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視它如同腳下的塵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隻是一場空虛,
可是我現在愉快地歡迎一頂荊棘冠冕,
盡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見光榮之冠在我的麵前呈現,
它充滿著幸福,永恒無邊。
牛頓鄙視世俗的冠冕,愉快地歡迎荊棘的冠冕,他決心走一條充滿荊棘和痛苦,同時也充滿著幸福的艱深之路,堅信它將迎來光榮的冠冕。
牛頓的確充分地體會到創造性的科學工作帶給他的幸福,也贏得了無尚的光榮。他大學畢業以後62年的生活,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52歲以前,有31年的時間,在劍橋大學擔任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碩果累累;以後的31年,他棄教從政,移居倫敦,執行公務,擔任皇家造幣局的局長,地位顯赫,同時作為科學界的泰鬥,擔任皇家學會的會長,主持皇家學會直到臨終。牛頓在科學上最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他畢業後的前十年,即22歲至32歲之間。以後是進一步的臻於完善,整理寫作和出版。牛頓在幾個領域都做出了輝煌的科學成就,他完成了經典力學的體係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他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奠定了近代天文學的基礎;他成功地進行了把日光分解為光譜色的實驗和解開了顏色之謎而奠定了近代光學的基礎;他發明了微積分為高等數學奠定了基礎。他總結了天體力學和地麵上物體的力學的成就,實現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第一次綜合。他對力學和光學的貢獻,使他成為科學史上最負盛名的科學家之一。他為人類認識自然所建立的功勳是巨大的。
那麼,為什麼牛頓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取得如此輝煌的重大成就呢?是不是因為他天資聰明而才能出眾?牛頓並不以為是如此。他說“我隻是對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思考罷了。”這裏一語道破了問題的真諦。天資聰明固然是他素質的一個方麵,但是更為重要的、最主要的是牛頓那頑強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勤奮實踐。在牛頓少年時代,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超人的天資,在學校裏功課低劣,時常遭人白眼,隻是動手能力比較強。但他在受人侮辱輕視之後,能發奮圖強,勤奮讀書,即使被迫輟學務農時也毫不鬆懈。到大學學習和工作以後,條件改善了,研究的問題精深了,牛頓更加勤奮了。他獨自研究力學、數學、光學和化學,專心致誌,常常勤奮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每當吃飯,總要催他多次才能上桌。巴羅教授常常在牛頓的房間裏看到桌子上一份幾乎還沒有動過的晚餐,一杯還滿著的飲料,到處是書和成劄的筆記。牛頓終生沒有結婚,過著典型的單身漢的生活。他對自己生活上要做的事,總是笨手笨腳。他大半生的樂趣主要埋頭於科學研究工作。年輕時他從來不記得按時就餐,對自己的健康很不在意。但是喜歡飲用自己配製的藥物飲料,其中包括用橘皮煮湯加糖代茶,在吃飯時服用。牛頓在晚間工作常常熬過午夜,常因睡眠不足而睡眼惺忪。在三十歲時他已經有了白發。牛頓很多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他的外衣經常沾有做化學實驗時沾上的汙漬。據牛頓的助手說:“他很少在深夜二三點鍾以前上床,有時候淩晨五六點鍾才睡覺。一天總共睡不到五六個小時,特別是在春天或落葉季節更是如此。”有時,牛頓忙得忘記了約會,甚至鬧出一些笑話,影響到正常的社交活動。例如有一次,牛頓應約去赴宴,走出家門思想就轉到正在研究的課題上去了,便在街上遊蕩起來,待到想起約會一事,時間已經來不及了,無奈何歎了口氣,晚飯也沒吃,回家繼續搞研究去了。還有一次,牛頓請朋友來自己家中吃午飯,朋友來了,飯菜擺滿餐桌,可是牛頓埋頭實驗遲遲不回來,仆人兩次催促他也不肯離開。這時朋友便把一隻雞吃了,骨頭留在盤子裏。牛頓做完實驗才想起有朋友來吃午飯,匆匆跑到餐廳,看到盤子中的碎骨頭哈哈大笑地說:“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原來我已經吃過了。” 勤奮和專注,是許多科學家所共有的品質,在牛頓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這種品質使他能最充分地發揮出自己內在的潛能,最珍惜和最充分地利用時間,特別是充分利用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敏捷、最富有創造性的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