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26歲就接替巴羅教授升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同時他積極探索,刻苦勤奮,嚴謹治學,科學研究碩果累累。但是這一切,應當首先感謝巴羅教授。
(一)恩師慧眼識良才
1667年初,英國廣泛蔓延的鼠疫已經過去。3月25日,牛頓從家鄉返回劍橋。這時劍橋大學的學術氣氛已經消失,威嚴的建築物空空蕩蕩,神聖的禮堂變成了老鼠窩。倫敦十幾萬人喪生,教授和學生有的死了,有的去鄉間打發無聊的日子。而牛頓與眾不同,他在鄉間這18個月,是最大豐收的季節。他滿載著這些閃光的思想,邁著堅實的步伐,回到了劍橋大學這座學術王國。
10月,牛頓成為“選修課研究員”而進入劍橋大學教師團,可領年薪兩百英鎊,從此告別了工讀生的困苦生活,擔任指導兩個學生的工作,房間也搬到正門上麵的三樓。從鄉間回到大學,牛頓沒有把自己的重要發現和發明告訴別人,即使是對巴羅教授,牛頓也不願意把自己尚未徹底弄完善的科學成果公布出來,他還要繼續研究。
1668年,牛頓被選作巴羅教授的助手,協助他整理完成了光學和幾何學講義,牛頓自己也撰寫了光學和數學的部分論文,都得到巴羅教授的好評。
3月,牛頓成為“主修課研究員”。
7月,牛頓獲得碩士學位。
這一年,牛頓製造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
巴羅教授看到牛頓的進步,十分欣慰,1669年10月,他坦率地宣稱,牛頓的學識已經超過了自己,便主動地讓出自己的教授講座席位,讓牛頓接替自己,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數學教授。他自己則去倫敦擔任皇家教堂的教司。巴羅教授不僅把自己淵博的學識傳授給他,以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教導他,而且及早地大膽選拔牛頓到重要的崗位上擔任要職。恩師慧眼識良才,使牛頓年僅26歲,就成為數學教授,讓他在精力充沛、才華橫溢的青年時代,就登上重要的教學崗位,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天才學生遇良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良師甘為人梯,喜看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這位“歐洲最優秀的學者”又成了發現天才的天才。巴羅讓賢被傳為科學史上的佳話。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人們為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立了雕像;在牛頓的雕像附近,也立了巴羅教授的雕像,他的遠見卓識和無私的精神,永為世人所景仰。
1670年,牛頓在劍橋大學的講壇上正式授課。根據盧卡斯講座的規定,牛頓教學的內容是光學、數學和力學。講課的時數不多,每周講課一次,出席討論兩次,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並指導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牛頓講授光學時,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此前的光學不同,他不是以天才的猜測為基礎,而是以自己的實驗為基礎。所以這位盧卡斯講座第二任教授的講課,是以實驗的圖解及其說明為主。他很少講解基本知識,經常講一些自己的最新發現,但是由於它太艱深新穎,與中世紀式的傳統思想截然不同,他的新思想很少有人能理解。再加上牛頓那平平淡淡的催眠式的語調,低沉又緩慢,很難引人入勝。所以聽課的學生很少,有時甚至一個也沒有,在這樣的時候,牛頓幹脆回屋去做自己的實驗研究。牛頓對教學沒有興趣,他醉心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實驗和深入的研究。
(二)勤奮出天才
人們常說,詩言誌。早在童年時代,牛頓就寫了不少的詩。這些充滿熱情的詩句,表述了他的理想和抱負,表達了他的向往和追求。其中有一首詩,標題是:《三頂冠冕》,內容如下: