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當然了解其中含義,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青年拜將的吳三桂從小就把後金——清軍作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自從鬆錦大戰後,吳三桂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清朝的招降,哪怕他明知乞求清朝是目前唯一的出路,但他還強撐麵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多爾袞強調:“如果清朝不同意按要求出兵,就請在關前決一死戰!”可實際上,他已經陷入絕境,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自甲申之變後,吳三桂失去了舊主,失去了愛妾,而選擇與農民軍決裂,又使他放棄了父母、家小的性命,連“孝子”都作不成了,現在這個世上他唯一珍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麵對關前李自成大軍的壓迫和多爾袞的威逼利誘,他已經別無選擇。於是,吳三桂作出了那個影響曆史進程的重要決定。他對多爾袞說:“好吧。我並非懦怯,實在是兵力不足。假如再給我萬名騎兵,還會懼怕‘闖賊’嗎?現在既然向您乞師,與您盟誓,那麼剃發也無所謂了!”說完,便與手下自行剃發,表示歸順。
多爾袞見狀大喜,當即設下儀仗,殺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與吳三桂歃血訂盟,斬衣折箭為誓,表示雙方恪守諾言,絕不反悔。多爾袞考慮到時間緊迫,關城中的吳兵來不及剃發,便與吳三桂相約,令吳軍兵士用白布係在肩上,作為記號,以免誤殺。從此處也可以看出,他之前要求吳三桂剃發隻是借口,實際上是脅迫其投降。
隨後,吳三桂率隨從將士返回關城,下令打開城門迎接清軍入關。很快,在攝政王多爾袞及英親王阿濟格、豫王多鐸帶領下,五萬八旗勁旅先後進入山海關城,其餘各部仍駐歡喜嶺待命。
按約定,吳三桂先率五萬遼兵出戰。此時李自成大軍已在石河西岸的紅瓦店一帶擺開陣勢。吳軍首先呐喊著飛馳過河殺向農民軍,李自成也揮師迎敵。此時天空忽然刮起了大風,飛沙走石,昏天黑地,雙方在狂風怒號的伴隨下,殺到一處。
吳三桂見到仇人,分外眼紅,手提大刀,身先士卒,率軍奮力衝殺,所向披靡。農民軍也毫不示弱,依仗優勢兵力對吳軍迎頭痛擊。 一時間“炮聲如雷,矢集如雨”,連營並進,前仆後繼,逐漸將吳軍包圍。
正當吳軍與農民軍戰得難解難分之時,多爾袞率領的五萬八旗勁旅突然從側翼殺來。
其實,進入關城後,多爾袞一直在城頭觀望,他並不想立即參戰,而是要借機觀察農民軍的虛實,更主要的是,他要利用吳軍打頭陣消耗農民軍的實力,使清軍以逸待勞。
不覺間,戰鬥已持續到中午,吳軍激戰半日,筋疲力盡,眼看支持不住了。多爾袞抓住戰機,突然下令出擊,蓄銳待戰的清軍數萬鐵騎迅速從吳軍側翼閃出,如“萬馬奔騰不可止”,疾風驟雨般向農民軍殺來。
當時農民軍也已鏖戰半日,與吳軍殺得兩敗俱傷。而清軍鐵騎則銳氣正旺,勇猛衝鋒,所向披靡。吳軍本已陷入困境,突然得到清軍增援,頓時振作起來,與清軍展開聯合作戰,戰場形勢迅即改變。
農民軍終於透過風沙彌漫的戰場看清了敵人的真麵目,頓時驚呼:“韃子兵(清兵)來了!”陣勢瞬間崩潰,一路丟弓卸甲,自相踐踏,死傷累累,陷入一片混亂,連大將劉宗敏都中箭負傷。李自成見大勢已去,帶領農民軍殘部向北京方向潰逃。吳、清聯軍窮追猛打,一直追出四十裏才收兵。
石河之戰,打得屍橫遍野,十分慘烈,僅農民軍方麵就死數萬人,吳軍也死傷大半。但這場血戰的結果卻改變了清朝以及李自成、吳三桂的各自命運,而中國的曆史進程亦隨之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