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對他的身世了解甚少,但是他的發明卻讓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了解更多。是他為我們打開了一座通向信息世界的大門。
改進印刷術的人
——德國發明家穀登堡
(約1398—1468)
約翰·穀登堡,約1398年出生於德國美因茨的一個富有家庭。1428年,由於父親的去世,穀登堡離開了美因茨,帶著家人在萊茵河上遊的施特拉斯堡定居下來。從這裏,他開始了終生事業的起步。為了養家糊口,穀登堡做起了酒類生意。而酒窖為他提供了方便的場所,在那裏他可以不受幹擾、不被懷疑地靜心做他向往已久的研究印刷術的實驗。
經曆了無數次的努力和失敗後,1438年他與其他三個施特拉斯堡公民漢斯·裏費、安德烈·海爾曼以及安德烈斯·德裏岑之間簽訂合夥協議。協議表明:穀登堡發明了一種新工藝,並且同意把這項工藝教給三個合夥人,作為對他們大量貸款的回報。合夥人發誓決不泄露該工藝的秘密,並且答應如果他們當中任何一人去世,穀登堡可以買下他們合夥的股份。可是不幸的是,不久他們就爭吵了起來,並且在這一年的聖誕節,穀登堡的合夥人之一安德烈斯·德裏岑突然去世。一接到消息,穀登堡急忙托人捎信,下令把德裏岑房間的L型模具拆掉,把製作出來的鉛字熔化掉。他不能讓自己辛苦幾年的心血泄露給別人。
1443年的時候,穀登堡與裏費和海爾曼之間的協議結束了。但是穀登堡那時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鉛活字,並已開始印刷書籍。用鉛活字印刷而成的最早的樣品是一張破紙片,兩麵各印有11行字。盡管他所印刷的東西上麵並沒有印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在1441年印刷的一本1448年的曆書,還有一本拉丁語語法書,都被後來的專家們認為是他的產品。
1448年他遷回到美因茨,這時他研製的印刷機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因此向當地富商約翰·富斯特借貸巨款,並合夥從事於活字印刷的試製和研究。盡管穀登堡負債累累的名聲遠近皆知,富斯特還是借給穀登堡,400盾,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貸款。他們約定,如果穀登堡不能償還給他,富斯特就接管他所有的設備和器材。兩年後,沒有得到一絲償還的富斯特又借給穀登堡400盾。這一次他以合夥人的身份來保護他的資金。他看到了穀登堡在印刷上的巨大進步,商人的頭腦使他堅信自己的投資是明智的。
憑著富斯特的貸款和穀登堡自己的努力,鑄造活字的技術已日臻完美——穀登堡已鑄造出了足夠的活字,開始印刷《聖經》。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那時每個字母都得靠手工排放,每一張紙都要小心翼翼地覆到印刷機上,印好以後還要取出晾幹,然後再印反麵,幾乎沒有人會有膽量去著手幹這樣費時費力的事。可一旦開始了這項工程,就隻得背水一戰,因為隻有在工程全部完成,《聖經》賣出之後,才能收回投入的資金。
印刷《聖經》的工作在緩慢而費力地進行著,約翰·富斯特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資金。當時穀登堡使用了六台印刷機,每天共印刷300張紙。《聖經》共有641張,據估計當時大約印刷了300本。這也就意味著,在鑄造好活字之後,單單印刷就用去了穀登堡至少兩年時間。事實上,印刷《聖經》所用的時間遠遠不止兩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開始印了一些張數之後,穀登堡又決定增加印數,以至若幹頁不得不重新再排版加印。這使得1455年,兩位合夥人在法庭上怒目而視。法庭的審判結果是穀登堡不得不把鉛活字、印刷機和所有還在手頭的印刷品移交給富斯特,其中包括即將印完的42行本《聖經》。富斯特接管了他所有的一切,包括印刷工人,然後趕走了一無所有的穀登堡。50多歲的穀登堡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就這樣被人占有卻毫無辦法,所有的人都背叛了他,包括他那懂印刷的能幹的女婿。
1459年,美因茨的大主教去世了。當時有兩個競爭對手都宣稱自己有權繼承大主教職位。結果他們雙方互相宣戰,而美因茨的公民卻支持了戰敗的一方。結果戰勝者——新上任的大主教進行了報複,下令所有年輕力壯、能夠打仗的男子一律離開美因茨。這當中包括了富斯特和舍費爾的許多印刷匠。穀登堡當時還活著,可能因為年老體弱而幸免其難。可是那些年輕的印刷匠們則沿著交彙於美因茨的萊茵河和美因河倉皇出逃,後來他們在班貝格、施特拉斯堡和科隆建造了新的印刷所。這就開始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使印刷術傳遍了歐洲,甚至傳到了歐洲以外的地方。穀登堡鉛活字印刷術的出現為平民百姓,同時也為婦女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天地的大門,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更平等的社會。印刷術的推廣所導致的知識大爆炸,加深了人類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