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生為開辟物理新紀元,不畏艱難,表現出驚人的意誌和毅力,他的偉大成就舉世公認。相對論已經成為現代高能物理學的基礎理論,為人類利用核能展現了無限廣闊的前程。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1931年就對他評價道:“在我們這一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的地位將在最前列,他現在是並且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而且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更深入到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
在愛因斯坦移居美國、擔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主任後的一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愛因斯坦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秘書拿起聽筒,聽到一個德國口音很重的人用英語在問:“請問,我能不能跟主任談話。”“很抱歉,主任不在。”秘書客氣地回答說:“那麼,您能不能告訴我,愛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兒?”打電話的人急切地問“實在對不起,不能奉告。”秘書耐心地解釋說,“因為愛因斯坦博士規定,絕對不準許別人去他住所幹擾他的研究工作。”這時候,聽筒裏的聲音突然變得很微弱,隻能隱約聽見:“請您不要告訴別人,我就是愛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去,可是忘記住在哪裏了一”
她愛自已的祖國,用祖國的名字命名新發現的元索;她愛自己的丈夫。在他去世後繼承他來競的事業;她愛自己的事業,為此整整奮鬥一生。她也理所當然地贏得了全世界的愛戴。
鐳的母親
——法國科學家居裏夫人
瑪麗·居裏1867年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中學數學、物理教員,母親做過小學校長,她有五個哥哥、姐姐,瑪麗最小。
19世紀60年代後期,波蘭正處在俄國人的統治之下,正直愛國的父親常常教導她,要努力學好知識。在公立學校學習時,她的成績總是出類拔萃的。當她的姐姐勃羅尼婭去巴黎學醫時,瑪麗接過了她當家庭教師的工作,以便給家裏以經濟上的支持。每天在給雇主的兩個女兒教完7個小時的課程以後,她還要給農民的孩子們講課。1891年,瑪麗利用她微薄的積蓄到巴黎大學上學。雖然她與姐姐以及姐夫(兩人都是醫生)本來可以生活得很舒適,但瑪麗堅持獨自一人住在一間簡樸的房間裏,以便能夠更加集中精力於學業。
瑪麗從不肯承認她挨餓受凍。為了省下買煤錢,她經常不生爐子。她全神貫注地演習題、解方程,常常凍得手指麻木、肩膀發抖還意識不到。有時,她一連幾個星期僅以奶油麵包和茶水充饑,想改善改善生活時,就買兩個雞蛋或一塊巧克力,要麼就買一些水果。這樣的夥食使一位本來精神飽滿、身體健康的姑娘離開華沙剛剛幾個月就開始貧血。她站起時,常常頭暈眼花,有時剛爬到床上躺下就昏了過去。蘇醒之後,她總以為自己是病了;而她對待疾病,也像對待一切幹擾她學習的瑣事一樣,總是置之度外。可她從來也沒有想到:她惟一的“疾病”就是饑餓。
瑪麗一直把愛情和結婚拒之於生活的大門之外。對科學的熱忱完全支配了她。直到26歲上,她還頑強地堅持獨身。這時,一個名叫皮埃爾·居裏的年青人闖進了她的生活。他是一位天才的法國科學家,由於潛心於科學研究,35歲尚未成家。他身材修長,有一雙靈巧的大手和蓬亂的絡腮胡子,表現出少見的機智與非凡。1894年,他們在實驗室裏第一次相識,共同的誌趣立刻將兩個人的心連接在一起。
婚後第二年,瑪麗生下了女兒伊蕾娜,她是一個漂亮的小丫頭,也是未來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時候,瑪麗腦海裏根本沒有產生過選擇家庭或是選擇科學事業的想法。她兩樣都要,一麵操持家務,給寶貝女兒洗澡,圍著爐子做飯,一麵堅持實驗室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