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科學篇(6)(2 / 3)

1920年5月的一天,她正在實驗室工作,一位美國女記者麥隆內夫人來訪問她。記者問:“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選擇,你最願意要什麼?”居裏夫人說:“我最想有一克純鐳來進行科學研究,我不能買到它,因為它太昂貴了。”而實際上,居裏夫人曾在丈夫死後,將他們辛苦勞動取得的價值百萬法郎的鐳贈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

麥隆內夫人回到美國,寫了一係列文章,介紹皮埃爾·居裏及其夫人的為人和工作環境以及鐳在防治癌症方麵的作用,希望美國人民獻給居裏夫人一克鐳。1921年5月,居裏夫人帶著兩個女兒抵達紐約,受到美國人民隆重、熱烈的歡迎。美國總統在華盛頓向居裏夫人轉交了一克鐳,並在致詞中稱讚居裏夫人是“高尚的人、忠誠的妻室、慈愛的母親,她除了積極勞苦的工作外,還盡了婦女的全部天職”。

在居裏夫人的晚年,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的身體受到了嚴重損害,她眼睛裏生了一層眼翳,在八年中開了四次刀,耳朵裏常常覺得有強烈的叫聲,她還患有惡性的白血病,經多方醫治均無效。

1934年7月4日,這位女科學家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終年67歲。根據她生前的意願沒有舉行隆重葬禮,但和皮埃爾合葬,她的哥哥和姐姐們向墓穴撒下一把從波蘭帶來的泥土。

提純為氯化物的鐳,表麵看起來不過是普通的白色粉#,與廚旁裏的食用鹽沒什麼區別,但卻有驚人的特性。其射線的穿透能力超出了人們的意料,據測定,鐳的放射性強度為鈾的200萬倍,其射線可以穿透最堅硬、最不透光的物質然而,一層薄薄的鉛板就可以阻止它的神奇的穿透力最令人動心的奇跡則是,在與#症的鬥爭中,鐳還是人類的強大同盟軍、如今,人類提取鐳再也不僅僅是出於進行研究的興趣,而是為了利用它。

1942年12月2日,在縫領導下設計和生產的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運行了。消息傳達時用的是暗語:“這位意大利的航海家進入了新世界”這句話恰如同對他的預言。

原子時代的開啟者

——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

1901年9月29日,恩裏科·費米出生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一個鐵路職員的家庭,他是家裏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童年的費米,個頭瘦小,不大整潔,易發脾氣,見人害羞,給人的印象是個精神貧乏、缺乏想像力的孩子。而實際上小費米是個非常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10歲時,他就能獨立理解x2+y2=r2方程為什麼是表示一個圓的高深數學問題。

1918年,17歲的費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比薩高等師範學院。入學考試時,主考的教授被費米那篇題為《聲音的特性》的論文所震驚,他特地找費米到辦公室作了一次非正式談話。從這時起,費米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才能就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在比薩高等師範學院度過了四年光陰的費米,在物理學和數學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在理論物理方麵,造詣更是精深。在念高年級時,費米成了學校量子理論的權威,教授們在講授現代物理時,不能傳授新的知識,反而請費米給他們講授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課。學生成了先生的先生。

1926年,費米擔任了羅馬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這時候費米僅25歲。

1928年7月19日是羅馬炎熱的一天,那天費米和認識了四年之久的勞拉終成眷屬。他和妻子勞拉曾為意大利中學寫過一本物理學教科書,還參加過《意大利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擔任過幾年百科全書物理組的編輯。以後的事實證明費米的著作是非常成功的,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年輕人通過費米所著的書籍掌握了或正在掌握物理學。

1934年1月,居裏夫人的女兒、法國物理學家伊蕾娜和她的丈夫、法國物理學家弗雷裏克·約裏奧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用高速α粒子作為“炮彈”,轟擊鉛原子,結果發現了人工放射現象。原先沒有放射性的鉛,當它被α粒子轟擊時,轉變成了能放出輻射線的元素,情況和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模一樣。

消息傳到意大利,費米覺察到未來屬於原子核物理。他立即決定探索這個新的課題,但他不打算重複法國物理學家的實驗,他要開辟一條新途徑去研究人工放射性。

原本是理論物理學家的費米,現在卻要從事實驗物理學家的研究工作,麵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當時,羅馬大學的實驗室沒有任何轟擊原子所需的儀器和設備,也沒有經費去買。實際上有的儀器有錢也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