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在悲痛中並沒有動搖研製炸藥的決心。市內不能進行實驗,他就到郊外去進行。諾貝爾租了一條船,在離斯德哥爾摩三百多公裏的馬拉湖上,設立一個小實驗室,繼續研製炸藥。直到次年,他才又找到地方繼續實驗。這時,諾貝爾研究的主要課題,仍然是尋求一種代替火藥的引爆物。
1867年秋天,他找到了雷酸汞。這次成功卻是用鮮血換來的。在進行最後實驗時,隻聽轟隆一聲巨響,實驗室被炸得飛上了天,他自己也鮮血淋淋。人們驚恐萬分之際,卻看見諾貝爾高興的歡呼:“實驗成功啦!”一種新型的引爆雷管在諾貝爾的遍體鱗傷中誕生了。但是,硝化甘油炸藥遇到強烈震動就會發生爆炸,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重大事故不斷發生。
諾貝爾迎難而上。他試驗了上千種物質用以使硝化甘油固定。從木屑到棉花,其中的艱辛,絕不亞於愛迪生發明電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矽藻土。諾貝爾把硝化甘油和矽藻土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製成了一種新炸藥,這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黃色安全炸藥。
盡管黃色安全炸藥為他帶來了聲望和財富,但諾貝爾並沒有因此裹足不前。他把許多不同物質,包括槍用火藥與硝化甘油混合起來進行試驗,希望能找到一種矽藻土的替代品,既能保證炸藥的安全性,又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
1875年的一個晚上,諾貝爾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立即在傷口上塗了一層膠棉液(一種醇精硝化棉溶液)以止血,然後把塗剩的膠棉液倒人一個盛有硝化甘油的容器中。不料,膠棉液與硝化甘油混合後,馬上形成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醬狀物質。諾貝爾馬上通宵達旦地開始了研究。第二天早上,當他的助手來上班時,諾貝爾製成了一種膠體炸藥。
此後的十餘年,諾貝爾仍然一邊在各地旅行推銷成果,一邊潛心科學研究。他開始研製無煙火藥。他把同量的硝化甘油和硝化棉混合起來,再加上一成樟腦製成了燃燒速度極快的無煙火藥。不料,這一新發明,卻帶來了一場風波。諾貝爾1889年向意大利王國政府出售了無煙炸藥的製造權,但他卻是在法國定居,當時法國政府選用了一個叫維埃子的科學家發明炸藥。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法國政府大肆誣蔑諾貝爾偷竊了法國的國家機密,查封了他的研究所。無奈之中,諾貝爾隻好中止研究,放棄了在巴黎的沒備機構,遷往意大利聖勒莫。
諾貝爾一生深受新教倫理的熏陶,信奉善行的價值觀。他待人仁慈寬厚,慷慨好施,特別樂於幫助那些誠實勤勞而又身陷困境的人。他一向崇尚科學,認為科學能夠征服自然、造福後代,能夠喚起人們對未來的希望。他從小喜愛文學,並具有非凡的詩才和豐富的想像力,他的詩歌具有雪萊的風格。他還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希望世界能永久和平。正因為如此,諾貝爾於1895年11月27日立下遺囑,要把自己的920萬美元財產作為獎勵基金存入銀行,將其每年的利息分為五份,其中三份分別獎勵給那些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醫學領域內作出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勵給撰寫出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文學作品的人,一份獎勵給能增進世界和平與進步的人(1969年以後又增設經濟獎)。諾貝爾還指出,他所設置的這些獎是世界性的,不考慮候選人的國籍。
由於長期從事科學實驗,諾貝爾積勞成疾,晚年患了冠狀動脈硬化症。1896年12月10日,他因心髒病惡化而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為了紀念這位偉人,從1901年開始,每年12月10日被定為諾貝爾獎的頒發日。諾貝爾獎自設定以來,已被公認為當今世界的最高文化獎,成了鼓勵學術研究、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機製,也對繁榮文學創作、促進世界和平起了積極作用。
諾貝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他卻非常謙虛。1887年,倒的二哥來信,向他要一份詳細的自傳材料,作為編寫家史之用,諾貝爾不願意寫。後來,由於二哥的再三催促,他才被迫寫了一份簡短的“自傳“。“自傳”是這樣寫的:“艾爾弗雷德·諾貝爾這個可憐的半生物,應該在他哭著出生的時候,就讓慈悲的醫生把他悶死。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幹淨,對任何人都不構成負擔。最大確缺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也是惟一的誦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拜財神。生平重要事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