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兩千年前,中國已有手抄的文書,用來傳報朝政。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在京師設邸(辦事處),傳抄詔令、奏章等,稱為邸報或邸抄,這可以說是報紙的雛形。
歐洲也有手抄的訊報,最早於1326年見於挪威。印刷術改良以後,報紙才逐漸普及。人類逐步進入大眾傳媒時代、他是作為印刷商的富蘭克林,他是作為政治家的富蘭克林,他更是作為發明家的富蘭克林,曆史上有幾個像他這樣的人?
普羅米修斯第二
——美國發明家富蘭克林
(1706—1790)
1706年,本傑明·富蘭克林生於波士頓一個貧苦的蠟燭製造商家庭。在十七個孩子中他排行十五。他決心衝破因襲英國的那套教育製度的束縛,成為第一個靠個人奮鬥成才的美國人。
富蘭克林10歲時,父親開始讓他幹活。12歲時,他已跟父親學手藝,當了一名波士頓印刷工人。17歲時,他不斷為哥哥辦的報紙匿名投稿。稿子寫好後,夜裏偷偷從報社辦公室的門下塞進去。
同年,因與父親不和,離家出走。他打算到紐約當印刷工人,但未能如願。聽說費城可能有活幹,他就直奔那裏,大部分路程都是靠雙腿跋涉。
當富蘭克林到達費城時,用最後幾個銅板買了三個鬆軟的麵包卷,一個拿在手裏邊走邊吃,另外兩個夾在腋下——這個舉動把一位姑娘逗得直笑。那位姑娘後來成了他的妻子。從此以後,富蘭克林時來運轉,萬事如意。起先他當印刷工人,不久就自己開業,先是辦了一份報紙,後又改辦雜誌。42歲上,他已掙得了一份不算太大的財產,於是棄商從政——從那之後,他為自己的國家服務達四十餘年。
雷電曾給人類帶來過許多神秘的傳說,也曾被統治者用來欺騙人民大眾。1752年,富蘭克林決定用自己的實驗來打破這些神秘傳說,還原雷電的本來麵目。在此之前,他曾在波士頓看過一次電學實驗表演,回費城後,他立即以一種極大的興趣投入到電學研究中去。
7月的一天,天色昏暗,電閃雷鳴,富蘭克林和他兒子威廉帶著一隻用絲綢做的風箏和一個萊頓瓶,來到費城市郊的牧場。風箏的頂端有一根針一樣尖的金屬線,用來接引天空中的閃電。這種實驗顯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很有可能被雷電擊倒。富蘭克林並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可是,為了探求科學真理,他已將個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了。風箏升空後,富蘭克林掏出一個銅鑰匙係在風箏繩線的末端。突然間,一個閃電打來,富蘭克林發現繩線尾端的麻繩纖維相互排斥地直立起來。根據經驗,他知道此時繩子已經帶電了。於是富蘭克林就用手指去碰銅鑰匙。潮濕的空氣足以使鑰匙導電,還沒等到他接觸鑰匙,銅鑰匙上就放出了藍色的電火花。與此同時,富蘭克林感到手腕一陣發麻,趕緊把手縮了回來。接著,他讓銅鑰匙向萊頓瓶裏充電。回到家後,他用萊頓瓶收集的閃電,進行了一係列的成功的實驗,從而無可辯駁地證明:閃電確實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實驗室裏萊頓瓶放出的電火花完全一樣。
風箏實驗的成功,轟動了科學界,就連一向高傲的英國皇家學會權威們也給他送來金質獎章,選他為會員。他還寫過一本關於電現象的書。該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歐洲受到普遍讚揚。他第一個確定了陽電與陰電,並首先提出了電池、充電、電容器、導體之類的名詞與概念。
大約在同一時期,富蘭克林還搞了另一項雷電實驗:將一根削尖的鐵棒固定在煙囪頂端向上伸出九英尺,從鐵棒底部伸出一根金屬線穿過屋頂下的玻璃管,並通過樓梯引下來與鐵矛連接,在樓梯上將金屬線分開,每頭各係一隻小鈴鐺,再用絲線在鈴鐺之間懸起一隻小銅球,每當雷雲經過時銅球就會擺動並敲響鈴鐺,而上方引出的電火花又可以給電瓶充電。這一實驗再度證明了閃雷就是電以及尖端吸引和放電的原理,並且證明可以利用這一原理使人類避免遭受雷電的襲擊。
1760年,富蘭克林把這種裝置安裝在賓夕法尼亞學院和政府大廈的尖塔上,這大概就是富蘭克林發明並實際使用的最早的避雷針了。當他邀請人們前來參觀避雷針時,人們對這一重大發明驚歎不已。但有一位肥胖的闊太太對此卻大惑不解:“這麼一根尖鐵棒棒能有什麼用呢?”富蘭克林彬彬有禮地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嬰兒又有什麼用呢?”周圍響起了一片友好的笑聲。
富蘭克林還發明內部裝有一個熱空氣輻射器的火爐,他發明的用以舉起高架上的重物的機械手和活動梯式折疊凳今天還有人在使用。78歲時,他發明了雙光眼鏡,給上年紀的人帶來了福音。莫紮特和貝多芬都曾為他發明的玻璃琴寫過曲子。那種琴是把一係列半圓玻璃球裝在一根棒上,一麵旋轉一麵用手指敲擊,以此發出音樂聲響。他還是一個熟練的音樂家,能夠演奏豎琴、吉他和小提琴。他曾就如何作曲尤其是如何給歌詞配曲才能使歌詞易於理解等問題寫過一些很有見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