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兩彈一星”的故事(4)(3 / 3)

日本則在1966年成為第四名。

毛澤東主席雖然早在1958年就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無奈中國的政治運動不斷,衝擊著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工作。再不抓緊,中國恐怕連第五名都挨不上。

錢學森推薦孫家棟擔任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設計。錢學森說,孫家棟“敢幹事,會幹事”。

孫家棟大膽地提出,簡化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不要那麼多的探測儀器,先放一顆“政治衛星”,把那個鴨蛋打破。這樣,可以大大加快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進度。

孫家棟對這顆“政治衛星”的設想是“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所謂“上得去”就是發射成功。所謂“抓得住”就是準確入軌。對於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來說,“上得去,抓得住”是最起碼的要求。

所謂“看得見”,是指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得見。所謂“聽得到”,是指從衛星上發射訊號,在地球上可以用收音機聽得到。

“看得見”不大好辦,因為當時設計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直徑隻有一米,何況表麵也不夠亮,在地球上很難用肉眼看得見。如果加大衛星,超過了運載火箭的承載力,又不行。孫家棟想出妙計,把腦筋動到三級火箭上麵:當衛星進入太空之後,衛星在前麵飛,三級火箭在後麵飛,這個三級火箭比衛星大得多,隻是表麵灰暗,不反光。孫家棟設法在三級火箭外麵套上一個球形的氣套。進入太空之後,衛星彈出去了,這個氣套也通過充氣,成了直徑3米的大氣球。他又想出辦法,把氣套表麵鍍上銀白色的金屬,變成了銀光鋥亮的大氣球,在地球上用肉眼就能看得見。

至於“聽得到”,孫家棟回憶說:“那個時候老百姓隻有收音機,這個頻率短波聽不見。後來想了個辦法,就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給轉播一下。但是聽什麼呢?光聽嘀嘀嗒嗒的工程信號,老百姓聽不懂是什麼。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就碰出個火花:放《東方紅》樂曲,都說可以,向錢學森彙報,錢學森也支持。但這是個大事情,錢學森又叫人寫了一個報告,給了聶榮臻元帥。聶帥也同意了,報給中央,中央最後批了。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大家熱情很高,但中央批了以後,就等於說是中央下了這個任務,那就得把這個事辦好。這一來就感覺壓力大了。第一次搞這種儀器,如果上天以後又變調了,這在當時‘文革,期間是絕對不可以的,那壓力可真大。後來做得很好,搞設備的同誌可是立了功了。”

令孫家棟左右為難的是,當時參加研製人造衛星的單位,要在儀器上鑲嵌毛澤東像,說是要把毛澤東像送上太空,讓全世界人民都看到!這許許多多毛澤東像都是金屬的,增加了人造衛星的重量,這怎麼行呢?

1969年10月,衛星初樣完成,錢學森帶著孫家棟等人向周恩來總理彙報。孫家棟提出了毛澤東像的問題。周恩來不愧為一個充滿政治智慧而講話又滴水不漏的人。他並沒有正麵回答放還是不放毛澤東像章,而是說:“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當然要無限熱愛、崇拜毛主席。你看看人民大會堂——政治上這麼重要的地方,有的大廳掛了主席的像,有的會議室掛了主席寫的字。但是掛在什麼地方,都不是隨隨便便的,必須非常嚴肅、非常認真地來考慮什麼地方合適掛,什麼地方不合適掛,你看咱們這個會議室就沒有掛。你們回去也要好好考慮一下……”

孫家棟會心地一笑。那些毛澤東像,就憑周恩來的這幾句話,沒有裝進衛星。

在發射衛星之前,必須對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進行試驗。任新民是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