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科學篇(6)(3 / 3)

費米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努力創造條件,從最基礎的準備工作做起,自己動手製作實驗所需的儀器,尋找轟擊原子的“炮彈”,改用不帶電的中子作為“炮彈”去轟擊原子。可是,中子的來源呢?幸好,在物理樓的地下室裏,存放著屬於衛生部的一克鐳和一套從鐳中提取氡的設備。氡是鐳在天然衰變中形成的一種氣體。它本身也會自動地發生衰變,發射出α粒子。如果把氡和銀粉混合在一起,α粒子就會轟擊鈹,使它發射中子。費米無償地獲得了中子源。於是,一切準備工作就緒。

從此,物理樓的二樓便成了費米進行原子角逐的戰場。1934年秋天,費米和他的實驗小組在繼續對某些金屬實驗人工放射時,意外地發現把一大塊石蠟放在中子源和銀塊之間,銀的放射性突然提高了100倍。興奮不已的物理學家們跑到物理樓後院的養魚池旁,把中子源和銀塊放入水中,獲得了同樣的結果。費米立即進行了綜合分析。結論是:由於中子在穿過石蠟和水時速度減低,被銀原子俘獲的幾率增大,從而有較多的銀原子轉變為放射性元素。這個重大的發現,預示著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放射性物質將會代替價格昂貴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同時,預示著為人類造福的原子能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為了表彰費米的業績,1938年12月10日,他榮獲了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1938年,德國、意大利的法西斯們稱霸世界的野心進一步膨脹,歐洲上空戰雲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費米的妻子是猶太人,自然時刻受到威脅,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這一切引起了費米的強烈不滿。1938年12月,他利用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獎的機會,攜家帶口,逃出了法西斯的魔掌,於1939年1月抵達美國前往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這時,有可靠消息證實,德國法西斯正在加快原子裂變的研究步伐。侵略成性的法西斯一旦掌握了原子能並把它用於軍事,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不堪設想的。他們決定加快步伐,搶在希特勒的前麵,掌握利用原子能的技術。

1940年,費米等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他們的研究進展順利。1942年12月2日上午,在費米的指揮下,反應堆的控製棒一點點按著計算被抽了出來,非常地謹慎。這樣一上午過去了。到了午飯時分,雖然並沒有一個人作出饑餓的表示,費米這個尊重習慣的人卻宣布現在已成為曆史的那句名言:“我們去吃午飯吧。”午飯過後,大家重新各就各位。直到下午3時20分,控製棒被抽出到計算的尺度,反應堆開始運行,地球上第一次點燃了原子之火,在人的監視下釋放出原子能。這個被稱為“芝加哥冶金實驗室”的工程,是動力工程學發展史上,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繼“伏打電”之後又一次飛躍。

1942年12月2日的核反應堆實驗證明了原子能的釋放是可行的,設計和製造原子彈的工作也加快了步伐。費米是以科學顧問的身份參加研製的。當該項工程的參加者提出反對把原子武器用於戰爭的倡議時,費米沒有支持,他是轟炸長崎、廣島的讚同者之一。他說,曆史上的先例不管其價值如何,卻沒有證明武器的進步嚇得人們不敢發動戰爭。他還認為,一場戰爭的嚴酷程度不取決於毀滅手段的技術進步,而是取決於使用武器者的意誌以及各交戰國所願意采取的懲罰數量。但是他本人並不是好戰主義者。

1954年11月29日,在他創造精力旺盛之年,費米因胃癌離開了人世,享年53歲。費米的名字被用來命名元素周期表中第100號元素,以此來表示人們將永遠紀念這位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

運氣似乎很鍾愛費米。1929年3月,意大利科學院任命第一批院士,費米被選中,那一年他還不滿28歲。隨著院士級別而來的還有使他忐忑不安的“閣下”的頭銜。費米認為那個頭銜即使是在官僚主義的國家裏,也是毫無用處的。一次他同妻子去滑雪旅行,走到一家他們曾經住過的旅館時,經理問他:“您是費米閣下的什麼親屬嗎?”“是個遠親。”他回答。費米不是個喜歡讓人注意到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