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衝冠一怒,乞師關東(3 / 3)

降而複叛的吳三桂決心與農民軍勢不兩立,他不但殺了李自成再次派來勸降的使臣,將他們的耳朵割下來寄給李自成以示決心,還寫了一封字正辭嚴的“絕情信”寄給父親吳襄。因為他知道選擇與農民軍決裂必然導致父親和在京家小性命難保,於是幹脆搬出“忠孝不能兩全”的凜凜大義,斥責父親隱忍偷生的投降,宣布與吳襄斷絕父子關係,並聲稱即使李自成將父親殺害,他也義無反顧!他命令全城軍民皆披麻戴孝,一則祭奠殉國的崇禎帝,二則權當父親已經遇害。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李自成終於意識到事態嚴重,事到如今勸降已失去意義,他決心討伐吳三桂,武力奪取山海關。闖王力排眾議,親率十萬大軍,對外宣稱“二十萬”(也有“六萬”一說),挾前明太子、永王、定王和吳襄等人,向山海關撲來。而吳三桂也誓師備戰,四處張貼告示,聲稱為“報君父之仇”,要“興兵討賊”。

但吳三桂心裏清楚,此時的他已經陷入孤立,腹背受敵,等待大順軍的到來或主動出戰都是死路一條。陷入絕境的吳三桂作出了一個曆史性的抉擇——向清軍“借兵”(乞師)。

無論李自成還是吳三桂可能都不知道,此時清朝方麵也剛剛經曆了一場巨大的政治危機。原來在清崇德八年 (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沈陽突然暴病而亡,他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大皇子肅親王豪格為爭奪皇位幾乎鬧得兵戎相見,最後在莊妃及禮親王代善調解下,雙方達成妥協,共同推舉皇太極第三子,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同時,福臨的生母莊妃晉封為孝莊皇太後,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主持朝政,暫時化解了這一危機。

而對於這段時間關內發生的一切,清朝方麵已經通過探馬略有所知。經過反複商討,特別是範文程、洪承疇等降臣的分析,攝政王多爾袞決定進軍中原與大順爭奪天下,而選擇的進軍路線仍然是取道內蒙古。清順治元年(1644)四月十五日,就在清軍進兵的路上,多爾袞收到了吳三桂派人送來的“乞師信”。

在這封信中,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借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他聲稱兩國之間“通好”二百餘年,因此清朝借兵是合乎“大仁”“大義”的正義之舉,義不容辭。此外,吳三桂還給清兵規定了具體的進兵路線,即從北部長城的喜峰口、龍井口以及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中原。這條路線就是清兵前幾次“征明”的舊路。最後,吳三桂鄭重聲明,作為對清朝借兵的回報,“我朝”將給予大量財物,還將割讓領土(裂地)作為酬謝。從此信可知,當時吳三桂仍然不想投降清朝,而是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的身份許以優厚的條件,換取清朝的幫助。

接到吳三桂的“乞師信”後,多爾袞非常高興,他很快判斷出吳三桂處境危險,急需外援的情況。經一番商討,多爾袞一方麵回信積極響應,表示克期進兵,同時又搖出“封王”的橄欖枝,希望吳三桂歸降;另一方麵卻並未聽從吳三桂規定的進軍路線,而是指揮大軍直接向山海關進發。隨著李自成大軍的逼近,吳三桂也開始改變初衷,再次給多爾袞去信,催促清軍不必繞道蒙古,可直接到山海關參戰,但仍未提出獻關投誠的請求。大約在四月二十日,清軍終於抵達山海關附近,此時已經可以清楚聽到遠方的隆隆炮聲,這說明李自成大軍已提前趕到,正與吳軍激烈交戰。於是一場由農民軍、吳軍、清軍三方參加的空前規模的血戰將在山海關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