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夫回憶說:在導彈上裝原子彈,特別是氫彈頭。這項工作很關鍵的問題是要有高能炸藥,就是彈頭不能太重了,太重就發射不遠。要發射得遠,彈頭要有重量最高限度。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甘肅專門建立了一個分所,與五機部一個所協作,專門研究高能炸藥。經過不斷的地麵試驗,最後把高能炸藥的關攻破了,能夠使我們的導彈帶上原子彈、氫彈,發射得很遠很遠,成為戰略火箭,就是帶有核彈頭的戰略導彈。
用於核導彈的就是“東風2A號”火箭。在解決原子彈的小型化之後,試製核導彈的條件已經具備。
錢學森嚴字當頭,對核導彈的細節都提出嚴格的要求。核導彈按部就班進行了一係列地麵測試之後,在裝上核彈頭之前,還要進行沒有核彈頭的發射,這叫“冷試驗”。錢學森兩度飛往酒泉發射基地,親自對進行“冷試驗”的導彈進行仔細檢査。錢學森特別注意對相關協作單位製造的元件、部件進行嚴格的檢査。他強調,不可有任何的疏忽,一根沒有焊好的電線,一個不合規格的元件,都可能造成嚴重的事故。
酒泉導彈發射基地的一位新戰士,受到了錢學森的表彰。
這位新戰士發現彈體內有一根大約五毫米長的小白毛,擔心因此造成通電接觸不良,就用鑷子夾、細鐵絲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後,戰士用一根豬鬃終於挑出了小白毛。錢學森把這根小白毛小心翼翼包起來,帶回北京,希望從事“兩彈結合”的科研人員都向那位新戰士學習。
聶榮臻元帥也非常嚴格。據聶榮臻秘書範濟生回憶:在導彈總裝車間,零部件小到一顆螺絲釘,都是有嚴務格數量的。有一次,聶總聽組裝人員無意中說:“導彈組裝1966年錢學森在基地協助聶榮臻元帥主持兩彈結合飛行爆炸試驗時,最後發現少了一顆小螺絲釘。”有人主張全部拆卸開找,有人認為費了大力才組裝起來,為一顆小螺絲釘不值得再大折騰,不會出什麼問題,或許掉在地上了,根本沒有落在導彈內。聶總當時正在病中,聽說這件事後立即要我陪同張愛萍同誌趕赴導彈總裝基地“坐鎮”。我們遵照聶總指示,一直坐在總裝車間,直到把這顆螺絲釘找到,聶總這才放心地同意按期發射。後來,聶總以此事為例告誡我們:“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
核導彈的試射方案製定出來了。此前,美國和蘇聯試驗核導彈,是從自己的國土上往大洋裏打。中國雖然有著遼闊的海岸線,可是當時的中國海軍還不夠強大,中國的核導彈不能往大洋裏打。所幸中國是幅員廣大的大國,選擇了在自己的國土上試射核導彈,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經過反複研究,確定核導彈從酒泉基地射向894公裏之外的羅布泊。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訪問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後,由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回國,他在途中於14時40分在酒泉導彈試驗場降落,親自檢査這次核彈與導彈結合飛行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
雖然兩次“冷試驗”都圓滿成功,但是那畢竟隻有兩次,並不能保證“熱試驗”萬無一失。按照預定的彈道,核導彈要從蘭新鐵路飛過,那裏附近有五萬居民。周恩來總理問,核導彈落在那裏的可能性有多大?科研人員經過計算,回答說:概率為十萬分之六。畢竟還有十萬分之六的可能性呀。周恩來總理指示,這次發射一定要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為了要保險,必須臨時全部撤離這五萬居民。另外,周恩來還指示,要對發射之後核導彈偏離預定軌道,做出預案——導彈上的安全係統將自動啟動,在空中把核彈頭炸成碎片,防止原子彈爆炸。
196碎10月8日、200,周恩來兩次主持中央專委會會議,專門討論這次兩彈結合試驗。周恩來強調,這類試驗,美國和蘇聯規在海上進行的,我們在本lUc陸上進行,一定不能Hi亂子。錢學森曾經這樣回憶周恩來總理:那個時候周恩來總理抓我們這項工作,他提出來做這項工作的16個字方針,16個字就是“嚴肅認真、周到細致、一絲不苟、有錯必究”,而且要達到這個要求,他又說有三高的要求,三個高字:第一個高是“高度的政治覺悟”,第二個高是“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第三個高是“高度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