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三天兩頭出差。他在酒泉基地一工作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他的行蹤嚴格保密,就連夫人蔣英也不知道。有一回蔣英一個多月都不知道丈夫的音訊,就找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詢問:“錢學森幹什麼去了,這麼長時間杳無聲息,他還要不要這個家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同誌連忙向她解釋:“錢院長出差在外地,平安無恙,隻是工作太忙,暫時還回不來,請您放心。”
蔣英回憶說:“那時候,他什麼都不對我講。我問他在幹什麼?不說。我問他到哪兒去?不說。去多久?也不說。”
任新民回憶說,“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之後,他幾乎都在基地工作,隻在春節時回家幾天。錢學森在全力以赴解決“東風二號”導彈存在的問題。
“東風二號”導彈的副總設計師兼控製係統主任設計師黃緯祿說,經過錢學森和大家反複討論,認定“東風二號”導彈墜落的原因是:“東風二號”跟“東風一號”的彈體直徑一樣,但是彈體的長度加長了。這是因為考慮到“東風二號”導彈打的距離要比“東風一號”遠,所以推進劑要多裝,拉長長度是為了多裝推進劑。這麼一來,“東風二號”的彈體在發射之後像一根扁擔一樣產生振動,這種彈體的彈性振動,導致了發射的失敗。
錢學森經過仔細調査,把事故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沒有充分考慮導彈彈體是彈性體,飛行中彈體會作彈性振動,與姿態控製係統發生耦合,導致導彈飛行失控;二是火箭發動機改進設計時提高了推力,但強度不夠,導致飛行過程中局部破壞而起火。
找出原因之後,在錢學森的主持下,修改了“東風二號”導彈的設計圖紙,研製出改進型“東風二號”導彈。
0MH號”離要鎌,必miSat也麵上搬。
1964年春天,改進型“東風二號”導彈,在新的全彈試車?上進行試車,經過兩次全彈試車,完全合格
經過兩年的總結、測試,1964年6月29日上午7時,改進型“東風二號”導彈豎立在酒泉發射場的發射架上。
這一回,錢學森在酒泉發射現場親自指揮。坐在他身邊的是張愛萍上將。聶榮臻元帥在北京指揮總部坐鎮。錢學森打電話向聶榮轅元帥報告,一切就緒。聶榮臻同意發射。
錢學森向現場指揮員下達點火命令。
改進型“東風二號”導彈在7時5分發射,先是筆直刺向藍天,然後開始傾斜,按照預定的軌道,飛向千裏之外的新疆荒漠。
命中目標!發射成功!改進型“東風二號”導彈終於旗開得勝。
錢學森充滿感慨地在酒泉基地發表講話:“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是小學生的話,現在至少是中學生了。短短兩年,大家努力提高到中學水平,不簡單。現在,美蘇都欺負我們,但是,我們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戰勝了很多困難,終於打破他們對尖端技術的壟斷,這是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情。”
聶榮轅元帥打電話向錢學森表示熱烈祝賀。他說:“現在看得更清楚了,上一次的失敗,的確不是壞事情。這個插曲很有意義。”
緊接著,在1964年7月9日、11日,兩次發射“東風二號”導彈,都獲得成功。三發三中,這表明“東風二號”這一型號的導彈具備穩定的技術基礎,可以投入批量生產,先後生產了160枚。
從1966年起,“東風二號”導彈開始裝備部隊,成為第一種投入實戰的中國自已設計、自已製造的中程地對地導彈。
從此,中國不斷擴大“東風”導彈“家族”。2009年10月1日亮相於新中國國慶60周年大閱兵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東風31A型”核導彈,就是“東風”導彈“家族”的新成員。
窮途末路的“黑寡婦”
1959年10月7日9時,一架美製RB57D型高空偵察機從台灣桃園機場起飛,以19500米的高度進入中國大陸。像往常一樣,這架美製RB57D型高空偵察機大搖大擺,毫無顧忌,深信在那樣的高度毫無敵手,肆無忌憚地直撲北京。
美國和台灣方麵萬萬沒有想到,12時4分,這架RB57D型高空偵察機失去了聯係。殘骸墜落在通縣東南18公裏的田野上,上尉飛行員王英欽也當場斃命。
翌日新華社低調地報道這一勝利,隻是說在華北上空擊落美製RB57D型高空偵察機一架,一個字也沒有提到是用什麼新式武器打下的。台灣的蔣介石集團一頭霧水。起初以為是RB57D型高空偵察機自身突然發生故障而墜落。後來才吃驚地獲知,大陸是用地對空導彈把它擊落的。
這次戰鬥,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因為雖然當時美、蘇、英、法等國都研製了地對空導彈並裝備了部隊,但是從未用於實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用“薩姆2”導彈擊落高空偵察機,成為世界上在實戰中地對空導彈擊落敵機的第一例。
原來,在錢學森的領導下,中國的科學家在研製地對地導彈的同時,也著手研製地對空導彈。
自從RB57D型高空偵察機被大陸擊落之後,大陸的天空清淨了整整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到了1962年初,一種外號叫做“黑寡婦”的美製新式高空偵察機,又從台灣起飛,開始光臨中國大陸上空,甚至長驅直入進到中國大陸腹地羅布泊上空,拍攝那裏的21基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