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愛迪生成為潛水艇和電動車電池的主要供應者,他甚至還為製造電動車專門建立了一個公司。為感謝他的發明,1929年10月,福特專門為愛迪生舉行了白熾燈的五十周年紀念會,把愛迪生的地位推到了頂峰。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五十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愛因斯坦和居裏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愛迪生84歲時,由於患尿毒症,健康狀況日趨惡化。數十名記者日夜守候在病房外。醫生每小時向他們報告一次病情:“燈還在燃著。”1931年10月18日夜3時24分,終於傳出了令人悲痛的消息:“燈熄滅了。”
1931年10月21日夜晚,太平洋時間晚上6時59分,全世界各城市的電燈和用電的設備幾乎都停止了。芝加哥、加利弗尼亞、丹佛、紐約,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片黑暗。紐約百老彙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人們以此表達對這位發明巨匠的哀悼。
愛迪生從童年時起,就幾乎完全成了聾子,隻能聽得見大聲的喊叫。可他並不為此而苦惱。人們問他為什麼不發明一個助聽器,他總是反問道:“你在過去的二十四小時中所聽到的,有多少是非助聽器不可的?”他還說,“一個不得不大聲喊話的人是說不了謝的。”他喜歡音樂,如果曲子很優美,他就把鉛筆的一端放進嘴裏,另一端抵在留聲機的匣子上,用這種特殊的方法來“欣賞”。振動伴著旋律很成功地送進他的耳朵裏。在他的發明中他最得意的就是留聲機。
他以生命為賭注換來造福人類的安全炸#,他把用鮮血與汗水換來的財富轉化為激勵後人的獎項。今天他的名字和更多的名人聯係在一起,長存世間。
科學王國裏的獻身者
——瑞典發明家諾貝爾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技師家庭,9歲隨家遷居俄國彼得堡。他自幼學習勤奮,成績名列前茅,16歲時已通曉五國文字,並掌握了很多科學技術知識。1850年,父親送他去美國學習機械,但他的興趣卻在化學方麵。兩年以後,他又回到俄國,在父親開辦的工廠裏工作,開發地雷、水雷和其他炸藥。父親的工廠倒閉後,他開始獨立謀生。
早在1846年西歐就出現了一種炸藥——硝化甘油。它威力巨大,但性質極為神秘。諾貝爾最初見到硝化甘油,是在彼得堡的時候。當時有位名叫西寧的教授,曾在諾貝爾父子麵前進行過實驗。他把硝化甘油滴在鐵砧上,然後用鐵錘捶擊,受到捶擊的部分立即發生爆炸。這次實驗給諾貝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他便對硝化甘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他反複實驗,尋找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
他首先想到利用黑色火藥。使硝化甘油爆炸。最初,他把裝滿硝化甘油的玻璃管套進裝滿黑色火藥的金屬管,然後,以火繩點上火去燃放黑色火藥。但效果不理想。1862年夏天,他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水下爆炸試驗。他先把硝化甘油裝入玻璃管內,封閉起來,再把這隻玻璃管放進裝滿火藥的錫管裏,最後裝上導火索。實驗成功了,但火藥量遠大於硝化甘油,這個裝置不具實用價值。他又想辦法用蠟將裝火藥的玻璃管口封死與導火索接好,然後放入裝有硝化甘油的容器內。這個裝置又取得了成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雷管裝置,它是諾貝爾富於勇氣的創造力、艱辛的探索、冒著生命危險實驗研究得到的成果。諾貝爾並不滿足,他對雷管加以改進。他將玻璃管開一個小孑L,插上塞子,塞子跳出,其起爆力便傳導至全部的硝化甘油。這一革新為爆炸裝置增加了不少威力,爆炸也更準確。這是火藥發展史上的重大革新。這個方法的發現,真正完成了所謂諾貝爾雷管,使硝化甘油炸藥進入了實用階段。但是硝化甘油的安全問題又隨之而來。
1864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了空前的大爆炸,許多在場者當場被炸死,其中包括諾貝爾那天分極高的弟弟——埃米爾。這次事故對諾貝爾家庭來說是致命性的,老諾貝爾因悲傷過度而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由於爆炸過於猛烈,周圍的居民聯合向政府提出要求,禁止諾貝爾在市內進行炸藥實驗。震驚的瑞典政府作出決定,禁止諾貝爾在陸地上進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