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星路視點之十
大名鼎鼎的美國CBS總裁詹姆斯·奧布裏曾經這樣對新聞部經理弗蘭德利說:“他們對我說‘用你肮髒的小手抓收視率,盡可能多地撈錢’。他們對您說‘用你幹淨的大手幹點正兒八經的事情,為我們贏得聲譽’。”詹姆斯所說的“他們”當然指的是電視觀眾,而這兩隻手,早已成了操縱西方電視的巨大力量。
這兩隻手,終歸還是得靠明星主持人的魅力才玩得轉。對於電視台而言,擁有名牌節目主持人,就等於擁有了一大批觀眾;對於觀眾而言,隻有通過對節目主持人個人魅力的認可,才會逐漸認可其所主持的節目、欄目甚而整個頻道和這個台。主持人已成了電視台的標識,成了節目的靈魂。那麼,“明星主持人爭奪大戰”和“秀口點金術”,不正是獻給明星主持人的一道道精美大餐麼?
明星爭奪大戰——明星美餐之一
喜愛足球的人們都知道,聯賽行將結束時,大牌球星的經紀人早已為他的主顧打好了算盤,開始四處打探,要麼原地,要麼再換個新東家,隻是為了在新賽季謀得一份於己有利的好合同。而俱樂部老板也不會清閑自在,他們早已準備好了大把的鈔票和動聽的許諾,不惜代價要將急需的大牌明星獵獲到手,一場球員轉會爭奪戰,雖不見硝煙,卻與戰爭何其相似,大戰轉瞬即至,相關的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應付,稍不留神,流淚比流血要痛苦萬倍。
這一幕幕場景,現在又推到了我們麵前,隻不過大牌球星換成了大牌明星主持人,俱樂部換成了電視台。電視節目發展到了今天,明星主持人成了高收視率的主宰,而高收視率更意味著豐厚的利潤和無盡榮耀。
丹·拉瑟在CBS《晚間新聞》節目中抨擊裏根行政當局對台灣出售武器和提高稅收的政策時,正坐在白宮私人房間收看《晚間新聞》的裏根總統迫不急待地把電話直接打到了CBS的新聞室,直接和拉瑟討論這個問題。幾分鍾後,拉瑟向觀眾報告了裏根的態度並援引裏根的話說:“在台灣問題上,我不會退卻,無論如何不會改變這一政策。”可見,權威新聞主持人的影響之巨大已今非昔比。
CBS的《60分鍾》節目在華萊士、塞弗、哈裏·裏森納等幾個大牌主持人的艱辛努力之下,創下了美國電視節目中好幾個“之最”:——觀眾最多,每次播送時觀眾達4000萬之多。
——觀眾層次最多,從總統到平民百姓都看。
——廣告費最高,每分鍾要價19萬美元。
芭芭拉從NBC轉到ABC後,她主持的《20/20》節目收視率屢創新高,為公司賺取了巨額的廣告費。
好了,類似的例子已不勝枚舉。明星主持人已成了一個巨大的“觀眾捕獲器”,“捕獲”到的觀眾越多,廣告要價就越高,收視率也會居高不下,又反過來使得節目更加火爆,主持人更加星運亨通,電視台在收視率大戰中也會大勝而歸。
對明星主持人的星“求”大戰從未止息,每當這些明星們的上一個合同將要到期,下一個合同開始談判之際,各大電視台就會千方百計地聯絡明星們的經紀人,開價,還價,許願……電視台的主播們來個大洗牌,而到了合同都塵埃落定,大戰方才暫息,等候下一輪拚爭。當然,賠本的買賣不會去做,他們首先要進行市場價值的詳細評估:明星們要能給他們創造遠超過其高額薪水的利潤,給公司銀行的存款數字後添加更多的O才行。
下麵的幾個例證,可以讓你對這場明星爭奪大戰有個粗略的印象,算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吧。
芭芭拉·沃爾特斯:身價百萬的寶貝
告別
1976年6月3日,芭芭拉最後一次出現在《今天秀》節目,她站在演播台上,小聲低語地對觀眾們開玩笑說:“噓,噓——晚點睡吧,明兒個早上我可就不在這兒了。”在節目接近尾聲的時候,音響師在控製間裏開始播放著《美好的昔日》的曲子,芭芭拉說著,“不想這麼快離開,不想有這一刻”,但是,她終沒流淚。此時的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一路順風,芭芭拉”。
之後,在“三王”攝影棚裏,大家還為芭芭拉舉行了一個告別宴會。
在告別演講中,芭芭拉想到了她這麼多年工作曆程的有關評論:“很多人說我是一個欲望膨脹,希望征服整個世界的女人,對此,我不願表明自己的看法。”但是她並未否定這一點。在NBc那些曾經共事過的夥伴們的熱烈掌聲中,芭芭拉說,她希望在新的工作單位ABC裏能遇見“誠意”,而不是虛偽和無端的挑剔。
在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人們第一次看到芭芭拉眼裏所閃現的淚花,她深情地擁抱了專門負責控製講詞提示器的查理·克林拉德,從50年代他們就已相識了,當時他們同時為泰克斯·麥克瑞和吉尼斯·費克布格工作。
“有的時候,”克林拉德說:“有人問我,那個媚上傲下,到處充內行的芭芭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告訴他們,他們錯了,芭芭拉是那樣忠誠和極富才華。我可並不是憑空說瞎話,她的確是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