父子等勤王遼兵在得到朝廷宣諭慰勞後,繼續參與保衛京師的戰鬥,直到後金撤軍。次年二月,祖大壽率部返回遼東,駐守於建昌城內(遼寧淩源)。在這裏,吳三桂麵臨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抉擇。

一天,吳襄率幾百人出城偵察,突遇後金主力數萬人,很快陷入敵陣,無法突圍。留在城中的吳三桂見此情景,心急如焚,跪在祖大壽麵前痛哭流涕,懇請舅父發兵為吳襄解圍。但此時建昌城內不過駐紮幾千明軍,祖大壽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為由,拒不出戰。並聲稱:“我奉命在此鎮守,不能輕舉妄動,萬一出戰失利,責任重大,難辭其咎!”眼看父親性命難保,吳三桂起身擦幹眼淚,毅然率家丁二十餘人飛馬奔向城外,殺入了數萬後金兵的包圍圈中。此時的吳三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憑著一股血氣,帶領這二十餘名家丁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迅速殺到父親身邊。他催馬疾呼:“隨我來!”便帶領吳襄殘部向外突圍。在城樓遙望的祖大壽見此情景,下令明軍擂鼓助威,一時聲勢大振。而後金方麵本想引明軍主力出城交戰,故對吳襄所部圍而不打,此刻突然遭遇吳三桂這種以卵擊石的反常舉動,一時慌了手腳,懷疑明軍有詐,便聽任吳氏父子突出了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